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林蛙养殖生产实践中,蝌蚪极易出现多种疾病,一旦发生,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其不利,轻则影响蝌蚪的生长,重则致使蝌蚪全部死亡,给林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通过多年养殖与试验,针对林蛙蝌蚪期的常见疾病,结合铁力区域林蛙人工养殖的防病实践,对林蛙人工养殖过程中蝌蚪疾病种类、诱因、防治原则、预防措施及常见疾病治疗措施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广大林蛙养殖业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开发辽东山区小流域的内在潜能可发挥小流域森林生态的自然优势,发展林蛙养殖又是农民看好的主要项目。但是,林蛙的养殖往往受天敌和气候等相关因子的制约,从而严重影响了林蛙的产量。通过几年来对林蛙产值和相关因子调查分析,总结出了林蛙在森林生长周期中,除受林内温度、湿度及大气干燥度的影响以外,还与昆虫的滋生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摸清林蛙生长发育与相关因子的关系,可为今后林蛙的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浑河源中国林蛙养殖现状与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浑河源林区为背景,从养殖方式、养殖规模、养殖技术、养殖人员素质等入手,对该地区中国林蛙养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讨论了林蛙养殖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认为浑河源林区林蛙养殖,多处于野生林蛙驯养初级阶段,养殖户盲动性、随意性大,缺少政府监管,养殖技术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备,冬眠场所构建不合理,林蛙种质开始出现退化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保护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蛙人工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蛙是一种著名的滋补保健食品,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具有明显的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等功能.蛙油中含有蛋白质56.3%、脂肪3.5%、矿物质4.7%、无氮有机物27.5%,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是男女皆宜的保健品.随着人们对中国林蛙的医用价值和保健特效认识的提高,以林蛙为原料的加工业逐渐兴起,广泛用于医药和保健品制造的蛙油日趋匮乏,价格日益昂贵,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同时,由于中国林蛙生长的森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滥捕滥杀加剧,致使林蛙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本文通过对中国林蛙养殖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目前中国林蛙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林蛙养殖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铁力林蛙养殖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力林蛙养殖户在人工养殖林蛙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特别是近几年,在林蛙研究所的直接参与试验研究下,人工养蛙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养殖数量逐年增加。为使人工养殖林蛙技术逐步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由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铁力市中国林蛙研究所起草的《铁力林蛙养殖技术规程》,经伊春市技术监督局批准,已在铁力区域范围内试行。《铁力林蛙养殖技术规程》对种蛙选择、蛙场建设、饲养管理、林蛙越冬、病害预防等诸方面均做了具体阐述和要求,对林蛙养殖业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林蛙作为东北林区的特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林蛙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1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理想肉食品。并且雌蛙输卵管的干制品就是著名的哈士蟆油,具有滋补强壮,补虚退热的功效。 近年来,由于乱捕乱杀,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数量锐减,甚至有的山区已经绝迹。人工养殖林蛙是保护利用合理开发野生资源的一项措施,是发展林区多种经营的一项新兴产业。1 林蛙的生物学特性 林蛙繁殖越冬在水中,生长、发育和捕食在陆地。1年中有5个月时间生活在森林草丛之中,其余时间生活在水里。 林蛙向水性很强,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它的活动一般不过山脊,但若养殖场外有较大的水系,部分林蛙可外逃。 林蛙食性比较复杂,一般以捕食昆虫为生。2 林蛙生活规律  相似文献   

7.
对通化市林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全市林蛙产业发展壮大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为目前林蛙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林蛙及林蛙油以其独特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享誉海内外,价格始终居高不下,林蛙养殖也随之在东北三省部分地区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养殖业,在发展养殖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商榷和解决,本文就养殖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林蛙的品种与选择   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已知有 8种林蛙,东北地区分布两种类群的林蛙,即中国林蛙和黑龙江林蛙。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三点。其一,中国林蛙的雄性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黑龙江林蛙则无声囊;其二,黑龙江林蛙皮肤粗糙,有疣突,而中国林蛙皮肤光滑,肩背…  相似文献   

9.
林蛙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哈士蟆,我国主要有中国林蛙和黑龙江林蛙,在我国东北三省分布广泛。由于林蛙所独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人为大量捕杀,造成林蛙资源锐减,国内外市场的价格一涨再涨,供不应求,尤其是蛙油在国内外市场更是走俏,供需悬殊。我国蛙油产量由建国初的5000吨降至目前的40至50吨。东北地区森林没有污染,是林蛙生长、繁衍的优良天然环境。因此,东北的林蛙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及药品。东北大力发展林蛙养殖业,  相似文献   

