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凡  张阿彬 《水利渔业》2002,22(1):36-36
1 历史回顾自 80年代末湖南省水产研究所“利用地热水养鳖技术”和杭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工厂化快速养鳖技术”的研究成功 ,打破了鳖冬眠的习性 ,控温养鳖技术的突破 ,使养鳖生产产生了质的飞跃。随后养鳖业异军突起 ,成为水产品养殖品种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回顾养鳖业 10多年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1996年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养殖巅峰期 ,种鳖达到 136 0元 /kg、稚鳖为 36元 /只、商品鳖 5 0 0元 /kg。巨额利润驱使各地区、各行业涌入养鳖业。该年 6月是高峰期的拐点 ,下半年鳖价快速回落。经历了外行到内行 ,疯狂…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目前广东养鳖业发展现状。根据国内外市场鳖的供不应求,指出养鳖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本文指出今后发展养鳖业,要着重解决好几个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种苗供应。缩短养殖周期和鳖病防治等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广东养鳖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养鳖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目前广东养鳖业发展现状,根据国内外市场鳖的供不应求,指出养鳖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本文着重指出今后发展养鳖业,要着重解决好几个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种苗供应、缩短养殖周期和鳖病防治等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广东养鳖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台湾鳖苗与湖南鳖苗的特点比较湖南省是我国大陆最早开展中华鳖人工繁殖、产苗量最多的省份,其鳖苗销售已辐射到全国各地。近几年由于养鳖业超速发展,鳖苗供不应求,“台湾鳖苗”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涌入大陆市场。正确区分“台湾鳖苗”与湖南鳖苗,不仅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技...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养鳖业的迅速发展,鳖苗市场走俏,呈高价位,目前3~10g的稚鳖每只价格在15~30元之间。为提高甲鱼的人工孵化率,提供充足的优质鳖苗,促进养鳖业持续、稳  相似文献   

6.
工厂化养鳖水质与鳖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工健 《内陆水产》1995,(11):21-22
工厂化养鳖水质与鳖病防治随着工厂化养鳖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往往注重于饲料和养殖方法的提高,忽视了水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至鳖病频发,给养鳖业带来本可避免的重大损失。本文谨就工厂化高密度养鳖的水质环境与鳖疾病的发生关系作点探讨.一、不良水质所引起的鳖病...  相似文献   

7.
鳖类的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鳖类的疾病及其防治杨先乐,柯福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434000)近年来,随着养鳖业的发展,鳖类的疾病日趋严重,大有制约养鳖业生产发展之势。作者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和本人的实践,对鳖类的疾病及其防治提出一些浅见,旨为广大科技人员和鳖...  相似文献   

8.
章剑 《内陆水产》1999,24(5):12-12,4
科技创新使养鳖产量不断增加,成本不断降低,为市场提供更多价廉味美的健康鳖,消费层次进一步扩大,养鳖业市场更具潜力。1养鳖业市场前景分析近年来,控温养鳖与常温养鳖共同发展,满足了市场多层次消费者对鳖的量和质的不同需求。按质论价,1999年春节期间食用配...  相似文献   

9.
养鳖生产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发展异常迅猛。如何提高受精鳖卵孵化率及稚鳖暂养成活率是增加优质鳖种苗,进一步加快养鳖业发展的两项关键技术。我们在嘉善县联合养鳗场的养鳖生产实践中,初步摸索并掌握了室内恒温鳖卵孵化及稚鳖暂养技术,培育的稚鳖十分优质。现将两项技术介绍如下: 一、室内恒温鳖卵孵化技术 受精鳖卵孵化时关键的三个因素是温度、孵化用沙的湿度及通气状况,其中温度最关键。通过室内恒温鳖卵孵化技术,可以使鳖卵孵化时三要素调整到最佳状态,即温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养鳖业即将走出低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春光 《淡水渔业》2002,32(4):47-48
我国的养鳖业 ,从上世纪 70年代开始发展以来 ,市场价格从最初的公斤 4 0 0元下滑至 2 0 0 1年夏季的公斤不到 4 0元 ,使许多养鳖企业倒闭或面临倒闭。养鳖业进入低谷 ,形势严峻。然而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随着我国整体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也带动了养鳖业内部的结构调整 ,使养鳖业得以走出低谷 ,并逐步走上科学、合理、健康的发展之路 ,以下是笔者调查后经过分析的几点依据 ,仅供参考。1 养殖规模回缩产量下降几十年来 ,我国养鳖业的总体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 ,到 2 0 0 1年初养殖设施的规模已达年产 15万吨之巨。实际年…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1995~1998年期间对广东省主要养鳖基地进行鳖病现场调研。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平均成活率为50%~60%,主要威胁养鳖业的疾病是"腮腺炎"和"白底板"两类疾病。鳖病给养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成为广东省养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针对该两种疾病开展了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腮腺炎"和"白底板"病及与细菌性出血病的区别1.腮腺炎该病病因未定,但据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用电镜及我所用新方法检得有病毒存在。主要危害100克以下稚幼鳖,传染性强,易爆发。病鳖脖颈肿大、呼吸困难、食道及呼吸道出血,大部分病鳖口咽部充血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养鳖业的兴起,鳖的苗种十分紧缺,因此,收集鳖卵进行孵化,自行培育稚鳖,已成为养鳖专业户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渔业科技产业》2006,(4):44-45
目前,中国龟鳖业市场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养鳖业“多云转晴”,养龟业“晴转多云”。主要原因是龟鳖占比平衡打破,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市场转型总量上升。近年来由于养龟业的迅猛发展,龟与鳖的比例由原来的1/15逐渐上升到现在的1/7,龟鳖总量上升,尤其是养鳖业正在扩大,养龟业基本维持现有的规模。  相似文献   

