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转地蜂场以多大的养蜂规模经济效益最好,这是广大蜂农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浙江省缙云县的数十家转地蜂场2004~2006年连续3年的养蜂规模效益进行了调查,通过统计比较分析得出的结果为:目前转地蜂场以4人蜂场、饲养170群蜜蜂的蜂场养蜂规模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
养蜂规模是影响蜂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转地蜂场生产成本高、风险系数大等条件下.怎样的养蜂规模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适度养蜂规模)是业内普遍关注的热点.2011-2012年,跟踪调查了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养蜂规模经济效益,结果发现,2011年的适度养蜂规模为4人蜂场平均饲养186群西方蜜蜂;2012年的适度养蜂规模为3人蜂场平均饲养158群西方蜜蜂.这表明转地蜂场适度养蜂经营规模处于动态变化中.调查结果对指导转地蜂场调整适度养蜂规模,增加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养蜂规模是影响蜂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转地蜂场何等养蜂规模经济效益最好,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之一。2007-2010年,我们对浙江省缙云县80家以生产蜂蜜为主、生产蜂王浆、蜂花粉为辅的转地蜂场养蜂规模经济效益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在目前的转地养蜂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下,蜂场规模以2-4人为主,其中,4人规模的家庭蜂场饲养185-195群西方蜜蜂,为最佳的适度规模;5人蜂场的经济效益最佳,但发展缓慢,值得关注与期待。  相似文献   

4.
谈蜂场规模     
蜂场规模多大对生产最有利,是国营、集体蜂场和养蜂专业户共同关心的问题。蜂场规模适宜,可以提高蜂具、蜜蜂的利用率和养蜂员的工作效率,增加蜂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值得研究和讨论,现就蜂场规模谈点粗略见解。这里谈的蜂场规模,是指蜂场养蜂员、管理人员、蜂群数量。蜂场规模可大可小,但是不管蜂场大或小,都必须由养蜂小组构成。小的蜂场有一个小组;大的蜂场饲养成百上千群蜜蜂,必  相似文献   

5.
人工育王是养蜂工作中的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明智的养蜂员必须在做好蜂场其它工作的同时,抓紧做好育王工作,使蜂场的每群蜂都有优质的蜂王产卵繁殖,强大的群势投入生产,这是提高养蜂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但要培育优质的蜂王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笔者就自己多年育王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发表以下看法,供养蜂者育王  相似文献   

6.
胡元强 《蜜蜂杂志》2007,27(6):38-39
调查70家转地蜂场,全部是一家一户的专业化养蜂场.蜂场以2~4人为主,人均养蜂42群,比1995年增长50%.养蜂人员平均年龄34.79岁,50岁以下占94.65%.养蜂工龄平均10.95年.文化程度初中占83.96%,高中占9.63%,与农村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相比,养蜂人员整体素质较高.养蜂业是可持续发展产业.蜂协(合作社)是提高蜂农科技素质的主体,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正>从《蜜蜂杂志》2010年第1期上刊登的《2007~2008年转地蜂场养蜂生产成本调查》一文中了解到:转地蜂场2008年每群蜂盈利161.80元。按人均养蜂42箱计算,年收入只  相似文献   

8.
对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养蜂生产成本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养蜂生产总成本598.45元/群,比2007年增长14.22%。2007~2008年转地蜂场年平均生产总成本561.19元/群,与2005~2006年相比,增长6.36%。2007年和2008年,养蜂生产总成本分别占总收入的72.62%和78.72%。转地蜂场生产成本高,尤其是运费开支。蜜蜂授粉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养蜂业亟需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一、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采取适度规模饲养. 定地小转地蜂场的饲养规模不宜太小,规模太小即使就单群而言,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不能产生规模效益;相反,如果规模太大,周围蜜粉源供给严重不足,王浆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也很难取高效益.在目前王浆收购价格偏低的情况下,一个定地小转地蜂场饲养规模的选择,不仅应考虑蜜粉源和劳力、运费等传统的生产成本因素,还应适当考虑蜂产品自销市场、销售价格等市场营销因素.一般夫妻俩人副业定地养蜂以每点饲养20~30群为宜,这样在养蜂的同时还可以适当从事其它种养业,提高综合收益;小转地2~3人专业养蜂一般以每场饲养50~60群为宜.  相似文献   

10.
黄坚 《蜜蜂杂志》1999,(9):13-15
1长年饲养强群,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饲养强群是养蜂的基本原则,长年饲养强群,可有效地提高养蜂的经济效益。一些高产蜂场所以产量高、收入多,长年饲养强群是个主要原因。据1996年嵊州市7个蜂场调查,其中3个蜂场长年饲养强群,蜜、浆产量高,310群蜂年纯收入158100元,群均纯收入510元;另4个蜂场有蜂250群,群势平平,年纯收入6.5万元,群均纯收入260元;其中王浆产量,前者年群均产5.55kg,后者为2.8kg,几乎相差1倍。强群所以能高产、高收入,是因为强群有3大优势:采集力强、繁殖力强、抗…  相似文献   

