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周先传  钱贞兵  汪砚  徐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81-4383
利用2004年中巴1号02星遥感影像,经图像解译获取了安徽省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以此数据,结合统计资料,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对全省17个市级行政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的有3个市,等级为良的有8个市,等级为一般的有6个市,全省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2.
基于RS和GIS的信息技术是快速、有效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利用秭归县2002年TM和2013年OLI遥感影像及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耦合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壤侵蚀指数和人类活动指数,绘制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等级分布图,同时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差值检测和生态等级的转移矩阵,揭示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3年秭归县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且不断改善,质量等级优的面积比重由2002年的59.24%上升到2013年的82.65%;27.26%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主要分布在河流外围的农耕地区,仅有6.09%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差,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和坡度变率大的土地利用过渡地带;根据生态环境质量的转移动态分析表明,生态等级转向优和良的面积,占总共转移的92.98%,而转向差和较差的仅占总共转移的0.48%。  相似文献   

3.
该文利用2000年的Landsat 5和2014年的Landsat 8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覆盖度、土壤指数、坡度等因素,在Envi5.1和Arcgis10.2支持下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评价了陇西县2000-2014年近15a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差"级面积减少了31.23%,"较差"级面积增加了24.85%,生态环境质量"优"级面积减少了4.30%,"良"级面积增加了8.52%,"中"级面积增加了2.17%;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变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北京市山区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山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生态健康、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北京市山区小流域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变异系数法,以小流域为评价尺度,对北京市山区的房山、平谷、密云、昌平、怀柔、延庆、门头沟7个区县551条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山区小流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综合指数6.83,各区县间生态环境质量差异不大,以密云县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其余6区县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使用变异系数法进行评价的结果与现状基本相符,说明该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能用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选择与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19个因子作为候选因子,通过专家对候选因子进行排队打分筛选,得出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因子指标权重Ki。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福建省68个县归一化后的因子值aij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值的计算公式Pj=∑aij.Ki,再根据总指数值的大小,将各区、县(市)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利用G IS制作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分布图,结果表明,福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有从东南沿海差或较差向西北好逐渐变化的趋势;灾害面积率、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化肥使用量、农药施用量、人均耕地面积是决定福建各地农业生态环境优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南流江流域2000—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对2000—2019年南流江流域Landsat影像进行优化重构,并耦合植被绿度、湿度、地表温度、土壤干度等生态环境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对南流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9年南流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逐年好转的态势,RSEI均值从2000年的0.543 4增长至2019年的0.636 4;南流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面积变化主要以中等生态风险等级向良生态等级转移为主,其中流域上游的中生态等级面积占比减少29.90个百分点,下游的良生态等级面积占比增加28.11个百分点。研究表明,使用GEE平台重构年度无云影像,可以对常年多云覆盖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长时序的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以1990、2000、2010和2020年的Landsat-5/TM和Lansat-8/OLI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选取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30年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Wet和NDVI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正向影响,且Wet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的正影响的贡献率最大。LST和NDBSI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负向影响,且NDBSI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的负影响的贡献率最大。(2)30年来,乌鲁木齐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3)通过对RSEI变化分析可知,从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来看,“一般”“良”和“优”等级的面积比例增加,“较差”等级变化平稳,“差”等级的面积比例明显降低。由此可见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较差,但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且进程缓慢。  相似文献   

8.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建立相应的绿洲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提取环境因子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和计算,得出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并以此为依据对研究区进行评价。研究得出,石河子垦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一般;全垦区以143团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属于良好;垦区北部靠近沙漠的团场,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较差。  相似文献   

9.

