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发生规律调查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葡萄斑叶蝉(ErythroneuraapicalisNawa)自1998年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发现以来,扩展迅速。2000年扩散到吐鲁番市,全地区当年发生面积429hm2。2002年在全地区暴发为害,发生面积达12473hm2次,严重为害葡萄叶片,为害率达100%,整株叶片变为黄白色。叶片被害,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果实品质。果实被叶蝉排泄物污染,果皮外覆一层黑色黏性物,严重影响鲜食葡萄的销售,全地区由此造成经济损失3093万元。葡萄斑叶蝉目前已成为吐鲁番地区葡萄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我们通过大田调查,结合室内饲养观察,初步明确了该虫在吐鲁番地区的发生为害规律,并试验总…  相似文献   

2.
玉米鼠耳病(maize wallaby ear dis-ease,MWED)是近年在我国玉米上新出现的病害,已对四川北部、重庆及贵州等地的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该病在玉米上引起显著矮缩,叶变小,僵硬,叶背面形成白色、扁平的腊泪状瘿瘤等典型症状。玉米鼠耳病毒可能与我国发生的玉米鼠耳病有关,国外报道MW-EV的昆虫介体有3种:二点叶蝉(Cicadula bipunctella)、·46·斑翅二室叶蝉(Balclutha punctata)及Nephotettix pall-ida,但研究表明我国发生的MWEV仅与二点叶蝉及斑翅二室叶蝉有关。更新栽培技术、改变生态条件及传播介体暴发是引起MWED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受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大、滴灌节水和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推广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影响,新疆博州玉米主要病虫害已经发生演变。原有的重要害虫玉米螟已减轻,玉米三点斑叶蝉、玉米禾谷缢管蚜、长跗双斑萤叶甲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原偶发为害的玉米叶螨也呈常态化发生趋势。玉米瘤黑粉病在普通田轻发生,但在制种玉米田发生较重,影响玉米制种产业;玉米锈病、顶腐病局部为害成灾;玉米粗缩病等偶发为害。应掌握发生规律,采取有效措施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4.
赤斑黑沫蝉属同翅目沫蝉科。为害水稻、玉米、大豆、红薯等多种作物 ,被害作物叶片逐渐枯黄 ,严重为害可造成作物整株枯黄死亡 ,减产十分严重。20世纪90年代初赤斑黑沫蝉在思南县玉米、水稻等作物上仅零星发生为害。近年来由于暖冬气候和农户对赤斑黑沫蝉防治方法不当 ,使赤斑黑沫蝉在玉米、水稻上发生呈上升趋势。1995年全县稻田发生面积1600hm2,占全县稻田面积8.9% ;1998年稻田发生面积8000hm2,占全县稻田面积46.15% ,1999年稻田发生面积11333hm2,玉米发生面积1467hm2,占全县稻田、…  相似文献   

5.
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0%噻虫嗪可湿性粉剂及50%嘧啶氧磷可湿性粉剂滴灌防治玉米三点斑叶蝉,评价3种药剂对玉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药后7 d,3种药剂对三点斑叶蝉的防治效果在85.86%~95.84%,同时对玉米安全。  相似文献   

6.
白翅叶蝉Erythroneura subrufa(Motschulsky)成虫与若虫均以刺吸口器刺进水稻叶片组织内吸取叶汁和叶绿素,被害初期,叶片上出现零星小白点,随后出现长短不一的点状白色斑条,受害严重的稻叶上满布白色斑纹,叶绿素丧失,叶片干萎。在稻叶蝉中除一点小叶蝉被害状出现小白点外,其他叶蝉为害水稻时,并不直接破坏叶绿素,亦不呈现白色斑纹,而是直接吸食叶液,使禾苗发黄而死。因而纠正了过去认为黑尾叶蝉、白翅叶蝉为害水稻后,都会造成叶片出现白色或褐色斑纹的报道。白翅叶蝉在湖南一年发生三代,在晚稻收割后以成虫迁向麦田、杂草等场所越冬,因其寿命很长,故长期不同世代交错。白翅叶蝉除为害水稻外,在初冬与早春还为害冬小麦。近年在湖南及我国南方部分稻区有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陕南稻赤斑黑沫蝉发生与为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赤斑黑沫蝉(Callitettix versicolor Fabricius),属同翅目,沫蝉科,别名雷火虫,泡泡虫。1986年汉中地区发现该虫为害水稻,现已成为陕南巴山浅山、丘陵地区水稻上的一种新害虫,对我省水稻生产构成新的威胁。一般受害田减产10-20%,重者可达30%以上。 为害情况 稻赤斑黑沫蝉主要为害水稻,其次为害玉米、黄豆及其它禾本科植物。 该虫在我省主要分布于汉中、安康部分浅山、丘陵稻区。1986年只在扬河区个别村  相似文献   

