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以番茄为供试作物,通过观测渗灌灌水前和灌水后土壤全盐含量的变化,研究了保护地渗灌及其渗灌管埋深对土壤全盐运移及积累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渗灌管埋深为20~40cm范围内,保护地渗灌灌水后土壤全盐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特性;土层深度、渗灌管埋深、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土壤全盐含量的主要因素。在不同渗灌管埋深处理中以30cm埋深且渗灌管下有防渗槽的处理全盐在表层积累最少,且盐化速度较缓。  相似文献   

2.
从2003年开始,在阳曲县温室蔬菜生产中示范推广了土壤亚表层渗灌防堵技术,本文结合温室渗灌试验,介绍了渗灌技术的优势及其应用,以促进该项技术在保护地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灌溉试验,研究了在根渗灌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扩散规律,主要包括灌水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和灌水结束后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即土壤水湿润锋的运移及湿润区内的土壤含水率分布状况,初步确定根渗灌管间距布置为1.7m,埋管深度50cm,根渗灌系统在粘壤土和粘土的灌溉周期为10d.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作物渗灌土壤水分状况与产量效应,为渗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基于正交试验设计,以渗灌玉米产量为敏感性分析指标,研究渗灌灌溉下播种深度、渗灌埋深、灌水频次和灌水定额对玉米产量影响的敏感性,观测不同处理下土壤水分状况。【结果】渗灌与膜下滴灌土壤水分分布有所不同。渗灌耕作层土壤含水率低,中下层土壤含水率渐增;膜下滴灌耕作层土壤含水率较高,中层土壤有所下降,下层含水率增高。4 200 m3/hm2渗灌定额玉米产量达9 905.56 kg/hm2。渗灌玉米平均产量9 485.10 kg/hm2,比膜下滴灌高出12.7%。【结论】对渗灌玉米产量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播种深度,其次为灌水频次、渗灌埋深,影响最小的是灌水定额。播种深度20 cm,渗灌埋深30 cm,灌水定额600 m3/hm2,灌水频次7次为渗灌玉米高产最优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溉方式下设施土壤硝态氮的积累特征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灌溉方式下设施土壤及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连年采用沟灌、滴灌和渗灌灌溉方式的设施土壤硝态氮、全盐含量、pH及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水分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灌溉方式土壤硝态氮、全盐含量均呈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0~20 cm土层范围内,滴灌处理硝态氮含量和全盐含量明显低于沟灌和渗灌处理;不同灌溉方式土壤的pH值均随着土层加深而升高,在0~30 cm土层范围,土壤pH值滴灌高于沟灌,沟灌高于渗灌。沟灌和渗灌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滴灌,沟灌和渗灌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差异不显著;渗灌和滴灌水分生产效率明显高于沟灌。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盐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之,设施土壤硝态氮积累与土壤全盐含量、pH值、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关系密切;与沟灌和渗灌相比,滴灌更有利于抑制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6.
以作物渗灌试验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空间土壤养分,研究不同渗灌次数对青贮玉米苗期不同位置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20、20~40 cm渗灌土壤中(不含CK)pH值最高值均出现在L0处,与CK相比,pH值分别提高了6.29%和10.28%;最低值均出现在L1/2处,较CK值分别提高了0.67%和0.40%。W2和W3显著提高了不同土壤空间位置的pH值。随着渗灌次数的增加,不同深度及位置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W2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位置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渗灌次数及不同深度的渗灌中速效氮含量L1/2显著高于L0及L1/4,最大值均出现在L1/2-W1处理中,较CK分别提高了98.52%和82.72%;不同渗灌次数及不同深度的渗灌中速效磷均随渗灌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各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多显著低于CK(P<0.05);速效钾含量随渗灌次数...  相似文献   

