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果麦间作麦田主要杂草种类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当前新疆南疆地区麦田、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主要杂草种类及群落结构特征.[方法]采用棋盘法9点取样,对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及单作麦田杂草进行系统的调查.[结果]南疆喀什、和田等地麦田主要杂草有37种,隶属于12科、31属.优势杂草播娘蒿、藜、萹蓄和硬草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危害程度基本一致;离蕊芥、田旋花、大蓟和雀麦等区域性优势杂草在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的危害重于小麦单作田;常见杂草和一般性杂草的危害程度差异较小.杂草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小麦单作田.[结论]新疆南疆地区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主要杂草有37种,隶属于12科31属.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杂草群落的多样性明显增加.与单作麦田比较,两种间作模式下单一杂草的危害降低,优势杂革、常见杂草与一般性杂草的发生危害程度差异较少,但区域性优势杂草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杂草群落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相关性,依托一项连续24年长期施肥试验,采用田间调查法,对不平衡施肥[氮磷肥(NP)、磷钾肥(PK)、氮钾肥(NK)]、常量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化肥(1/2MNP)、不施肥(CK)模式下黄壤单季稻冬闲田春季杂草群落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春季杂草密度、生物量、群落多样性等均发生变化。M处理下土壤养分均较高,杂草群落总密度1 208.44株·m-2、总生物量1 071.24 g·m-2,均为最高,与CK处理相比,春季杂草总密度增加37.74%、总生物量增加179.58%,说明单施有机肥可提升土壤养分,促进春季杂草生长。不同处理对杂草群落影响存在差异:M处理下棒头草(Polypogon fugax)等未发生;长期施用无机化肥处理早熟禾(Poa annua)发生密度(0~4.89株·m-2)较低;缺磷处理下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发生密度(36.00株·m-2)最低。同时,缺氮导致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降低,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缺磷则反之。研究表明,全氮、碱解氮和全磷是影响杂草密度的关键因子,生产上可通过合理施肥控制田间杂草发生,稳定土壤肥力及物种多样性,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发挥出最大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3.
麦田杂草是影响小麦增产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越年生杂草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根据杂草密度不同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除草剂的长期单一使用、耕作制度变化以及频繁调种、机械跨区作业等因素,使麦田杂草群落在不同时期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杂草的优劣势相对改变。特别是近年来麦田杂草对有些种类除草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小麦是商丘市的主要粮食作物,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确保安全生产是当前小麦生产上的首要任务.麦田杂草是小麦生产的一大危害,既影响小麦生产,又吸收田间土壤中的养分,影响小麦产量.因此消除麦田杂草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麦田杂草的主要种类 麦田杂草主要有节节麦、看麦娘、野燕麦、狗尾草、播娘蒿、猪殃殃、刺儿菜等.  相似文献   

5.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利用10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进行试验,对不同施肥方式下小麦产量以及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检测,探究不同施肥方式针对小麦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肥可以使作物增产;单施有机肥、无机化肥在提高小麦产量上效果相当,差异不大;无机-有机肥混合施用可增产78%,效果十分理想。针对土壤养分,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与速效钾的含量,有机肥可更有效的提高土壤中有机质与速效钾的含量。土壤在不施肥的情况下土壤肥力指标在短期几年内有所下降,同时土地所种植小麦产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于2005—2015年进行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对不同施肥方式下小麦产量以及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检测,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长期定位施肥可以使作物增产;单施有机肥、无机化肥在提高小麦产量上效果相当,差异不大;无机-有机肥混合施用可增产78.6%,效果显著。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有机肥可更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速效钾含量。[结论]该研究为小麦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骥 《农技服务》2009,26(12):65-65,76
颍上县麦田杂草大部分地区以阔叶杂草为主,其中猪殃殃、播娘蒿、宝盖草为优势种,沿淮稻麦区以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发生较重。麦田杂草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10%~25%。温湿度是影响小麦田杂草密度的关键因子。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单一选择性除草剂的使用,改变了麦田杂草群落结构。麦田除草可大力推广综合控制技术,同时,根据田间不同的草相推广使用不同的除草剂。  相似文献   