8.
玉米鼠耳病(maize wallaby ear disease,MWED)是近年在我国玉米上新出现的病害,已对四川北部、重庆及贵州等地的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该病在玉米上引起显著矮缩,叶变小,僵硬,叶背面形成白色、扁平的腊泪状瘿瘤等典型症状。玉米鼠耳病毒(Maize Wallaby Ear Virus,MWEV)可能与我国发生的玉米鼠耳病有关,国外报道MWEV的昆虫介体有3种:二点叶蝉(Cicadula bipunctella)、斑翅二室叶蝉(Balclutha punctata)及Nephotettix pallida,但研究表明我国发生的MWEV仅与二点叶蝉及斑翅二室叶蝉有关。更新栽培技术、改变生态条件及传播介体暴发是引起MWED流行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MWED的分布与危害、病原致病因子的鉴定、病害流行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1.叶蝉 Ciacdulina,bipunctella,bimaculata(Evans):一种在菲律宾可传播玉米耳突病的新介体 A.T.Barrion,J.A.Litsinger 和 H.Hibino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玉米叶蝉 C.b.bimaculata 是菲律宾禾谷类作物上的一种新害虫。它是传播玉米耳突病毒(MEWV)的媒介,可导致玉米和水稻出现斑驳。叶蝉为害后7—14天呈现斑驳症状。此种叶蝉为寡食性害虫,仅以小麦、玉米、水稻、高梁为食料。  相似文献   

10.
中华猕猴桃是我区的特产作物之一。据笔者调查,我区中华猕猴桃主要害虫有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黄守瓜、斑衣蜡蝉、葡萄天蛾、小绿叶蝉、黑尾大叶蝉、吹绵蚧、红蜡蚧等,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1 主要害虫种类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1.
利用KT-10-Ⅱ型四旋翼植保无人机开展玉米灌浆期三点斑叶蝉的防治试验,研究无人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施药液量以及喷雾助剂等因素对农药雾滴在玉米冠层的沉积分布影响及对三点斑叶蝉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人机飞行高度为距玉米株冠顶部1m、飞行速度6m/s、施药液量15L/hm2,并加入1.5%喷雾助剂"迈飞"的条件下,喷雾雾滴在玉米冠层上部、中部和下部的沉积密度分别达到41.9、27.3和14.9个/cm2,对三点斑叶蝉药后1d防效可达91.3%,药后14d防效96.8%以上,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聚集度指标检验法,以及Iwao的回归模型分析法、Taylor幂法则,对玉米三点斑叶蝉成虫、若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成虫、若虫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程度随着密度增大而增高。成虫的聚集是由环境条件所引起;若虫单株密度低于5.08头时聚集是由环境条件引起,单株密度高于5.08头聚集是由昆虫行为和环境共同作用引起的。建立了玉米三点斑叶蝉成虫、若虫田间调查理论抽样数模型。调查期间,玉米三点斑叶蝉成、若虫在玉米植株下部数量多于中部,中部数量又多于上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白翅叶蝉在北疆地区的暴发为害,导致玉米每年减产30%左右,而且虫口基数逐年上升,已由过去的次要害虫,成为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近几年对白翅叶蝉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为害性状的调查分析,探索出有效的综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葡萄斑叶蝉在甘肃省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产区的为害情况及其对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总结出防治措施。通过对该地区酿酒葡萄基地斑叶蝉为害情况的调查,及不同受害程度的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单宁、总酚、颜色及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比较,结果表明,同一环境、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斑叶蝉受害程度差异较明显。蛇龙珠葡萄受害明显重于其他葡萄品种。同一葡萄品种在不同环境下受害程度存在差异。在防风林网附近、叶幕厚或郁闭度高的区域受害较重,反之受害轻。葡萄斑叶蝉对葡萄果实品质、叶片的影响也较大,为害严重时可导致果实含糖量下降,酸度增高,颜色变浅。同时,影响叶片质量,致使光合作用降低,营养物质积累不足,影响树体正常生长。并提出合理修剪、及时清园、减少中间寄主等农业措施及斑叶蝉发生关键期科学开展化学防治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河池地区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34万hm2左右,尤以石山地区种植面积大。玉米铁甲虫是该地区玉米主要害虫,因此几年未实施大面积联合防治玉米铁甲虫行动,造成该虫虫源积累,导致1999年呈回升趋势。  统计全地区玉米铁甲虫发生面积为11万hm2,比上年增加074万hm2。与1990年、1991年的相当。其中大化县的发生面积增幅最大,由上年的9267hm2,增至56667hm2,增加了5倍。  由于去冬今春持续干旱,气温较高,有利于玉米铁甲虫的越冬及提早迁移为害,加之玉米种植期…  相似文献   

