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及贮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为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利用,给提高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新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籽粒、糙米蛋白质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籽粒灌浆期间功能叶、茎鞘的全氮、蛋白氮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其减少幅度是各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明显高于对照.各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早稻籽粒的全氮、蛋白氮含量在灌浆的5个时期均高于对照;黄熟期早稻籽粒的全氮、蛋白氮含量的大小顺序与糙米的全氮、蛋白氮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依次为:PGR4,PGR3,PGR2,PGRl,PGR5,对照.早稻籽粒的蛋白质产量也是各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高于对照,其中PGR4处理最高,PGR3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2.
不同配方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对水稻氮代谢,籽粒、糙米的全氮、蛋自氮含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合理配方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水稻在生殖生长前期叶片和茎鞘保持较强的氮素同化能力,在生殖生长后期叶片和茎鞘中氮的降解和转运再利用能力增强;可增强水稻功能叶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蛋白水解酶活性及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籽粒和糙米中全氮及蛋白氮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以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7+吐温80(PGRF7)为最高,其次为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6+吐温80(PGRF6),再次为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3+吐温80(PGRF3),分别比对照增产17.9%,15.9%,13.7%.研究结果表明,PGRF7与PGRF6配方处理效果最好,PGRF3配方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玉米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新型玉米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玉米生长调节剂对灌浆期玉米功能叶、茎秆中氮素的转运,功能叶硝酸还原酶与蛋白水解酶活性,功能叶和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与转化酶活性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加玉米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在调节剂的3个浓度中,以PGRCl较合理.PGRCl处理玉米籽粒的蛋白氮含量比对照提高0.83g/kg,籽粒产量比对照增加13.18%,籽粒蛋白质产量比对照增加19.59%.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对水稻氮代谢、籽粒和糙米蛋白氮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效果显著的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结果表明,水稻籽粒灌浆期间功能叶、茎鞘的全氮、蛋白氮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减少趋势,其减少量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处理高于对照,水稻糙米的全氮、蛋白氮含量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处理高于对照,其中PGRF4处理最高,PGRF2处理次之,籽粒蛋白质产量以PGRF3处理为最高,比对照增产17.90%,其次为PGRF2处理,比对照增产15.93%。  相似文献   

5.
为研制开发提高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对玉米氮代谢关键酶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对玉米氮代谢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可显著提高玉米功能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酰胺转化酶、蛋白水解酶和玉米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降低玉米籽粒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并能明显增加玉米籽粒的全氮、蛋白氮含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施用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对水稻产量及灌浆结实期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以象牙香占与增城丝苗为实验材料,在水稻破口期喷施赤霉素(GA处理)、芸苔素内酯(BR处理)溶剂和喷施清水处理(对照处理,CK)。结果表明:与喷施清水(CK)相比,GA和BR处理均能提高象牙香占与增城丝苗的产量,增产幅度GA处理为15.98%、4.83%,BR处理为6.48%、9.78%;GA与BR处理水稻在灌浆结实期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K处理;GA与BR处理在水稻灌浆结实前期(齐穗后10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灌浆结实后期(成熟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CK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整个灌浆结实期均比CK处理高;GA与BR处理在灌浆结实后期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且在成熟期各处理均表现为急剧升高。本试验表明,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高水稻叶片的保护酶活性及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香附有效成分在小麦灌浆期对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采用小麦花后叶面喷施的方法,对小麦品种‘周麦18’籽粒灌浆期间可溶性糖、蔗糖、淀粉质量分数、灌浆速度及α-淀粉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灌浆期间叶面喷施香附浸提液,处理2、3、4的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灌浆速度与对照表现一致,说明叶面喷施香附浸提液不影响小麦籽粒干物质的正常积累,降雨前,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香附浸提液,对籽粒可溶性糖、蔗糖的转化及淀粉的积累有质量浓度效应,处理2、3的千粒质量比对照高,处理4籽粒千粒质量比对照低;降雨后,处理2、3、4的淀粉质量分数比对照高,表明喷施香附浸提液能抑制淀粉的水解。