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本文根据作者在临泽绿洲北部进行的试验研究和在其他绿洲进行的观测与调查,分析讨论绿洲沙漠的特点、整治途径以及绿洲防护体系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表明:①绿洲沙漠化的主要特征是严酷自然条件加上绿洲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造成的风沙危害和干旱胁迫。其中绿洲上风向边缘等生态平衡脆弱的地带最易出现沙漠化;②整治绿洲沙漠化土地的根本途径是建立综合的防护体系和合理开发利用绿洲资源;③完整的绿洲防护体系至少应包括护田林网、阻沙固沙林带和封沙育草第三个主要部分。各组成部分有其特殊功能,并在总体上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近地面气候条件改善、风沙危害消除、土地结构合理化、植被恢复以及整个绿洲生产力稳定提高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受害地区大都在西部 ,并且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一旦破坏不易恢复。沙漠化防治是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沙漠化防治新理念 ,即将参与式社区工作方法与科技治沙相结合 ,将沙漠化防治与农村社区发展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沙漠化防治的效果 ,并以甘肃民勤县绿洲沙漠化防治与社区生态扶贫项目为例 ,探讨参与式社区工作方法在沙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论述山西土地沙漠化的概况,并以右玉县为例,通过对该县与沙漠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点的分析,指出了右玉县过去是山西省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30多年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土地沙漠化的蔓延,改善了农业生态条件,并取得了明显的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防治技术等问题进行分析,批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沙漠化发展最快、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樵采、过牧、滥垦等人为活动过度。提出农牧交错带防治沙漠化的三大技术体系,即沙地植被恢复与固沙技术体系,农牧业集约化技术体系和区域农业优势资源开发与沙产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土地整治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自然条件的特点和生产的实际出发,对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土地的整治模式与技术及其开发利用的前景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提出这一地区沙漠化土地的整治必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与农牧林业生产的实际相结合。在整治中开发,在开发中整治,才能达到既整治环境又发展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沙漠化草地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监测是北方重要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基线评估的基础数据。为开展防风固沙功能基线评估,以正蓝旗为典型研究区,地面调查与遥感解译相结合,以2002年和2011年TM影像为信息源,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利用ERDAS的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获得正蓝旗2002-2011年草地沙漠化动态变化图,计算不同程度沙漠化草地之间的转换面积。探讨了北方防风固沙重要区近10年的沙漠化草地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011年正蓝旗沙漠化草地总面积为5246.62km2,其中轻度沙漠化草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为49.15%,沙漠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2)2002-2011年间,正蓝旗沙漠化草地面积减少了16.05%。(3)沙漠化逆转面积是沙漠化发展面积的1.5倍,草原沙漠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仍有20.1%的地区沙漠化程度加重。沙漠化发展的动态趋势是整体逆转,局部扩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建立沙漠化环境信息系统的核心问题——专题图形库为出发点,对建立沙漠化环境信息系统的图形自动扫描矢量化、图形快速编辑、图形网络通讯及图形库定量研究等问题作了较详细的研究探讨;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快速建立沙漠化环境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科尔沁典型沙区土地类型三个时期两级专题图形库,对该区进行了示例性分析,获得了该区三十多年来的动态演变信息。该研究方法对我国沙漠化的定量研究及决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在沙漠化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沙漠化的研究内容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沙漠化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沙漠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沙漠化与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结合,将恢复生态学的原理运用在沙漠化的防治中,促进了基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协调的沙漠化防治模式。(2)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区域沙漠化过程开展研究,揭示了沙漠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变化规律;从景观尺度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动因机制进行了研究与补充,为沙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方法。(3)沙漠化研究与生态学水文学研究密切结合也成为沙漠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这方面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植物个体、种群、群落等水平的生态方面。总之,沙漠化土地的治理与恢复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必将成为今后全球环境问题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9.