8.
阜阳市麦田杂草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阜阳麦田杂草大部分地区以阔叶杂草为主,其中猪殃殃、播娘蒿、宝盖草为优势种群,沿淮稻麦区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发生较重。麦田杂草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10%~25%。温湿度是影响麦田杂草密度的主要因素,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单一选择性除草剂的使用,改变了麦田杂草的群落结构。麦田除草可大力推广综合控制技术,同时,根据田间不同的草相,应推广使用不同的除草剂。  相似文献   

9.
几种阔叶杂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杂草不仅消耗土壤中的水分、养分,浪费光热资源,而且影响小麦产量。其既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又是形态特征各异的个体,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密度、种类、种群结构而异。所以,开展杂草对小麦影响的调查,是提高麦田化学除草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2003~2005年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相关的调查。  相似文献   

10.
麦田杂草是小麦生产的一大危害,既影响小麦生产,又吸收田间土壤中的养分,影响小麦产量。小麦产区较广,生态区域不同,杂草也不尽相同,选用除草剂种类、数量以及防治时期也应有所区别。安阳地处河南中北部,是小麦生产的主要基地,近年来,安阳小麦田间杂草种类和数量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因此,针对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连续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物产量和肥力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七施用常量N、P、K化肥,使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进而引起土壤有机质总量减少,氧化稳定系数(Kos)升高,土壤供肥能力降低;连续施用增量N、P、K化肥,可使土壤有机质及Kos值保持稳定,但投入成本较高;长期施用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总量,降低其Kos值,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能力增强,肥力提高,同时其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增量N、P、K化肥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对难氧化有机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陈义群  董元华  王辉  黄冠燚  霍恒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86-15289,15294
[目的]探讨不同农业措施对草莓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活性、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利用土壤酶学方法、微生物培养方法和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与不施肥相比,莓-稻水旱轮作、米糠+日晒和石灰氮均显著提高草莓连作土壤细菌所占比例、细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总数、AWCD、土壤脱氢酶活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莓-稻水旱轮作和米糠+日晒还能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与习惯施肥相比,莓-稻水旱轮作、米糠+日晒可显著提高草莓连作土壤AWCD、Mcintosh指数,莓-稻水旱轮作和米糠+日晒分别显著提高土壤脲酶和脱氢酶的活性。主成分分析表明,莓-稻水旱轮作、米糠+日晒和石灰氮条件下草莓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与习惯施肥及不施肥显著不同。[结论]莓-稻水旱轮作和米糠+日晒是控制草莓连作土壤生物退化的有效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不同农业措施对草莓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农业措施对草莓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活性、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利用土壤酶学方法、微生物培养方法和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与不施肥相比,莓-稻水旱轮作、米糠+日晒和石灰氮均显著提高草莓连作土壤细菌所占比例、细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总数、AWCD、土壤脱氢酶活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莓-稻水旱轮作和米糠+日晒还能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与习惯施肥相比,莓-稻水旱轮作、米糠+日晒可显著提高草莓连作土壤AWCD、Mcintosh指数,莓-稻水旱轮作和米糠+日晒分别显著提高土壤脲酶和脱氢酶的活性。主成分分析表明,莓-稻水旱轮作、米糠+日晒和石灰氮条件下草莓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与习惯施肥及不施肥显著不同。[结论]莓-稻水旱轮作和米糠+日晒是控制草莓连作土壤生物退化的有效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对杂草抑制及农药残留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有效抑制农田杂草,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降解,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方法]对于高残留农药长期使用的地区,采用连续2~3年秋收浅耕、翌年春播时早浅耕、晚播种或直接晚耕播种3种措施,研究杂草的抑制效果。通过取样测量作物幼根长和鲜重,分析这3种措施对土壤残留农药的削减程度。[结果]氟乐灵在黄芪田长期使用时,土壤残留农药抑制下茬苜蓿幼根生长,幼根较对照株缩短2.1~2.9 cm/株,鲜重量减少0.19~0.20g/株;甲磺隆在苜蓿田长期使用时,下茬黄芪幼根较对照株缩短1.9~2.0 cm/株,鲜重量减少0.13~0.15 g/株;秋收后及时浅耕可将落入地表的杂草种子全耙入0~10 cm耕层内;翌年春播早浅耕可诱发土壤表层的杂草种子提前萌发出苗,10 d后耕种,能防除40%左右的杂草株数;较正常播种期推迟10 d后直接晚耕播种,可防除30%左右杂草株数;苗期或后期拔(捋)出残余杂草种子时,除草效果理想,对下茬作物幼苗生长发育及产量无任何不良影响。[结论]在长残效农药长期使用地区进行2~3年秋收浅耕及不同耕播期加人工锄草,能有效控制农田杂草的危害,不污染农田土壤和生活环境,且加速对土壤残留农药的降解。  相似文献   