喷施香附浸提液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降雨前,处理1、2、3、4和对照均表现下降,处理2、3、4低于对照,处理1高于对照;降雨后,处理2、3、4比对照低,处理1高于对照,表明香附浸提液可抑制α-淀粉酶活性,水分可促进α-淀粉酶活性,说明叶面喷施香附浸提液不影响小麦灌浆期间籽粒干物质的正常积累,但存在质量浓度效应,对籽粒中α-淀粉酶活性存在抑制作用,因而可减缓淀粉的水解作用,减弱降雨后籽粒萌发的可能性,可为研发生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控释氮肥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探明控释氮肥提高氮素利用率的作用机理,研究了控释氮肥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氮肥能显著增强齐穗期和乳熟期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酰胺转化酶活性,且其增强作用可持续到蜡熟期。施用控释氮肥还能提高乳熟期和蜡熟期叶片中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对水稻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酰胺转化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增加糙米的全氮和蛋白氮含量,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氮代谢的差异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为了给高蛋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氮素代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高蛋白水稻品种(组合)湘早灿24号和威优56的叶片,茎鞘,籽粒,糙米的全氮和蛋白氮含量,功能叶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蛋白水解酶等活性明显高于相应对照品种(组合)湘早灿13号,中优早81号和金优974;湘早灿24号籽粒蛋白质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三灶三高栽培法有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转运,累积和再利用,有利于提高糙米的全氟,蛋白氮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花后酸雨和渍水胁迫对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组成的影响,为小麦抗逆调优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汶农17’和‘扬麦16’为材料,采用盆栽的方式,于开花期进行酸雨和渍水处理,试验设6个处理,以喷施p H5.6酸雨处理为对照,研究了花后酸雨、渍水及其复合胁迫对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籽粒中蛋白质及其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花后酸雨、渍水和酸雨渍水复合胁迫均降低了‘汶农17’旗叶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谷丙转氨酶活性,灌浆前期提高了内肽酶活性而灌浆后期降低了此酶活性,最终导致籽粒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谷/醇比显著降低。花后酸雨提高了‘扬麦16’旗叶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内肽酶活性及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提高了籽粒中总蛋白含量和醇溶蛋白含量,但是显著降低了其谷/醇比。渍水处理和酸雨渍水复合胁迫均降低了‘扬麦16’旗叶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提高了灌浆前期内肽酶的活性而降低了灌浆后期此酶的活性,籽粒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谷/醇比显著降低。[结论]酸雨对不同小麦品种影响不同,酸雨抑制了‘汶农17’的氮代谢,降低了成熟期籽粒中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促进了‘扬麦16’的氮代谢,提高了成熟期籽粒中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渍水和酸雨渍水复合胁迫均抑制了小麦氮代谢过程导致最终籽粒中总蛋白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控释尿素对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改善水稻品质的作用机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1为对照(不施氮肥,CK),处理2为100%普通尿素,处理3为40%控释尿素+60%普通尿素,处理4为60%控释尿素+40%普通尿素,处理5为100%控释尿素]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肥利用率以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00%普通尿素相比,施用控释尿素能显著提高水稻齐穗期和乳熟期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特别是乳熟期最为明显;总体能显著增强水稻齐穗期和乳熟期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齐穗期至蜡熟期谷氨酰胺转化酶活性,其增强效果在齐穗期最为明显;能显著提高乳熟期和蜡熟期叶片的蛋白水解酶活性;总体能显著增强水稻齐穗期至蜡熟期籽粒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酰胺转化酶活性;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16.0%~21.4%和30.7%~48.5%;并能显著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上述指标均以处理4增强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控释尿素(CRU)提高氮肥利用率并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作用机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尿素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尿素能显著提高齐穗期和乳熟期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特别是乳熟期最为明显;能显著增强水稻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酰胺转化酶活性,且增强作用可持续到蜡熟期,其增强效果在齐穗期最为明显;还能显著提高乳熟期和蜡熟期叶片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其中,以处理4(CRU60%+PU40%)最为明显。