11.
浙江嵊县定地王浆专业蜂场养蜂员俞亚萍女士1992年一人管蜂40群,至10月18日止全场产浆已超200千克,年群平均产浆已超5千克。其附近王浆高产区的各王浆专业养蜂户(都是男养蜂员)产量都在她之下。俞亚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引进西方蜜蜂饲养以来,养蜂模式大致分为两种:即定地饲养与转地饲养,转地又有大转地(全国范围)和小转地(本省范围)之分.20世纪80~90年代,党的三中全会后,以家庭为单位的蜂场蓬勃兴起,大多是夫妻二人管理百群左右的蜂场.  相似文献   

13.
养蜂,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蜜源,新疆有些地区蜂多,蜜源相对不足,满足不了定地饲养的需要,这样就势必造成大多数蜂场需要转地养蜂的局面。新疆养蜂者利用蜜粉源的方式包括定地饲养、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和长途转地饲养3种。能否对转地蜂场进行准确的蜜源调查并选择适宜的放蜂场地和确定最佳的放蜂路线是饲养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缙云县、仙居县80家转地蜂场2013-2019年的调查结果:在组织结构全部是以家庭结构为主、饲养西方蜜蜂的专业化养蜂场中:2人蜂场占比26.25%~57.50%,3人蜂场占比35.00%~58.75%,4人蜂场占比7.50%~12.50%,5人蜂场占比0~2.50%;蜂农户籍为缙云县的占比77.31%~85.00%,外地的占比15.00%~22.69%。蜂农人均饲养蜂群由52.73群发展到64.85群。增加1.73群/年。蜂农平均年龄分别为39.91岁、40.46岁、41.41岁、42.43岁、43.57岁、44.65岁、45.75岁;蜂农平均工龄为13.87~19.19年。蜂农文化程度小学占比由5.88%减少到4.00%,初中占比由83.61%减少到78.50%,高中占比由9.66%提高到15.50%,大专占比由0.84%增加到2.00%。上述数据表明,转地蜂场是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转地蜂场追踪蜜粉源生态养蜂,积极脱贫致富,并无偿大范围为各地农作物授粉,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但是转地蜂场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养蜂风险系数大、场长老龄化趋势加重。这些难题的解决亟待国家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增加养蜂投入,以期促进养蜂业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个养蜂生产场蜂群的发展 ,群势的强弱 ,繁殖的快慢 ,蜂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除了受气候、蜜源及市场的波动影响之外 ,蜂种的优劣是决定的因素。所以引进高产低耗的良种蜂王是一项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发展养蜂业注意对优良蜂种的引进和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 ,目前尚有部分蜂场的养蜂员在引种方面有些盲目 ,缺乏科学态度 ,存在四大误区。第一大误区是引种目的不够明确。如有的养蜂生产场的养蜂员由于对引种目的不够明确 ,对优良蜂种的优良性状认识不够全面 ;不结合当地、当时和自己蜂场实际情况 ,看到别人引…  相似文献   

16.
<正>提示:乌克兰共有专业和业余养蜂者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1%;无论是养蜂人的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乌克兰都居世界第一。我们参观的2个蜂场养蜂60群和66群,按其巢脾面积和蜂箱容积,折合我们的100群左右;小转地饲养,每群蜂年单产蜂蜜50~55 kg,全天然成熟。蜂蜜以蜂场  相似文献   

17.
<正>【颜志立报道】近3年,在湖南、湖北两省最大的养蜂县澧县和公安,出售蜂群的数量大幅上升,蜂群售价也逐年增高。养蜂基本数据:澧县是湖南最大的养蜂县,绝大多数蜂场饲养的都是西方蜜蜂。全县共有350多个蜂场,2016年增加到近500个;2012年养蜂约3.5万群。大转地、小转地和定地饲养蜂场各占1/3。  相似文献   

18.
蜂蜜、王浆高产综合技术北京蚕业蜂业管理站潘孝瑞,刘进祖北京地区有较好的主要蜜源和丰富的辅助蜜粉源,适合定地、小转地养蜂。近几年不少蜂场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更由于蜜蜂授粉,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但也有一部分蜂场由于管理不当,年年养蜂,年年收益不大,主要...  相似文献   

19.
新建一个养蜂场,要根据当地蜜源、资金和技术力量来确定建场规模。在当前条件下,国营和集体所有制蜂场小的可养蜂200~300群,大的可养蜂1,000~2,000群。一个蜂场分若干个小组,每组70~80群蜂。转地饲养每组应有3人,定地饲养每组两人。个体户养蜂场的规模不宜过大,以70~80群为宜。一辆四吨的汽车可装蜂70~80群,一个30吨的火车皮可装蜂200~250群,  相似文献   

20.
调查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全部是一户一家的专业化养蜂场,蜂场以2~4人为主。2007~2008年人均养蜂数量分别为47.21群和50.53群。蜂农平均年龄35岁,50岁以下分别占95.41%和94.39%。蜂农文化程度:小学分别占6.88%和10.28%,初中分别占83.03%和76.64%,高中分别占10.09%和13.80%;分别有75.00%和76.25%的蜂场订阅蜂业科技刊物;蜂场组织化程度分别达75.00%和76.25%。多数蜂农有丰富的养蜂实践经验,整体人文素质高于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但与现代养蜂业的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亟待提高。调查中还发现,蜂协、蜂农专业合作社是提高蜂农文化科技素质的主体,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