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5年11月,湖南省娄底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在秋季动物疫病抗体水平监测过程中发现了一起布鲁氏菌病疫情。本次疫情共有确诊病例89例,袭击率为25%(89/356)。其中,确诊牛4例,袭击率为33.3%(4/12);确诊羊85例,袭击率为24.7%(85/344)。阳性户数为7户,群流行率为41.2%(7/17)。经调查,该起疫情由不规范引种引起,并通过传统放牧、配种等行为,出现一定程度的扩散。通过采取监测、扑杀、消毒等措施,有效控制了该起疫情。分析还表明,当地人员感染与其和病畜接触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2017年4月24日,河南省确山县某养牛场报告发生疑似牛支原体肺炎。为查明相关病因,控制疫情,减少牛场损失,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人员,采用现场访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犊牛长距离调运应激可能是该牛场牛支原体肺炎暴发的原因,不当的治疗方法造成了犊牛大量死亡。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减少应激、加强卫生消毒和合理用药等牛支原体肺炎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9年9月30日至10月12日,安顺市某养牛场饲养的牛陆续出现反复发热、咳嗽、关节肿胀等病症,并有少量犊牛死亡。为找出可能的病因,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养殖场养殖与管理情况、发病死亡情况、用药治疗情况等,并采集血液样本和鼻腔棉拭子进行实验室检测;采用描述性研究,描述疫情的三间分布;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5统计软件,计算不同群间的相对发病风险(RR),分析发病风险因素。本次疫情的犊牛袭击率为100%,病死率为7.5%;育肥牛袭击率为82.0%,能繁母牛袭击率为22.5%,种公牛袭击率为20.0%;犊牛发病风险是育肥牛的1.2倍(95%CI:1.1~1.3),是能繁母牛的4.4倍(95%CI:2.5~7.9),育肥牛的发病风险是能繁母牛的3.6倍(95%CI:2.0~6.5)。结合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这是一起因外购犊牛管理不善、产生应激反应而引发的养牛场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暴发事件。采用针对性的药物,如氟苯尼考、地塞米松、环丙沙星等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提示,场主需规范场内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产生,提高牛群抗病能力,以降低此类疫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2020年6月28日,安徽省在排查中发现,黄山市休宁县一养牛户饲养的黄牛发生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安徽省相关部门随即组成专项工作组赴现场开展了暴发调查,并采集牛全血、皮肤结节、鼻/口腔拭子样品进行了PCR检测。综合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经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复检,证实该暴发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牛结节性皮肤病。调查推测,本暴发很可能是由虫媒或进出人员、交通工具等带入病毒引起的。建议加强对节肢动物的控制和扑灭,对养殖场、周围河流、农田等区域采取灭蚊、灭蝇措施;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严格人员及车辆的进出场控制与消毒;全面开展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的宣传和培训,让养殖户深入了解牛结节性皮肤病,从而更好地开展疫病防控工作。本调查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8年9月,安徽省铜陵市某猪场暴发非洲猪瘟疫情。为查明疫情可能的来源、波及范围,继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建议,对该猪场的饲养管理、猪群发病现状以及相关流行病学关联场点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发现,此次暴发可能由饲喂泔水引起。由此建议:暂时关闭辖区内生猪屠宰场,并进行彻底消毒;停止疫情相关区域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监测受威胁区猪场,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停止饲喂泔水,并做好餐厨剩余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2016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某养殖户饲养的羊只发生炭疽疫情。通过现场调查、入户访谈、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该起羊炭疽疫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此次疫情共有4只羊发病死亡,均来源于同一养殖户。调查认为,该疫情可能由附近其他养殖户在山坡私埋病死羊引起,发病羊只采食被炭疽杆菌污染的牧草或直接接触私埋病死羊而感染,未追溯到私埋羊只的来源。单因素分析显示,在私埋点附近放牧羊只的发病风险是未在该区域放牧羊只的1.14倍(P=0.01),统计学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7.
2017年11月,云南省玉溪市某乡镇引进的167只种羊在隔离饲养期间出现发热、流鼻涕、咳嗽、流产、死亡等情况,累计发病159只,袭击率为95.21%(159/167),病死率为40.25%(64/159)。为调查本起疫情的发生原因,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综合病羊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情况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本起疫情为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分析认为,引种不规范、天气变化应激、饲养管理不到位等是引发疫情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对症及对因治疗、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等干预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本次暴发调查提示,引入种羊时要进行规范的隔离检疫,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相似文献   

