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其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在我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该平原农业态势及其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知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理论上拟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研究了结构调整的4大重点: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以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农业结构调整;以曲周模式、禹城模式、睢宁模式及环渤海模式等典型模式为例实证了结构调整对该平原农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期为黄淮海平原农业乃至全国农业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用土地、森林、水、生物等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资源量不断减少;工业“三废”污染引起总体环境质量的下降和局部农业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越来越繁。这些都是制约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洼县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发展优势及生态农业建设的模式工程、效益分析 ,阐述了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改善 ,并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 ,指出生态农业是改善大洼县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途径 ,今后应更加完善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农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杨林森 《山地研究》1996,14(3):141-145
陕西省历来是我国自然灾害多而重的省份之一,而农业自然灾害是农业的主要障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陕西省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治理工作未能跟上所致。据此提出了成立机构、依法治理。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系统,实行特殊对策等综合防治对策,使农业自然灾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中国将努力成为一个工业化的现代强国。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趋势,中国畜牧业应充分认识到,进入21世纪我国畜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地位和战略;找准进入21世纪影响中国畜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原因以及制约因素;对进入21世纪中国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要加大力度,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高中国畜牧业的整体利益和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后甘肃省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后,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通过对气侯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调整方向:中部地区应大规模退耕还草,发展畜牧经济;陇东南特别是陇南地区应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粮食和特种经济作物;河西地区应发展成为优质瓜果及商品粮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向结构不优;分析农业结构高速段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尚义县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围绕国家得绿、农民得利的目标,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狠抓四个配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值得类似地区学习参考。四个配套就是:坡耕地改造、兴修水平梯田与种植高效农作物配套;荒山荒坡治理工程与造林种草配套;封育治理工程与禁牧舍饲配套;沟道治理工程与发展速生用材林配套。  相似文献   

9.
章根据生态经济学良性循环的基本要求,论述了农业结构调整之重要意义,提出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农业水灾脆弱性评价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建立了包括农业水灾灾因、孕灾环境、农业承灾体和防灾水平等多要素的福建农业水灾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借助数字地图技术,采用福建省水灾数据库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库资料,编制了福建省农业水灾脆弱性和水灾年均灾次分布图.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水灾脆弱性东西分异明显,最高值集中分布在除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辖区以外的东部沿海地区,与福建省西高东低的地势和农业承灾体分布一致,还与福建省近35年水灾年均灾次分布相似;依据构建的福建省农业水灾脆弱性形成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加大区域水灾风险研究,制定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加大沿海地区防洪工程投入,定时清淤河道等对策,降低农业水灾脆弱性,为福建省农业水灾的防御和制定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通报》1983,(6):17-20
一榆林地区位于西北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大体以长城为界,南部是丘陵沟壑区,北部是风沙区。沙漠分布在7个县,面积1.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7%;耕地200多万亩,农业人口47万,都占全区的20%左右。这里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常年降雨量300—450毫米,多集中在7—9三个月;无霜期短,一般只有120—150天。风沙、旱、涝、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风沙侵害,曾经给农业生产和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抓好农业结构调整一定要做到六到位:一是认识到位;二是科技到位;三是规模到位;四是流通到位;五是示范到位;六是保障机制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河西农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探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分区发展方向和对策等。从河西特色产业、节水高效农业、区域创新体系、水资源管理与结构调整互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结合当前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提出应正确认识8个关系,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市场信息导向、发展优势作物的关系,“能量平衡、能量替代”的规律,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技术、多元规模化生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土保持》2006,(4):F0002-F0002
东阳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属钱塘江流域,历史上有“歌山画水”之称。自2002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后,通过结构调整,使封禁治理,退耕还林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问题目前依然严峻,为增加我国森林资源,提高森林涵水固沙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我国相关部门审批并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方案。本次退耕还林方案是党中央与国务院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并且被列入了我国重要督查项目当中。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方案,需要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推动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有效落实。基于此,对新一轮退耕还林与林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以供林业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南丹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高产高效农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丹县农业资源特点和农业种植结构现状,分析农业种植结构存在问题,提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的发生,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自然事件。人口增长及其引发的人地关系失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自秦汉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人地关系。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湖北省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是“人、土、水”等关系严重恶化,进而引发并加重一系列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在:(1)“人土”关系恶化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洪旱灾害加重;(2)“人水”关系恶化引起洪旱灾害频发;(3)70%的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人类的采矿或其它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4)大中型水库诱发性地震明显增加。人地关系恶化总的结果是导致湖北省“灾种增多、频率加快、灾情趋重”。因此,湖北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生态工程等减灾措施的作用,更要重视人地关系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调整人地关系人手,进行生态减压,从而达到从根本上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农业自然灾害减灾专业委员会、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农业可持续专业委员会、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以“气候变化与农业自然灾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于2008年7月11日在内蒙海拉尔市召开。来自北京、湖南、安徽、河南、福建、四川省的农业部门、气象部门的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系统实质是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作物种植结构应统筹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目标进行优化调整。针对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多目标决策过程中,在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决策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的模糊性,该文将交互式模糊多目标优化算法应用于求解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模型,实现与决策者之间的反复协商,直至得到决策者满意的调整方案;并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基于相对有序度熵的种植结构调整合理性评价模型。经实例研究验证了本文模型与方法的可行性,为可持续发展种植业研究以及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