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种不同类型大棚家蚕室外育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蚕业生产是湖州农业的主导产业.在传统蚕业生产中,桑园零星分散、小规模经营是影响蚕业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成为制约蚕业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因而必须推进桑地流转,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从而提高蚕业的比较效益,进一步确立蚕桑生产的优势地位.而专业化、规模化养蚕必须首先解决适应规模养蚕的场所.为此,本所2001年开始了室外大棚养蚕试验,并对塑料大棚、稻草大棚和活动蚕室3种不同类型大棚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2.
不同型式养蚕大棚的综合性能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棚养蚕属设施农业的一部分,此项技术的推广有效地解决了重点蚕区饲养空间不足,饲养密度过高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稀放饱食和大蚕期防病措施的落实。但由于大棚养蚕的兴起不过数年,且各地大棚的形式多样,它们各有利弊,养蚕户难以舍  相似文献   

3.
大棚养蚕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棚养蚕是适合蚕桑规模化生产的一项新技术.一年来通过5期蚕的大棚养蚕试验,取得了蚕茧产量高、质量好,管理方便,省工省力的好成绩.本文概要介绍桐乡市5期蚕试验的主要结果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大棚养蚕的抗病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霞 《蚕桑通报》2005,36(4):33-33
近年来,随着蚕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养蚕技术的要求是逐渐趋向省力化方向发展,由条桑育、砖池育到现在的大棚养蚕,既节省蚕室蚕具投资、又减少劳动力投入,操作方便,关于大棚养蚕的技术关键已有报导.本试验就大棚养蚕的抗病性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大棚养大蚕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茁萍 《广西蚕业》2006,43(2):35-36
大棚饲养大蚕作为一项省力化养蚕技术颇受欢迎,与传统养蚕法相比,具省投资、省桑叶、省工等优点,但由于大棚养蚕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不良气候的侵袭和天敌为害会减少收成。本文分析了用大棚饲养大蚕生产中造成减产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棚养蚕的迅速推广,小蚕共育作为一项夺取蚕茧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措施就显得愈为重要.过去讲"养好小蚕一半收”,现在看来"搞好共育收七成” .为实现共育的苗齐、苗全、苗壮,我县自1998年以来针对大棚养蚕多的生产实际,对共育技术进行了几项改革,收到了提高共育质量的显著效果.其具体内容是: 1 共育室改简易小屋为养蚕大棚 针对原来部分共育室为小屋偏房,蚕室狭小、光线偏暗、通风不良、操作不便,造成下伏蚕增多易损失蚕苗,发生蚕病的状况,自1998年开始,在大胆实践的基础上应用养蚕塑料大棚加以改造配套,进行小蚕共育,达到了温湿易控、方便操作、光线、通风良好的目的, 提高了小蚕发育整齐度,降低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7.
陈浩 《四川蚕业》2015,(2):21-22,20
通过对大棚省力化简易活动蚕台的制作、饲养技术与常规蚕箔养蚕技术进行比较试验,总结出一套省力、省工、省投资的科学养蚕技术,这一新型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对适应"三高"蚕业省力化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在大棚养蚕系列技术中,养蚕密度的控制是获得优质高产蚕茧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大棚养蚕,由于棚内温度变化及其它气象因子与蚕室养蚕环境有一定差异。蚕在大棚内的食桑、生长速度、昼夜活动等情况与蚕室内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王明霞 《江苏蚕业》2006,28(1):58-58
<正>近年来,随着蚕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养蚕技术要求是逐渐趋向省力化方向发展,由条桑育、砖池育到现在的大棚养蚕,既节省蚕室蚕具投资、又减少劳动力投入,操作方便,关于大棚养蚕的技术关键已有报导。本试验就大棚养蚕的抗病性进行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昌平 《蚕桑通报》2002,33(4):51-51
大棚养蚕是养蚕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在我镇的推广和使用已有6~7年时间,并为绝大多数蚕农所接受,普及率达到60%以上,涌现出一批大棚养蚕的高产典型。大棚养蚕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有效地改变了蚕座的环境条件,达到了稀放饱食高产的目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是,由于大棚的建造上存在的问题,在不良气候环境,养蚕成绩迥然不同。笔者对许南、芦河两村2000年两秋大棚蚕饲养情况。作了调查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徐向宏 《蚕学通讯》2003,23(1):53-54
按照“种品种桑、产品牌茧、建蚕桑基地”的目标 ,我县农村在县委、县政府提出“大田革命”的号召下 ,快速发展了一批高品质的蚕桑基地 ,蚕桑产业从区域化走上规模化。但规模化发展以后 ,如不解决农村蚕室紧张这个问题 ,就谈不上效益化发展。为此 ,我们在总公司蚕桑站的指导下 ,2 0 0 2年 8月份从嘉兴引进了大棚养蚕技术。在历经了土地调整、技术培训、大棚搭建等工作后 ,分别于早秋、晚秋期进行了试养 ,结果较理想。1  2 0 0 2年大棚养蚕基本情况早秋蚕于 9月 5日进棚 ,5户共养蚕6 .2 5张 ,产茧 2 4 6 .90kg ,茧款 36 77.88元 ;晚秋蚕由…  相似文献   