7.
土壤容重对深层坑渗灌入渗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土壤客重对深层坑渗灌入渗量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内均质土模拟试验,采用非线性回归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以土壤容重为参数深层坑渗灌的Kostiakov和Philip改进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入渗时间相同时,入渗量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减小;Kostiakov入渗模型和Philip入渗模型都适用于模拟深层坑深灌的入渗过程,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建立的2个改进模型计算精度均很高,效率系数分别为99.7%和99.9%.相比较而言,深层坑渗灌的Philip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计算精度较高且模拟效果好,可作为计算深层坑渗灌入渗量的有效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钙素形态及其含量的影响,对连续13 a 分别进行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处理的保护地0~80 cm 土层土壤钙素形态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土层不同灌溉处理间土壤全钙、酸溶性钙、水溶性钙、交换性钙含量差异极显著;总体上,全钙含量表现为渗灌处理高于滴灌、沟灌处理,酸溶性钙含量表现为滴灌>渗灌>沟灌,交换性钙含量表现为渗灌、滴灌处理高于沟灌处理,水溶性钙含量表现为沟灌>渗灌>滴灌;各土层土壤 pH 值与酸溶性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水溶性钙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5~80 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全钙、酸溶性钙、交换性钙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之,渗灌方式较其他灌溉方式更利于土壤钙素供应。  相似文献   

9.
用保护地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节点渗灌与普通渗灌及不同氮肥用量对黄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保护地生产选择灌溉方法和确定适宜氮肥用量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灌溉方法为主区,氮肥用量为副区;普通渗灌、节点渗灌的计划湿润层深度、灌水控制上限和下限等灌水参数相同,氮肥用量(N素)设0,75,225,375,525 kg.hm-2共5个水平。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各处理间黄瓜产量、氮肥利用率差异显著性,用土壤含水量剖面观测结果分析了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无论是普通渗灌、还是节点渗灌,黄瓜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均呈先增加、再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均以375kg.hm-2施氮处理最高,分别为82878.06kg.hm-2和104664.77kg.hm-2;但在相同氮肥用量条件下,节点渗灌处理的黄瓜产量、氮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普通渗灌。节点渗灌处理的黄瓜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较普通渗灌处理提高4.82%和60.98%。这是由于以不同灌溉方法灌水其土壤含水量剖面不同,黄瓜生长的水肥耦合效应不同,灌水后节点渗灌水分主要分布于15~25cm土层,而普通渗灌主要分布于25~35cm土层。保护地蔬菜栽培选用节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模式下,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方法】灌溉模式设沟灌、渗灌、滴灌3种,进行长达10年的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对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分析其剖面分布特征。【结果】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均呈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分布趋势;但灌溉模式间差异明显,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10 cm、80—100 cm土层为沟灌>渗灌>滴灌,10—80 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在0—100 cm剖面各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沟灌>滴灌>渗灌,微生物量碳为滴灌>沟灌>渗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4.98%—12.87%和1.48%—2.82%之间,其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均为滴灌>沟灌>渗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沟灌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滴灌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渗灌相比较而言最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不仅总有机碳含量低且水溶性含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小。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插入式渗灌灌水器的土壤湿润特性,并确定其插入阻力,通过室内土箱灌水试验,观察、测定了插入式渗灌的湿润锋运移情况及湿润区形状、尺寸等数据资料,同时还通过室内、室外土壤插入试验,对灌水器在不同容重土壤中的插入阻力、插入方法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插入式渗灌的土壤湿润形式类似于点源渗灌和点源地下滴灌,当灌水器出流量为2.0 L/h时,土壤湿润区形状接近球形,在灌水历时为130 min时,土壤湿润区尺寸为:宽×高=30 cm×25 cm;外径15 mm灌水器的插入阻力,在土壤含水率接近饱和时一般不超过15 kg,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插入阻力显著增加。试验所用插入式渗灌灌水器的土壤湿润特性和插入阻力,基本可以满足田间使用的要求,但还需进一步降低其插入阻力。  相似文献   

12.
灌溉模式对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模式下,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方法】灌溉模式设沟灌、渗灌、滴灌3种,进行长达10年的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对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分析其剖面分布特征。【结果】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均呈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分布趋势;但灌溉模式间差异明显,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10cm、80—100cm土层为沟灌渗灌滴灌,10—80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在0—100cm剖面各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沟灌滴灌渗灌,微生物量碳为滴灌沟灌渗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4.98%—12.87%和1.48%—2.82%之间,其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均为滴灌沟灌渗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沟灌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滴灌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渗灌相比较而言最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不仅总有机碳含量低且水溶性含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小。  相似文献   

