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解决人工林定向培育与木材加工利用相脱节的状况,木材材质预测逐渐成为人工林培育科学与木材科学领域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系统地总结了人工林木材材性预测的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各种预测方法,以期对我国人工林木材材性预测的深入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更好地用于指导人工林定向培育和木材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人工林定向培育与木材加工利用相脱节的状况,木材材质预测逐渐成为人 工林培育 科学与木材科学领域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系统地总结了人工林木材材性预测的方法, 通过分析 比较各种预测方法,以期对我国人工林木材材性预测的深入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更好地用于 指导人工林定向培育和木材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人工中近熟林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落叶松人工中近熟林大径材定向培育试验区与其它保留密度试验区的调查分析比较得出;大径材培育措施可以提高林分的直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获取较高的间伐经济效益;改善林内的光照条件,增加林冠下植物种类和覆盖度;增强林冠下植物天然更新能力,促进异龄复层混交林的形成,缩短培育周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皮云杉等耐阴树种,大径材培育试验区比其它试验区生长良好。同时,对常规落叶松人工林进行大径材定向培育的时间和保留密度等方面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项研究在充分调查和分析了胡桃楸天然林和现有人工林的生长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需要,开展了立地选择、初植密度、混交树种及混交方式、整地及栽植方式、幼林抚育等技术的概括,提出了核桃楸用材林高效栽培技术,为胡桃楸大径材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不同林龄、立地条件、林分密度的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主导因子是林龄、其次是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影响最小;1级立地级上、林分密度为1740株儿m’的11年生湿地松人工林的木材达到建筑材受力构件的最低等级要求.研究结果为湿地松人工林的定向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福建林学院学报》2016,(4):512-512
杉木是中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达895万hm2和6.25亿m3,均居中国人工林首位。杉木人工林经营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木材的安全,而且还关系到生态的安全,直接影响到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近年来,随着杉木高世代良种资源的大量应用,对林地养分和造林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栽培技术已不能适应这些要求,且地力衰退日益严重。而新形势下,市场对传统杉木材种的需求发生极大变化,即市场急需的杉木大径材和装饰材少,材种供给结构失衡日趋突出。在此背景下,杉木大径材、速生材、装饰材高效培育及土壤肥力维持的关键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间伐强度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质量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湿地松10年生人工林间伐显著地促进了林木胸径、单株材积的生长,有利于培育大径材,间伐后单位面积上畜积量和单位面积材积总生长量(包括间伐材)均显著高于未间伐的林分。间伐措施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管胞壁腔比、腔径比、S2层微纤丝角,对径向和弦向干缩、体积和纵向干缩率、差异干缩、主要化学成分没有显著的影响,对木材管胞长度、长宽比值有显著负面影响。结合间伐后湿地松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及材积总生长量,培育纸浆材宜选用33.3%-50.0%的间伐强度。50.0%间伐强度的林分适宜培育建筑结构用材,其大径阶的木材比例高,单位面积上生长量、蓄积量也较大,木材晚材率、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最大,抗弯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8.
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的变异规律。[方法]以大叶栎23年生人工林为材料,测定纤维的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分析大叶栎木材纤维沿树干高度和随年轮的变异规律。[结果]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和长宽比、壁腔比分别变化在1098.2~1224.6、24.22~26.38、15.95~17.02、8.26~9.36μm和43.37~51.12、0.521~0.555,平均值分别为1156.2、25.43、16.56、8.87μm和46.01、0.540。纤维长度、长宽比和壁腔比随树干高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年轮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结论]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能满足纤维工业原料的要求,是一种较好的纸浆工业用材。  相似文献   

9.
赤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及密度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研究分析了人工林赤松木材管胞形态和密度的变异规律,得出了管胞长度、管胞直径、管胞长宽比和生长轮密度等材性指标的变异规律的数学模型,为实现林木定向培育和速生优质制定科学集约经营措施以及材质的早期预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人工林大青杨优质木材的定向培育,以人工林大青杨木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响应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了人工林大青杨木材生长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因子对人工林大青杨木材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的影响可以达到21%;相对湿度是影响大青杨木材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最主要的气候因子,其中1月的相对湿度影响最大,回归系数为-0.367。  相似文献   

11.
采取固定标准地连续、定位观测与临时标准地调查点面结合的方法,在研究立地分类、林分生长进程、最适经营密度选择及密度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分析了林木干材心腐影响因子、种群结构及优质高效经营效果,结合工业纤维林培育目标及木材纤维物理材性指标测定,提出了天然杨桦工业纤维林优质高效经营技术,可为科学合理地经营现存杨桦次生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采取优质高效经营技术,山杨和白桦工业纤维林单位面积总产量分别提高14.01%、8.90%,经营效果明显,极具广泛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该文阐述了高寒地区森林培育经营方式,完成从以生产木材为主到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并重的地位和作用的转变,着重分析了在森林培育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培育经营新的理念和措施,创新森林经营理念,培育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域性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人工林和天然林3种环孔材物理力学性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檫树、酸枣、米槠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环孔材人工林木材除抗弯弹性模量、抗劈力和冲击韧性小于天然林外,其余指标均稍大于天然林.经差异显著性t检验表明:3种环孔材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中仅抗弯弹性模量、抗劈力和冲击韧性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檫树、酸枣、米槠人工林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水曲柳混交林的培育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省培育水曲柳混交林3种途径的可行性和主要经营问题进行了讨论。在人工混交林的培育途径中。立地条件的选择是培育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在水曲柳与落叶松的人工混交林和人工、天然混交林中。种间关系是森林经营首要考虑的问题。应用次生林天然演替规律及栽针、引针是天然混交培育途径的关键。研究认为,水曲柳与落叶松的混交林应以培育中小径级的落叶松、中大径级的水曲柳为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乐昌含笑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纤维形态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乐昌含笑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纤维形态的测定表明:(1)10年生乐昌含笑天然林木材的木纤维长度在1-4年间属短,在5-10年间属中等;木纤维长宽比在1-3年间较小,在4-10年间>45,较大;(2)10年生乐昌含笑人工林木材的木纤维长度在1-5年间属短,在6-10年间属中等;木纤维长宽比在1-5年间较小,在6-10年间木纤维长宽比>45。从木纤维的长度和长宽比综合来看,乐昌含笑天然林木材纤维质量略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人工林与天然林红松木材力学性质在幼龄材与成熟材中的差异。所有力学性质在红讼幼龄材与成熟材中反映的基本趋势是:天然林红松力学性质高于人工林红松。其中,红松幼龄材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和冲击韧性4项指标,天然林红松与人工林红松的差异达0.01水平显著,其次弦切面硬度和弦向横纹抗压强度差异达0.05水平显著。红松成熟材的绝大多数力学性能指标天然林红松与人工林红松的差异也达到0.01水平显著,并且天然林红松力学性质高于人工林红松的基本趋势在红松成熟材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红皮云杉人工林材性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研究红皮云杉人工林主要材性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人红皮云杉纸浆材主要材性指标与林龄、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红皮云杉木材纤维素含量较高(67.15%~80.10%)。纤维细长。长宽比达70%以上,且人工林与天然林材性差异不大,是造纸的优良原料。红皮云杉人工林主要材性与林龄密切相关。而受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影响较小。20年生基本密度为0.3179g/cm^3,纤维长1.99mm,长宽比71.78,综纤维素含量71.54%,1%NaOH抽出物为20.10%,总的趋势是其材性植随林龄增大而增加。红皮云杉人工主要材性指标在20年生后即达到造纸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