12.
试验调查了大棚养蚕春、夏大蚕期与蔟中的温湿度变化,以探索有利于大棚养蚕的饲养技术与小气候调节技术.棚内温湿度变化对蚕茧产质量的影响比较分析表明,春期5龄后期和上蔟初期,35~38.8℃的高温对蚕茧产质量有较大影响;夏蚕期棚内温度明显高于春蚕期,最高超过40℃,连续高温持续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根据春、夏期不同的气候特点,春期大棚上蔟初期要重点进行降温排湿,夏期重点进行降温.  相似文献   

13.
赵亮  张继红 《四川蚕业》2007,35(4):53-54
塑料大棚养蚕是蚕业生产的新事物、新技术,它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条件下养蚕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大棚养蚕有着省工、省力、高效的优点,甘肃省康县引进试验推广有一定的背景和过程。对发展大棚养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蚕桑生产已逐步走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现有的常规养蚕方法已满足不了蚕业发展的要求。大棚条桑育养蚕技术,因其投资少、工效高、适应规模经营、利于人蚕分离等诸多优点而在蚕业生产中得到快速推广应用。从2000年起我市试点推广大棚条桑育技术,2005年全面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为适应规模化经营和蚕桑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引进和推广了大棚养蚕技术.经过研究和改进,先后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了庭院简易大棚、标准活动简易大棚和塑料大棚等三种不同形式的大蚕饲育形式.这项技术的推广,解决了广大养蚕农户蚕室紧张的问题,实现了人蚕分离,养蚕消毒防病更加简便,有利于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由于采用地蚕条桑育的方式,提高了蚕农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推广几年来得到了广大蚕农的普遍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这几种不同形式的养蚕大棚作一比较,以便今后更好的运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6.
胡洪法 《蚕桑通报》2010,41(2):65-66
<正>大棚全龄养蚕是在大棚饲养大蚕成功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大棚的设施和结构,使其能达到满足小蚕饲养的要求,从而形成的一项全龄大棚养蚕新技术。具有省工、省力、节约成本、优质高效、且不破坏土地资源等特点。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国不少地方推  相似文献   

17.
<正>为推动宝应县蚕桑生产的稳步健康发展,我们于2002年6月,承包了2.5公顷的土地,由个人投资,采用丰驰杂交桑种籽直播的方法,创办了蚕桑示范园。为解决养蚕用地问题,节约养蚕用工,筹建了两座320m2的养蚕大棚,搭制了8组计768m2的钢架蚕台,从4龄蚕起,刈割桑条,在大棚内的蚕台上进行条桑饲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养蚕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家庭妇女,在这种情况下,我县的室外大棚推广很快,凡养蚕两张以上的,都是大棚养蚕。2004年春,有大棚2100个,在重点养蚕区大棚蚕达95%以上,蚕农普遍反映大棚养蚕的产茧量从原来的25~30kg/张,提高到35—40kg/张,发病率下降了5%,蚕农真切体会到大棚养蚕的好处。现在又有蚕农为了更省事,待小蚕一出共育室就直接放进大棚。  相似文献   

19.
报告了2019年夏季采用配合饲料在大棚内饲养大蚕的试验情况,大棚平台饲料养蚕,在上车率、粒茧丝长、洁净和鲜毛茧出丝率等方面均好于对照普通平台育,解舒丝长相近,茧丝纤度相仿.结果表明,在大棚中采用配合饲料饲养4~5龄蚕是完全可行的,和普通桑叶育一样,大蚕期蚕室温度在适当范围有一定波动,对蚕体发育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徐彧 《北方蚕业》2014,(4):47-49
成县引进大棚养蚕技术,并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省力化养蚕模式。文章总结了各项省力化养蚕技术的特点,强调了操作中的关键环节,并就生产中的有关实际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两层固定蚕台育模式适合本县蚕桑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