13.
研究渗灌管不同管间距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找出适合温室番茄栽培的渗灌管埋设深度的处理方式。温室番茄栽培渗灌试验表明 ,渗灌管管间距离 5 0 cm的处理方式可使土壤容重降低 0 .16 3g· cm- 3,总孔隙度增加 5 .378% ;番茄株高、株幅和茎粗分别增加 14 .33cm、4 .5 9cm和 0 .0 81cm;前期、中期和总产量分别增产 2 6 3.4 1% ,76 .99%和 4 6 .0 8%。  相似文献   

14.
<正>渗灌是灌溉水在一定灌水压力下通过埋在地下土层中的渗灌管渗出,凭借土壤毛细管作用给作物根层供水的一种先进的灌水方法,近年来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被广泛应用于温室、果园及城乡绿化等灌溉中,引起了很多学者及科研单位的关注。一、保护地渗灌的技术优势1.灌水质量高,节水效果显著渗灌是通过埋在地下的渗灌管给作物根系直接供水,灌水均匀,供水稳定,通过控制灌水量,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深层渗漏,灌水质量高,能有效地解决作物的水分需求,减少水分的无效消耗。灌水后,土壤表层仍能保持干燥,水分棵间蒸发减少,利用率提高。试  相似文献   

15.
梨树渗灌技术的实践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水梨树进行工程渗灌和的漫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工程渗灌能节水并可防涝,可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吸收根数量,促进树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方式的棉花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冲根法,研究了常规沟灌、膜下滴灌和膜下渗灌三种灌溉方式棉花根系的干重、数量、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根系构型.结果表明:根系总重量、主根重量、侧根重量均是常规沟灌>膜下滴灌>膜下渗灌;根条数量侧是膜下滴灌>膜下渗灌>常规沟灌;常规灌溉棉花侧根数量在土壤中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占总根数量的73.7%,以10-20cm土层根数量最多.膜下滴灌和膜下渗灌棉花根系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占总根数量的68.3%-76.8%,其中0-10cm土层占侧根总数的42.6%-43.7%;常规沟灌棉花根系在土壤中的平面几何构型呈"垂直断面伞型"或"扇型".膜下滴灌棉花根系朝滴灌带和膜内侧方向的根系多而密集,其它方向的根系相对较少,呈极不对称构型.膜下渗灌棉花根系的二维平面几何图像呈"马尾巴型".  相似文献   

17.
应用渗灌技术提高黄瓜效益@潘进军@李伟@尹国红¥河南济源市园艺工作站应用渗灌技术提高黄瓜效益潘进军李伟尹国红在日光温室黄瓜栽培中应用渗灌技术,黄瓜平均亩增产2086.4公斤,增值2295元。渗灌灌水均匀,能提高地温,保持土壤疏松,降低室内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8.
张娜  郑雅莲  赵艳 《北京农业》2011,(30):31-34
研究了不同渗灌埋深对设施番茄、黄瓜生长、水分生产效率以及根层土壤无机氮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溉量的情况下,与渗灌埋深在地下30cm相比,渗灌埋深在地下10~20cm对浅根系的番茄和黄瓜生长有利,能明显提高蔬菜的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并能减少收获时0~20cm土壤无机氮残留。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渗灌为棉株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铵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等都有增加。渗灌田棉株体内蔗糖的含量远远高于漫灌田棉株。渗灌下的棉株生长稳健,根系发达,结铃多,产量增加20%—30%,比漫灌节约用水60%。  相似文献   

20.
渗灌是通过埋设在地下作物根系主要活动层的渗灌管直接向作物根部供给水分和液体肥料,还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在所有灌溉方式中,渗灌是控制土壤环境的最佳方法。渗灌管外表光洁,“无孔”,但实际上布满了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无数细微孔,可有效地阻止外部泥沙及植物根须堵塞。当管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