控释尿素还能显著增强籽粒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酰胺转化酶活性活性,并能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也是以处理4增强效果最为明显。控释尿素还明显增加了蛋白质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稻米品质。同时,控释尿素还可明显降低水稻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减少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渗漏数量,以减轻对地下水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法对饲用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寻找能提高饲用稻糙米蛋自质含量的优化栽培法,采用田问小区试验和室内生化分析栩结合的方法研究了6种不同栽培法对饲用稻湘早籼24号氮代谢几种关键酶活性及其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栽培法能明显增强水稻功能叶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酰胺转化酶、蛋白水解酶及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酰胺转化酶等几种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从而显著提高糙米蛋白质含量.水稻糙米的蛋臼氮含量以推荐栽培法处理最高,比常规栽培法处理提高了9.8%,其次为氮高量栽培法,比常规栽培法提高了7.5%。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羧甲基壳聚糖对水稻氮代谢的调控效果,以湘晚灿6号和湘晚籼9号为材料,用0.2%的羧甲基壳聚糖水溶液喷施水稻始穗期叶片,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对水稻氮代谢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能够明显提高无穗期叶片内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转化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其中,对谷氨酰胺转化酶和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增强作用可持续到乳熟后期,并能增加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籽粒内全氮,蛋白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水稻根系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以1986—2018年的长期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2018—2019年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配施化肥(RF)和有机、无机肥配施(OM)4种施肥模式,对双季稻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变化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MF和CK相比,RF和OM增加早、晚稻各个生育时期水稻根系的SOD、POD和CAT酶活性,降低其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各个生育时期,植株根系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根系活力由高到低早稻均为OMRFMFCK,晚稻均为RFOMMFCK。OM的水稻根系和茎叶干重均显著高于MF和CK。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OM和RF为最高,分别比MF增加944.8~1143.2和435.9~516.1kg/hm2;晚稻产量均以RF和OM为最高,分别比MF增加386.2~387.4和119.8~123.7kg/hm2。因此,在湖南省双季稻生产中,长期采取有机肥、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化肥措施有利于提高水稻根系保护性酶活性和产量。  相似文献   

16.
饲料稻氮代谢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饲料稻品种湘早籼24号和普通早稻品种中优早81为材料,研究了饲料稻氮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两水稻品种上三叶叶片内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氮素还原同化酶类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转化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随着叶片的衰老籽粒成熟逐渐下降;而叶片内催化氮素降解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在籽粒灌浆初期在所下降,在籽粒灌浆后期又有所上升,加速了氮素的降解转移;籽粒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稻品种比蛋白质含量较低的普通水稻品种具有更强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籽粒内蛋白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以早稻品种中早39、晚稻品种玉针香为材料,设计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用绿肥还田(CK)、施用紫云英还田(T1)、施用紫云英及黑麦草还田(T2)、施用紫云英及油菜还田(T3)、施用箭舌豌豆及黑麦草还田(T4)、施用箭舌豌豆及油菜还田(T5),研究豆科与非豆科绿肥混合还田对双季稻叶片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绿肥还田明显降低早稻生育前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群体干物质积累,显著促进早、晚稻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提高剑叶净光合速率,2年双季稻平均增产2.88%~14.74%;与T1相比,T3、T5处理有利于早、晚稻高光效群体形成,早、晚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剑叶净光合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豆科与非豆科绿肥混合还田对双季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有显著影响,双季稻有效穗数、结实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CK相比,T3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7.13 t/hm2,2年双季稻产量平均增加14.74%。紫云英与油菜混合还田能有效提高双季稻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延缓剑叶净光合速率下降,促进双季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显著提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是比较适宜的绿肥混合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