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方法,利用2005年遥感影像数据对陕北长城沿线地区的沙漠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研究区沙漠化面积已达11 879.17 k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45.2%,以草场沙漠化为主。在空间分布上,沙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研究区北部毛乌素沙地的东南部边缘。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榆林市,较为严重的是定边县和神木县,较轻的是靖边县和横山县,其沙漠化率分别为63.91%、45.11%、42.82%、36.24%和22.45%。 相似文献
2.
以海口市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3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和GIS作为技术手段,采用扩展强度、扩展速率、分形维数、稳定性指数和重心迁移速率从建设用地数量特征、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和重心迁移规律3个角度进行时空扩展分析。结果表明:①海口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20.33 km2,年均扩展强度为0.51,年均扩展速率为21.04%;农村建设用地扩展的数量值均比市区的大;秀英区的年均扩展强度和年均扩展速率最大,龙华区的均最小,美兰区和琼山区介于其中。②海口市分形结构较复杂,空间稳定性先降后升;城市形态趋于简单,稳定性增强,农村建设用地分布不集中,分形结构趋于复杂;各区的稳定性指数均小于0.1,分形结构趋于复杂。③海口市建设用地的重心整体上向西南偏移,迁移速率为205.89 m/年;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的迁移轨迹跟全市表现一致,但农村地区的迁移速率较大;龙华区和秀英区在前一时段迁移较快,美兰区和琼山区在后一时段迁移较快。 相似文献
3.
基于RS和GIS的新泰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泰市1980年、1995年、2000年三期TM影像和专题地图、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在Erdas、ArcView等软件的支持下,基于RS和GIS技术研究了新泰市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80~2000年期间,新泰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大,在耕地大量减少的同时,居民和工矿用地大量增加,林地面积大量增加,而草地面积大量减少,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都在不断减少.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的大量增加、政策的变化、经济利益的驱动及城市化的推动等等. 相似文献
4.
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采用USLE模型,以ETM+为遥感数据源,结合降雨、植被、土壤类型及DEM等数据,提取相关因子,得到1999、2005和2010年元阳县的水土流失分等图。结果表明,元阳县流失区域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地区,集中分布于河流两岸。极强烈流失及剧烈流失主要发生在工矿用地和坡度大于35°的坡耕地。1999~2010年微度和轻度侵蚀区面积持续减少,年均减少2.60%,约57.03 km2。1999、2005、2010年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6.53%、56.74%、62.57%,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结合元阳县水土流失空间变化特征,提出了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发展保护性农业耕作和加强执法力度,加大法制宣传教育,依法防止和控制新的水土流失等水土保持建议。 相似文献
5.
6.
7.
8.
基于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1990和2008年巩义市农村居民点景现格局特点与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变化表现出了面积增加、密度增大、形状更加规则等特点.进而研究了地貌类型、经济发展水平、道路距离和人口密度对农村居民点增长率、形状指数变化率、密度变化率三类指标的影响.中低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增长率最快,...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以珍稀濒危植物鄂尔多斯半日花(Helianthemum ordosicum)为研究对象,利用其有限的分布以及荒漠植被群落结构比较简单的特点,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支持下,首次界定了鄂尔多斯半日花分布区,并对鄂尔多斯半日花分布区近几年来的景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半日花不同分布区域群落动态,论述了鄂尔多斯半日花的生存现状.得到的结论如下:(1)鄂尔多斯半日花分布面积为1 123.771km2,生于海拔1 100m~1 600m范围内;(2)鄂尔多斯半日花分布区面积逐渐减小、斑块趋于破碎化. 相似文献
11.
以达茂旗1990、2000、2008年TM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经合成、增强、几何纠正、镶嵌,并结合野外考察进行人机交换判读获取土地荒漠化数据,建立数据库。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研究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变化不明显,1990、2000、2008年土地荒漠化总面积分别为155.37万、155.50万、155.40万hm2;但荒漠化总的趋势仍为加强。在3种荒漠化类型中,以风蚀荒漠化占主导,面积最大,占荒漠化总面积的92.66%,恶化程度最强。气候干旱、风大、沙土广布等自然因素是土地荒漠化的潜在条件,人类经济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荒漠化致使土地生产力下降明显,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为了控制土地荒漠化,提出了退化土地生态恢复重建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贵州省罗甸县喀斯特石漠化时空变化。[方法]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与方法,基于Erdas9.2和Arc GIS9.3的软件平台,对2005和2014年罗甸县的喀斯特石漠化进行时空变化图谱分析。[结果]2005~2014年石漠化等级变化很大,其增长最多的是轻度石漠化,增加面积为264.38 km2,占总面积的8.80%,主要来源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其次为中度石漠化,增加面积为89.04km2,占总面积的2.96%,主要来源于轻度石漠化;石漠化等级图谱单元减少最多的是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的类型属于最不稳定的等级类型。[结论]2005~2014年罗甸县石漠化等级由轻度石漠化逐渐向强度石漠化演变,石漠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3.
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1~2007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基础,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图形代数等方法,以植被指数的数值消长规律来表征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的分布状况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8,09、0年代,锡林郭勒盟无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占17%~19%左右,无荒漠化与轻度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共占50%以上,中度荒漠化的土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12%,而重度和严重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2%左右;21世纪初期,锡林郭勒盟平均荒漠化状况出现了明显加重的趋势,无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下降到不足6%,无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下降到总面积的32%左右,比809、0年代减少了20%以上,而重度荒漠化和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迅速增加到近50%。因此,必须加强锡林郭勒盟草原区的生态保护与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4.
生态功能分区是区域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基础。基于生态功能分区原则,考虑流域——子流域完整性进行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在综合分析巢湖流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确定生态功能分区原则、依据、方法及命名,基于遥感与GIS在数据采集方面及多层面叠加功能的优势,通过遥感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以及利用DEM空间分析进行子流域划分等技术手段,探讨了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的研究区子流域生态功能划分方法,形成了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将全流域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和12个生态功能亚区,并阐明了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约束。对于新调整行政区划的巢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流域产业布局、生态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研究城镇发展适宜性时空演变特征,对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具有重要实用价值.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地形数据以及武汉市历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考虑不同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应用GIS技术提取评价因子并对单因子进行评分,进而对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计算综合得分,据此得到武汉市城镇发展不同等级适宜区的面积,并分析其时间以及空间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能为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等提供依据,尤其是在建设用地的布局与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TM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以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Arcgis地信软件和FRAGSTA Tversion3.3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景观空间格局等指标,对开都河流域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开都河流域景观草地模地优势未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环境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活动虽有加剧趋势,但由于其优势度值较低,加之区域整体人类开发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故区域生态环境受人类干扰程度很小。 相似文献
18.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模型,以岷江上游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定量分析了研究区2000~2005年间生态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状况.结果表明,2000~2005年间研究区森林、灌木林、疏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岷江上游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生态环境质量分级达到了优;岷江上游茂县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略微好于2000年,其余4个县生态环境质量在此期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RS与GIS地震灾害后森林植被重建的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要分析地震灾害对森林植被造成的破坏,指出森林植被灾后重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分析RS与GIS技术在地震灾害后森林植被重建中林区道路选址与区划、森林植被受害状况统计、生产恢复条件调查、林地适宜性评价与树种选择、森林植被空间优化配置及恢复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灾后森林植被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