8.
通过现场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描述,对发病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该次暴发为马流行性淋巴管炎,累计发病1 793例,总袭击率为39.3%;饲喂籽瓜的发病风险是不饲喂籽瓜的9.56倍(95%CI:8.30~ 11.01),使役的马属动物发病风险是不使役的马属动物的18.41倍(95%CI:15.38~22.04),马、骡、驴发病差异不显著,马寨村、三百户村与其他10个行政村发病风险差异显著(P<0.05),袭击率在30.15%~56.71%之间.此次暴发是由伪皮疽组织胞浆菌,通过蚊蝇叮咬马属动物破损皮肤引起.通过净化环境,手术和药物干预,发病情况得以控制.建议消除蚊蝇,净化环境,禁止饲喂籽瓜,停止或减少使役,及时研发预防性疫苗.  相似文献   

9.
2018年11月21日,农业农村部通报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排查出非洲猪瘟疫情。为追溯这起非洲猪瘟疫情的来源,怀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从生猪调运、饲料、泔水、生物安全等风险因素入手,结合流行病学关联养殖场血清以及饲料、泔水、关联屠宰场环境及冻库冷冻猪肉产品等样品的实验室检测,综合分析非洲猪瘟传播的可能途径。调查结果显示:疫情猪场2018年10月曾使用收购的泔水喂养生猪;泔水、冷冻猪肉产品非洲猪瘟病毒(ASFV)核酸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9%(3/348)、25.6%(10/39),而血清和饲料样品全为阴性;在冻库、餐饮机构和销售终端检出ASFV核酸阳性样品,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7%、1.8%、7.7%。调查分析显示,该疫情猪场的泔水饲喂时间、发病时间与ASFV自然感染的潜伏期相符,且与泔水有关联的某物流公司冻库猪肉被产品检测出ASFV核酸阳性。综上表明,泔水喂养引起该非洲猪瘟疫情的可能性最大。依据调查结果,采取严格生猪及其产品移动监管,强化落实禁止泔水饲喂政策,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等一系列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2015年5—6月,长沙市某猪场出现母猪流产、仔猪死亡等现象,共有60余头经产母猪流产,发病率为11%;仔猪发病死亡600余头,病死率达100%。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判定该场暴发猪伪狂犬病疫情。采取淘汰阳性猪群、紧急免疫猪伪狂犬病疫苗以及加强猪场内部管理等控制措施,最终疫情得到控制。分析认为引种不规范、免疫程序不合理、饲养管理不规范是引起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建议猪场加强仔猪的免疫保护和经产母猪、后备猪的引种、免疫和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11.
2019年7月21日,黑龙江省同江市某养牛户报告发现牛患病死亡。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采用现场调查、入户访谈、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该起疫情进行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此次疫情共造成9头牛死亡。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认定此次疫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推测发生原因是,汛期雨量较大,疫点上游河岸炭疽掩埋地遭雨水冲刷,从而带出炭疽杆菌芽孢,继而污染江心岛牧草,导致该岛放牧牛感染死亡。该起疫情提示,炭疽病例的及时确诊和规范处置可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某县某村自2014年3月23日起陆续发生羊只死亡情况,临床症状表现为气喘、咳嗽,鼻腔流脓性或浆液性分泌物,体温升高等,为调查本起疫情的发病原因及可能的传播风险因素,我们通过建立病例定义,现场访谈并结合实验室筛查等方法,对该起疫情开展了全面调查。结果发现疫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传播特点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明该疫情为小反刍兽疫,感染羊只系武某从S省购入的波尔山羊,与武某羊场山羊密切接触的李某20只羊中,有5只感染小反刍兽疫,而其他未与武某密切接触的5户养羊户的羊群中未发现小反刍兽疫病例。调查最终确认本次小反刍兽疫疫情为通过从S省引羊所致的输入性疫情。  相似文献   

13.
14.
黑龙江省鹅业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剖析黑龙江省鹅业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制约因素,笔者于2008年10~12月对黑龙江省各市县的鹅业生产进行了调研,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今后的鹅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2015年9月27日,河南省郑州市某鸡场饲养的育成期蛋鸡发生未知原因的突然大量死亡。为查明病因,控制疫情,开展了此次调查。通过询问饲养管理人员、查看现场、剖检及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分析等方法,对该次暴发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及镜检结果,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起疫情为鸡球虫感染。通过氟苯尼考拌料,对圈舍消毒,清理粪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分析发现,有球虫病发病史、引进鸡只不检疫、驱虫措施不科学、粪便清理不及时是导致鸡球虫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建议引进鸡时加强检疫,定期对鸡群进行驱虫,加强粪便清理及无害化处理,从而降低鸡球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