西藏沙漠化程度及其分区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区域沙漠化程度概念出发,本文依据西藏沙漠化普查和荒漠化监测所得的1991年与1997年两期土地沙漠化数据,选择沙漠化土地占地率、重度沙漠化土地占地率、沙漠化土地年增率、沙漠化土地年扩大面积占地率四个指标,采用多指标加权综合指数法,对西藏各个沙漠化县(市、区)的沙漠化现状程度等级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兼有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西藏沙漠化程度进行了区域概括与分区。评价结果,西藏65个沙漠化县(市、区)中有16个属于中度沙漠化程度,其余全部属于轻度,全区可划分出9个沙漠化程度区,其中轻度区4个、中度区5个,总体而言西藏土地沙漠化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沙体系的防护效益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塔里木沙漠公路全长522km,其中有四百余公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穿行,风沙危害十分严重。为了研究适合塔里木沙漠公路的防沙体系和防沙措施,从1991年起在塔里木水公路两公里试验路段开展了公路防沙试验研究,1994年我们对两公里试验路段防沙体系中的各种防沙措施的防护效益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分析可知:a.塔里木沙漠公路尽管风沙害严重,如何采用的防护措施得当,建立起外围阻沙,固沙和边坡防护相结合的防沙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防护林是生态和生物群落转化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能提高农业环境的土壤肥力,补充空气中的氧气,并能丰富生物圈的内容,还有利于恢复被扰乱破坏的生物动态平衡,促进环境中各组分的生物生态结合。因此,营造农田防护林对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作物高产,稳产,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呼图壁县进行了大量调查,选择了一块300米×500米,主林宽8米,副林宽5米的样地,进行了针对性的初步探讨,主要讨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对绿洲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崔旺诚 《干旱区研究》2003,20(2):114-116
荒漠化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的环境灾害之一。塔里木河下游的沙漠化已经对该区域的绿洲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本文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状况和典型生产团场农业生产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 ,沙漠化对塔里木河下游农业生产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下游来水量逐年减少 ,弃耕地面积增加 ;沼泽土面积减少 ,肥沃土壤面积增加 ;风灾、旱灾面积增加 ,盐碱灾害面积相对减少。减轻沙漠化对绿洲农业危害的措施 ,包括加强管理 ,增加塔里木河的来水量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减少水资源浪费 ;调整作物结构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保护荒漠植被 ,维护生态 ,完善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13.
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野外调查和测立资料分析,认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至少在有史记载以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即25000-12000aB.P.间)就已断续存在。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干旱多风的气候因素起控制作用,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自然环境之上,对沙漠化的发生与扩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并讨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发展和建设绿洲是实现干旱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也是抑制荒漠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人们在绿洲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绿洲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造成绿洲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文中分析了南湖绿洲现有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以阳关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为例,研究干旱区绿洲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及其减缓...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下游土地荒漠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范围相当广阔,计有200多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0%以上。在这样广阔的土地上,自然资源正在不断开发利用,工农业生产随之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益繁荣,出现了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但由于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们认识自然规律不够,未能注意到流域生态系统特点 因之,出现了较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给国计民生带来一些不利后果,需要引起重视和采取有力对策,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以和田绿洲防护林建设为背景,根据防护林不同结构配置类型,在研究区内选取11块样地进行调查取样,采用常规分析法测定土壤养分、土壤盐分(包括pH值、电导率、全盐以及土壤水溶性盐总量)。发现在防护林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相对含水率差异较大,多层次防护林的种植可改良土壤盐分,减少可溶性盐分在土壤中的积聚,不同结构防护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化明显,发现多层次防护林种植模式下对土壤养分的集聚与土壤肥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正效应,增加了防护林内的生物种类。结合分析结果对防护林种植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210国道榆林至陕蒙交界段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分析榆林至陕蒙交界段生态环境对公路及公路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 ,重点论述了公路建设在建设期和营运期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并对公路建设前后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状况进行了预测 ,最后提出水土保持与防沙护路的方案。结论是 :只要把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该公路建设和营运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很小的 ,而且 ,由于公路建设本身的需要所采取的防沙护路措施 ,会使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更好  相似文献   

18.
Relative rol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desertification are the hotspot of research on desertification dynamic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studies,this paper selecte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as an indicator to analyze desertification dynamic and its impact factors.In addition,the change trends of actual NPP,potential NPP and HNPP(human appropriation of NPP,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tential NPP and actual NPP)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esertification dynamic and calculate the relative roles of climate change,human activities and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factors in desertification.In this study,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Normalis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were utilized to drive the 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 model to calculate the actual NPP from 2001 to 2010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Potential NPP was estimated using the Thornthwaite Memorial model.Results showed that 61% of the whole basin area underwent land degradation,of which 90.5% wa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8.6% by climate change,and 0.9%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factors.On the contrary,1.5% of desertification reversion area wa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90.7% by climate change,the rest 7.8%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factors.Moreover,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95.9% of the total actual NPP decrease was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ies,while 69.3% of the total actual NPP increase was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climate change dominated desertification reversion,while human activities dominated desertification expansion.Moreover,the relative roles of both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desertification possessed great spatial heterogeneity.Additionally,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ies should be enhanced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to prevent desertification expans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及培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石漠化地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生态恢复的响应,2010年9月至11月在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对不同石漠化等级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田间培育研究。结果显示: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动物可以划分为杂食性、植食性、腐食性和捕食性4个生态功能类群,各样地均以杂食性动物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所占比例最大,捕食性动物所占比例较小;土壤动物功能类群随石漠化程度加深,物种数减少,个体数量不存在这种关系;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随着石漠化程度加深而升高,均匀性、优势度指数则趋于下降;土壤动物培育发现,不同等级石漠化对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分布有影响,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分布可以揭示石漠化生态恢复现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地学遥感分析、地学常规分析、地学相关分析和生态调查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地区防护林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并给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