16.
稻赤斑黑沫蝉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赤斑黑沫蝉(Callitettix versicolor Fabricius),别名稻沫蝉、赤斑沫蝉,俗称雷火虫.该虫在大关县原是水稻的次要害虫,近年来已上升为主要害虫,造成大面积成灾.2003年在本县部分乡(镇)发生极为严重,玉米、水稻、甘蔗、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均受到严重为害.据调查统计,发生范围涉及7个乡(镇)32个村(办),发生面积达1 562.3 hm2.其中造成减产50%~80%的313.4 hm2,造成减产80%~100%的149.7 hm2.仅玉米、水稻两种作物减产达1 984 t,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摸清该虫在大关县的发生分布特点、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2001~2003年,笔者开展了稻赤斑黑沫蝉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通城县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近年来稻赤斑黑沫蝉在水稻上的为害越来越严重,已上升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稻赤斑黑沫蝉吸食稻株茎、叶汁液,造成水稻减产15%~4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稻赤斑黑沫蝉也为害玉米、甘蔗、油菜等。据观察,个别玉米田也受害较重。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13.5mm,黑色狭长,有光泽,前翅合拢时两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讨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时序动态,旨在为玉米田天敌保护利用及玉米害虫的合理防控提供基础资料。采用网捕法和目测法探明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时序动态。调查共获节肢动物7632头,隶属3纲12目45科66属70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和玉米三点斑叶蝉Zygina salina Mit为本地区害虫优势种,天敌优势种则为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方斑瓢虫Propiylaea quatuordecimpunctata(Linnaeus)、黄褐新园蛛Neoscone doenitzi(Boes.et Str.)、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和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Linnaeus)。新疆北部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中植食性亚群落结构特征指数NH'、J'、D与总群落相近,优势种害虫亚洲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的大量发生致使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出现显著变化,是影响群落稳定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个体数和植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累计贡献率可达61.47%,是影响该地区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灰色系统分析则表明,优势种天敌方斑瓢虫、草蛉、黄褐新园蛛种群数量的变化与优势种害虫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种群数量的变化关联度最高,其关联度分别为0.7719和0.8778、0.7898和0.8309、0.9637和0.8312。天敌的发生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跟随效应,这为合理保护利用天敌防控玉米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葡萄斑叶蝉[Erythroneura apicalis(Nawa)]是吐鲁番地区葡萄生产中发生较重的害虫,每年发生面积约1.67万hm2.由于该害虫的天敌自然控制能力较弱,在防治中不能占主导地位,本地区主要依靠高效、低毒的新烟碱类农药进行防治,基本可以控制该虫为害.为了探索新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笔者根据葡萄斑叶蝉成虫对黄色的趋性,开展了利用佳多黄板诱杀该虫越冬代成虫的试验.  相似文献   

20.
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Momolepta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又叫双斑萤叶甲。2002年在陈仓地区夏玉米上首次较重发生,目前已成为夏玉米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并有逐渐加重发生趋势,一般受害田产量损失率达15%左右。为此,笔者自2002年至今通过4年的田间观察及防治探索,初步摸清了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在我区夏玉米上的发生特点及田间消长规律,并摸索出了先治田外后治田内的一套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1发生情况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在2002年以前在玉米田很少发现为害,但自2002年夏玉米田暴发以来,发生为害程度日趋严重(表1)。时间(年)发生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