根据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选择与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19个因子作为候选因子,通过专家对候选因子进行排队打分筛选,得出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因子指标权重Ki。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福建省68个县归一化后的因子值a ij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值的计算公式Pj= ∑a ij·K i,再根据总指数值的大小,将各区、县(市)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利用GIS制作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分布图,结果表明,福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有从东南沿海差或较差向西北好逐渐变化的趋势;灾害面积率、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率、化肥使用量、农药施用量、人均耕地面积是决定福建各地农业生态环境优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分析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基于耦合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项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index,RSEI),考虑土地利用强度、人口聚集度与坡度对海岛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加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地形3项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mprove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IRSEI)模型。利用RSEI与IRSEI分别对海南岛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分析IRSEI的合理性以及两者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的相似性。结果表明:与RSEI相比,IRSEI与EI指数更接近,且具有很好的合理性,IRSEI突出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与地形地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对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2000—2020年间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但整体来说,IRSEI均值从0.721上升至0.766,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的土地各年份占比均超过89%,等级为差、较差的土地占比极少,二者之和在各年份所占比例均低于1.48%;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高于东部、北部以及环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优良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区域覆盖面积为12 278.00 km2,占比47.5%,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的区域覆盖面积为3 124.07 km2,占比12.1%;改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退化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环岛沿海城市带。研究构建了适用于海南岛的生态质量评估体系,为海南省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甘肃省建设用地开发平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建设用地开发平衡指数评价体系,采用离散系数法、聚类分析法等评价甘肃省14个市(州)的建设用地开发规模的合理性,对部分市(州)失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除兰州市外,整体低水平无差异,建设用地供给能力全省具有低水平同质性,建设用地开发平衡度河西地区—陇东南地区—中部地区递减;失衡原因为以兰州市为中心向东南与西北方向表现出开发过度—开发严重不足—开发不足的空间格局;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最平衡城市为金昌市、嘉峪关市,严重失衡城市为定西市。提出平衡化建议:对于过度开发城市的土地利用需"控制规模,提升效率",尝试减量化发展;对于开发不足城市,可从规模和效率两方面保障城镇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曹长军  黄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44-3345,3415
以四川井研县为例,结合正在进行的乐山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部分基础资料,阐述了层次分析(AHP)法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AHP法可大大提高全值定量的理性成分,得到更加符合实际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该文利用河北省山区连续清查样地调查数据,从森林生态环境背景、森林生长状态和森林自然性3个方面来构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系统地评价了河北省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状况.结果表明:①在1988—2001年,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尽管有些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②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等级好、中、差所占的比重大小悬殊,其中质量等级为中等的所占比重最大,说明了河北山区提高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很大的潜力.③1988年以来,森林自然性指数值随时间呈现出总体上的变小趋势,说明了该地区森林受到人为干扰程度在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14个市(州)可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兰州市为1类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最高,其他市(州)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然后,研究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3点成因。最后,提出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河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程度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1996年甘肃省沙漠化土地普查资料,对河西地区20个县(市、区)的土地荒漠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5年,属于轻度荒漠化的有山丹县、张掖市、肃南县、永昌县、景泰县和玉门市。属于中度荒漠化的有阿克塞县、肃北县、安西县、金昌市、酒泉市、金塔县、嘉峪关市、高台县、临泽县和民乐县。属于严重荒漠化的有敦煌市。高台县在1990年以前为严重荒漠化县。属于极严重荒漠化的有武威市、民勤县和古浪县。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河西地区除少数县(市、区)的荒漠化程度较轻外,大多数为中度,严重或极严重荒漠化区域,说明全区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6.
钱贞兵  周先传  徐升  汪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612-8614
研究利用2000和2004年安徽省卫星遥感图像解译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和统计资料,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对安徽省17个市级行政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和比较。整体来看,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海域贝类养殖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崔力拓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004-6006,6010
[目的]加强贝类养殖环境的保护,保障水产食品的卫生安全。[方法]根据2009年10月同步进行河北省海域贝类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质量的调查资料,采用海水质量评价指数、表层沉积物质量评价指数和养殖贝类质量评价指数以及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河北省海域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海水质量、表层沉积物质量和养殖贝类质量水平平均为2级、5级和4级,总体分别处于较好、差和较差水平,贝类养殖区生态环境质量平均为3级,总体处于一般水平,其主要污染物为PO43-、DIN、大肠菌群,同时不同养殖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明显,其中浅海养殖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为1类区,适合养殖贝类;潮间带养殖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为3类区,不适合贝类养殖。[结论]除浅海养殖区外,河北省海域贝类养殖区生态环境亟待改良。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差异分析——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71-15474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在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甘肃省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因子36项,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甘肃省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甘肃省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综合经济发展因素、工业发展因素、土地利用因素、环境质量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人口因素6个方面,其累积贡献率达到92.808%;通过Q型聚类分析,将甘肃省14个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划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和落后区4种地域类型。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十一五”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先传  徐升 《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224+9244-9224,9244
利用2006~2010年安徽省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和统计资料,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体系对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