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成城 《新农业》2022,(5):15-16
现如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林业的发展,再加上绿色发展、生态发展观念的推进,我国对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相关保护措施和研究力度也不断加大.本文以当下林业发展现状为立足点,对林业造林技术和育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林业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龙晓晨 《新农业》2023,(1):48-50
我国西部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持续深入开展,相关从业人员已经逐渐开始重视西北地区的造林育林工作。但是,西北地区多高原,大面积地域处干旱半干旱状态,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造林育林。本文以地处西北的青海省为例,结合青海省域内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特征,对当地树苗选种、造林技术和育林方法作出探讨,以帮助青海进行植树造林抗干旱的工作,从而提升当地林业工作质量与效率,对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经济树种,炒制的香榧干果香酥甘醇,营养丰富,是优质保健食用果品。目前,香榧在市场上由于货源紧缺,供不应求,导致价格昂贵。又因其树形姿态秀美,细叶婆娑,四季常青,而成为绿化观赏的优质树种。因此种植香榧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孙宏恩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965-17966
该文研究了秦汉时期颁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或诏令,秦汉政府以“重农”为出发点设立生态保护职官,统治者示范引导,提高百姓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该文论述了该时期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认为秦汉时期时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视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减缓了生态恶化速度,培养和教导了民众生态保护意识.研究这段历史可从中借鉴古人的生态保护思想和主张重视全民生态教育及加强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5.
改善环境、绿化国土不仅是政府对人民负责的体现,更是基于绿色环保的角度,为人类营造更完善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此,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上,有效地进行造林与护林,不仅能够提高环境效益,而且能有效地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绿色化需求,进而为缔造和谐社会奠定可靠基础。本文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谈谈造林与护林的优先性和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6.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4):236-249
空前发达的农业生产为各诸侯国争雄称霸提供了坚挺的后援,也为后来秦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秦汉时期人们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促进饮食文化向精致化的更高层次发展。这种发展首先是反映在上层贵族生活奢侈化,也只有他们才有条件讲究饮食的精美和奢华。  相似文献   

7.
孙宏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833-22834,22878
介绍了秦汉时期农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论述了该时期农业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指出秦汉时期农业教育的主要特点为在所有教育形式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对象具有绝对众多性、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教育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注重技术性教育和经验性教育等。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与稻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增高 《农业考古》2006,(1):140-14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消除了诸候的分裂割据,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取得进步的时期。本文就在此期间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与稻作的发展状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卜风贤  朱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718-11719
秦汉时期,气候由先秦温暖期逐渐向寒冷期过渡,干旱时常出现。西北地区展开的大规模农业开发使当地农业经济蓬勃发展。然而这种"农耕"式开发,在使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加速了西北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增加了灾害的影响力,严重影响了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辽西地区的文明起源很久远,但是直到燕秦汉时期才开始正式划归中原汉族政权统治。由于生态环境适宜,人文基础充分,历任统治者政策的扶持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该时期辽西地区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发展主要表现为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铁犁耦耕的发展、牛耕技术的普及推广以及作物种植和贮存的进步等。同时,辽西地区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频繁战争的破坏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但从整体来看仍然呈发展进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已呈现体系化的特征,它包含农业灾害预防思想、农业减灾思想和农业救荒思想三大部分。中国古代的减灾和救荒两大思想体系由此成为有机整体,研究这一时期的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对于后世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舒显彩 《农业考古》2022,(1):205-214
秦汉时期,兽医学的长足性发展推动了牲畜养殖业的繁荣。与前代相比,秦汉兽医群体的规模更大,医术也更为精湛。秦汉牲畜常见疾病大致包括瘟疫、病中咳涕等内科疾病和创伤、眼疾、皮肤病等外科疾病。鉴于病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兽医们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实践与理论并重、多样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原则,主要采取药物法、手术法、熏烤法及巫术法保障牲畜的生命健康。兽医数量的增加、医术的进步和医理的发展表明,秦汉兽医学已成为一门较为独立、系统的学科。  相似文献   

13.
朱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558-3559,3561
对秦汉时期中国与印度的交流进行考证,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研究了当时中印的交通状况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我国西北及北方地区,以汉朝匈奴之间的关系为主体和代表,形成了农牧业科技文化体系之间的对峙与交流,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内容之广、影响之深远皆属空前。由于各自文化体系的不同基础与特征,其交流的途径与方式既有共性,也存在一些独具特色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温乐平 《农业考古》2007,(4):37-48,66
价格属于商品经济范畴,是人们日常经济活动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自80年代以来,人们对价格的认识趋向理性和科学。学术界对秦汉时期商品价格的研究有一定的发展,然而对秦汉时期商品比价的研究甚少,至今未见专门探讨,对商品差价的分析尚属空白。本文通过对工农产品的比价与差价分析,试图了解秦汉时期工农产品价格比差的参考系数和商品价格体系以及市场价格的运行规律,剖析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问题,进一步了解当时农工商各产业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一农产品比价所谓农产品比价,就是在同一时间、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空间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秦汉时期(221BC220AD)共441年疫灾的等级、发生频率、时空分布、成因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秦汉时期,共记载疫灾66次,平均6.68年发生1次。其中,疫灾以中度疫灾为主,占疫灾总数的40.9%;其次是特大疫灾和轻度疫灾,分别占疫灾总数的27.3%和22.7%;大疫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占疫灾总数的9.1%。疫灾在8年时间尺度上显示出较强的周期性。在空间分布上,北方地区疫灾次数明显多于南方地区。疫灾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东汉后期是秦汉时期疫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秦汉时期发生疫灾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其他灾害相伴而生,战争、社会动乱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空间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秦汉时期(221BC~220AD)共441年疫灾的等级、发生频率、时空分布、成因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秦汉时期,共记载疫灾66次,平均6.68年发生1次。其中,疫灾以中度疫灾为主,占疫灾总数的40.9%;其次是特大疫灾和轻度疫灾,分别占疫灾总数的27.3%和22.7%;大疫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占疫灾总数的9.1%。疫灾在8年时间尺度上显示出较强的周期性。在空间分布上,北方地区疫灾次数明显多于南方地区。疫灾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东汉后期是秦汉时期疫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秦汉时期发生疫灾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其他灾害相伴而生,战争、社会动乱等。  相似文献   

18.
位于淮河上游和大别山北麓的河南信阳,早在8000多年前淮上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开始了一定规模的原始农业生产。在秦汉时期,这里的山区资源开始得到全面开发,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长为国家的重要农业经济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了刺槐的各种特性,并与干旱区造林立地条件以及实际情况充分结合,总结出了甘肃干旱区刺槐造林育林技术要点,主要包括育苗、造林、注意事项与抚育管理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陈永宁 《新农民》2001,(8):12-12
当前,我国植被破坏严重,沙漠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频繁出现的沙尘暴,无疑又加快了沙漠扩展的速度。沙尘暴继续肆虐的结果必然是:土地沙化、人类生存条件破坏直至社会明的最后毁灭!因此,沙尘暴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