10.
在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饵料饲喂充足,林蛙排出的粪便、尿液等排泄物相对较多,而林蛙的放养密度又很大,活动空间较小,如果不能适时清除和处理林蛙的排泄物,其生活环境将被严重污染,病原体会大量滋生,林蛙的患病率倍增,对林蛙的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威胁。本文结合铁力区域人工养殖实践,归纳总结了关于处理林蛙排泄物的技术措施,供养殖业户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靖宇县3龄林蛙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非冬眠越冬组、半冬眠越冬组、冬眠组、人工增氧冬眠组4种不同越冬方案,观察水中溶解氧质量浓度(DO)对东北林蛙越冬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冬眠组消耗DO速率远高于半冬眠组和冬眠组,而半冬眠组消耗DO速率也略高于冬眠组,林蛙在受到干扰处于活跃状态时消耗DO速率要高于冬眠状态下林蛙;当林蛙出现死亡后其消耗DO速率变慢,林蛙死亡临界DO为1.6 mg·L-1;人工增氧可改善林蛙越冬环境,延长其安全越冬时间。  相似文献   

12.
冬眠是中国林蛙的生活习性之一.入蛰、深眠、出蛰是越冬管理的3个重要阶段,入蛰管理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管理的好坏是全人工养殖林蛙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一直制约着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我们对中国林蛙越冬技术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完成,只是没被认识和推广.养殖实践表明,我们采用的全人工养殖林蛙越冬技术是科学的,符合两栖爬行动物生存规律的要求,确切的说是成熟的.其不仅适用于林蛙越冬,也可以应用其他养殖业.几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我们采用的越冬技术,使林蛙越冬成活率达到98%以上.现对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越冬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即中国林蛙入蛰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林蛙的人工养殖越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种蛙 1.1种蛙选择 品种:选择纯种的中国林蛙,不要误选黑龙江林蛙、沼觉林蛙等作种蛙.  相似文献   

14.
作者于2010年对辽宁省中国林蛙驯养繁殖情况进行了调查,全省中国林蛙种群数量3.9亿只,主要分布在辽东山区;全省现有驯养繁殖单位9957个,年产商品蛙约2亿只。总结出目前中国林蛙养殖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辽宁省发展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的有利条件;提出了6项措施,促进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林蛙,别名哈士蟆、田鸡、黄蛤蟆,属于两栖纲、蛙科,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属珍贵药用动物。一般秋季9~10月为捕捉林蛙最佳时间,霜降期间采得的蛙油质量最好。林蛙秋季有趋光性,夜间可以悬灯守捕,灯下面放一条麻袋,林蛙会自动跳入麻袋中,清晨收回。也可在阴雨天或下霜前夜间打手电筒到林缘、路边、小河边捕捉。林蛙油系指除去内脏的林蛙干燥输卵管,味甘、咸、性平,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退热消炎之功效。其药用方法如下:(1)治疗神经衰弱;林蛙油15 g,冰糖适量,水煎服,每天早晚服用;(2)治疗病后体虚或消耗性疾病:林蛙…  相似文献   

16.
中国林蛙性别控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林蛙胚胎发育的适当时期。用化学、物理和激素等因子控制林蛙性别分化。增加雌蛙的发生率。提高林蛙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林蛙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林蛙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区,是一种珍贵的两栖类药用和食用经济动物。近年来,随着林蛙人工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林蛙深加工的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种类和数量发展迅速,极大的带动了我国林蛙产业的发展,尤其促进了东北三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长白山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林蛙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林蛙深加工产品市场的快速壮大表明,林蛙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林蛙在我国一直以原始自然状态存在, 以后有些地方开始尝试养殖,但未成功。近年来,由于森林大量被砍伐,中国林蛙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加之中国林蛙及其制品倍受人们偏爱,致使林蛙、林蛙油等的价  相似文献   

19.
在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粤北山区养殖的林蛙容易诱发传染性肝炎。此时需要改善林蛙的饲养环境,并用硫酸链霉素治疗林蛙肝炎病,但用药剂量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加大。  相似文献   

20.
东北三省中国林蛙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中国林蛙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查清了东北三省中国林蛙资源的种群数量、分布区域和生境状况,分析了影响中国林蛙资源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保护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