15.
水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免耕水稻的松土、除草、施肥、移抛栽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对不同类型的杂草的除草效果不同,应根据杂草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除草剂或几种除草剂综合施用;应采用小量多餐、化肥后移、根外补肥的施肥技术;应采用小苗带土移栽或抛栽的移栽技术。  相似文献   

16.
颗粒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分解的产物可能会成为土壤潜在的养分库。基于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81年—),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0~20 cm)有机碳与磷的影响,评价了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变化及其对有效磷(Olsen-P)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不同土壤组分中各形态磷和有机碳均有增加,其中,颗粒有机碳与有机磷比总碳、总磷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更敏感;颗粒有机碳与有机磷(PF-Po)极显著相关(r=0.67);颗粒有机磷与Olsen-P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Olsen-P=1.9×PF-Po+5.15,r2=0.49)。本研究揭示了土壤颗粒有机碳对有效磷的潜在贡献,因此在长期有机物料施用的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易累积情况下,考察土壤有效磷时应注意土壤颗粒有机碳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东北地区东部落叶松人工林的多代经营提供指导,以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模型FORECAST,从轮伐期长度、林地枯落物的管理和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面,评价不同经营措施下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养分动态和长期生产力。结果表明:常规森林利用方式下维持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轮伐期应大于35 a;落叶松林地枯落物的保留可以显著提高各种轮伐期长度时的林地生产力,短轮伐期时作用效果尤为明显;全面保留采伐剩余物可以维持不同轮伐期条件下落叶松人工用材林的长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 a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小麦、玉米生育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动态变化。试验包括7种不同的施肥措施:不施肥对照(CK)、单施氮肥(N)、磷钾配合(PK)、氮磷配合(NP)、氮磷钾配合(NPK)、秸秆还田+氮磷钾(SNPK)和有机肥+氮磷钾(MNPK)。结果表明,SNPK和MNPK显著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小麦生育期中MBC含量在开花期最高,而WSOC在开花期最低,与MBC趋势相反;各处理根际土壤MBC和WSOC含量均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玉米生育期各处理MBC变化不明显,根际土MBC含量高于非根际,而WSOC则非根际土稍高。MBC和总有机碳(TOC)比率为17.18~33.54 g·kg-1,以玉米乳熟期CK最高。WSOC/TOC变幅为2.43~6.67 g·kg-1,玉米乳熟期均较小麦成熟期有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轮作体系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评估不同轮作体系土壤磷素活化潜力,为农田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20年在江苏省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设置水稻-小麦(R-W)、水稻-油菜(R-O)、水稻-包菜(R-C)、水稻-闲田(R-F)4个轮作模式,每种轮作模式下设置3种施肥处理,分...  相似文献   

20.
不同培肥条件下土壤腐殖质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培肥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含量,性质和组成的变化,提取胡敏酸,用酒精分级,研究胡敏酸各级分分布及其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有机肥,尤其是厩肥有利于形成缩合度低,结构简单的年轻腐殖质,培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