14.
曹杰英 《河北渔业》2001,(2):30-31,39
<正> 近年来,随着养鳖业的发展,鳖的病害日趋严重,常给养鳖场造成重大损失,为了保证养鳖业的健康发展,自1993年我们对鳖的常见病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探索。将中华鳖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鳖病的特点 鳖是两栖类爬行动物,其身体结构、生理特点及生态习性与鱼类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在其用药种类、数量以及治疗方法也有较大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养鳖业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很快,1996年产量估计已达3万t,技术和生产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传媒对鳖的价值宣传过分;②部分养鳖场规模过大或过小且技术水平较差;③鳖的进口失控。总的看来,养鳖业是成功的,其效益较好且仍具市场潜力。建议有关部门制订养殖技术规范,控制鳖的进口并搞好鳖的原种场建设。  相似文献   

16.
张邦杰 《内陆水产》2001,26(1):23-24
1加温养鳖业的发展进程我国是世界上养鳖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470年范蠡所著《养鱼经》中就有养鳖(守神)的记述。近代,日本的养鳖业有了较快的进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川崎义一等改常温饲养为工厂化加温饲养,打破鳖的冬眠期,使养鳖的周期从3~4年缩短到12~15个月。这项改革使日本的养鳖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养鳖,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陆50年代才起步。80年代开始加温养鳖,证明鳖的冬眠是属于对自然环境抗寒的生理适应,非不可逆转的遗传属性。1986年湖南省水产研究所进行了“利用地热水养鳖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金三角的长江下游地区,养鳖业之所以难以实现企业化,根本的原因是鳖的生长水温要求高(25~34℃),生长期短(80天左右),生产周期长(5~6年)和肉食性为主(蛋白质含量40%以上)。由养殖周期长,给养鳖业衍生了诸多问题:投入资金大,苗种在养成过程中的总成活率低,饲料系数高,资金周转慢,固定资产回收期长等弊端,因此,缩短养鳖生产周期是发展养鳖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养鳖业已从过去的大起大落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从2001年底开始市场价格从最低时接近成本价的平均30元/千克逐步上升到2003年初的50元/千克,大多数养鳖企业获得了较好的利润。面对初见好转的养鳖形势,一些行业企业试图再次大举投资养鳖业。而笔者认为,投资养鳖业还需因地制宜谨慎从事,切不可再次一哄而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此,简述一下国内外养鳖业的最新势态和市场前景,供参考。一、国内外养殖最新势态1.养殖产量开始回稳90年代以来我国的养鳖产量呈持续增长势态,到2000年全国年产量已超过12万吨。直到20…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农村养鳖业的迅速发展,长途运输鳖已成为广大养鳖场、户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把亲鳖安全、无伤的运到目的地,需要掌握科学运输方法,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1995-1996年对福建省主要养鳖基地进行养殖鳖病害现场调研和样品分析的结果,现场调查的情况表明,我省主要养鳖地区病害情况较为严重。福建沿海地区养殖中华弊病害较闽北及闽西养鳖地区严重,1995年成活率分别为75%和60%,沿海养鳖地区最具威胁的病害是病毒性出血病的白底板病,而闽北养鳖地区养殖鳖的主要病害为真菌性白斑病。鳖病对我省养鳖业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是我省养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鳖病研究力度,对引进鳖苗加强检疫。在养殖管理上进行调整以便适应新形势下养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