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蚕共育是稳定和提高蚕茧产质量的重要措施,对充分发挥蚕品种的优良性状,控制蚕期发病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蚕共育期间,必须牢牢抓住“消毒防病、良桑给饲、环境调节、技术操作”四大关键技术,同时把安全生产始终贯穿于全过程,确保小蚕共育安全、优质,达到头数足、发育齐、无蚕病.本就小蚕共育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棚养蚕的迅速推广,小蚕共育作为一项夺取蚕茧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措施就显得愈为重要.过去讲"养好小蚕一半收”,现在看来"搞好共育收七成” .为实现共育的苗齐、苗全、苗壮,我县自1998年以来针对大棚养蚕多的生产实际,对共育技术进行了几项改革,收到了提高共育质量的显著效果.其具体内容是: 1 共育室改简易小屋为养蚕大棚 针对原来部分共育室为小屋偏房,蚕室狭小、光线偏暗、通风不良、操作不便,造成下伏蚕增多易损失蚕苗,发生蚕病的状况,自1998年开始,在大胆实践的基础上应用养蚕塑料大棚加以改造配套,进行小蚕共育,达到了温湿易控、方便操作、光线、通风良好的目的, 提高了小蚕发育整齐度,降低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3.
根据江安镇周庄村小蚕联户共育实践经验,总结了小蚕联户共育技术措施,以期为蚕农提供技术参考。按照"共育养小蚕,十天眠三眠"的目标要求,在共育之前把好消毒关,共育过程中控制好温湿度,做到良桑饱蚕,超前做好扩座和匀座工作,达到省工、省料、省桑叶,蚕好、茧优、产量高。  相似文献   

4.
杨昌旭 《广西蚕业》2002,39(2):29-30
小蚕共育技术是我县近年全面推广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经几年的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养蚕经济效益 ,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和接受。为使这项新技术更完善 ,笔者认为有必要更进一步地规范共育设施和饲养技术标准 ,使小蚕共育质量不断提高。1 物色好“小蚕共育员”是提高共育质量的基础小蚕共育操作员简称小蚕共育员是一个园区范围蚕农的技术骨干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蚕区蚕业生产的发展。因此 ,物色和选定好小蚕共育员意义十分重大。1 .1 小蚕共育员及共育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小蚕共育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小蚕共育员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5.
蔡卫中 《蚕桑通报》1994,25(3):59-60,51
影响共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江苏省通州市兴仁区多指站蔡卫中小蚕专业共育是保证养好小蚕的有效措施,多年的实践证明,它具有省工、省叶、省成本的特点,有利于消毒、管理等技术指导,有利于提高单产、提高茧质。小蚕共育的好环最终会影响蚕茧质量,“养好小蚕一半收”...  相似文献   

6.
小蚕专业化共育是适应当前现代蚕业生产的一种先进养蚕组织形式.介绍了小蚕专业化共育的特点以及在安徽省的岳西县、潜山县等地推广与普及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的经验,并结合现代蚕业粗放型生产的特点,总结了小蚕共育的相关技术措施和在安徽省主产县的推广成效,旨在建立一种高度专业化、组织化的小蚕专业化共育的新模式,为优质、高产、高效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浅谈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明  余荣峰  童健全 《中国蚕业》2009,30(2):113-115
深入分析了普及应用小蚕共育技术的诸多好处及淳安县进行小蚕共育的主要模式,叙述了农村组织小蚕共育的主要技术环节,并且提出了当前农村小蚕共育中重点要解决好小蚕共育加温、蚕室专用和小蚕用叶质量这3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海安县蚕桑专业化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县蚕桑站经过广泛调查,从众多小蚕共育室中选择了责任心强、桑园面积和共育规模较大、共育水平高、在蚕农中有威信的顾维才共育室作为全县2011年小蚕专业化共育室建设的示范点。一年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成品蚕共育标准,落实小蚕共育技术措施,建立健全多种管理制度,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加强媒体宣传报道,维才小蚕专业化共育示范点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该共育室共育出来的小蚕平均张产茧比全村平均水平高7%。蚕农一致反映"维才共育室共育的小蚕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高,我们放心"。  相似文献   

9.
文章报告了近年来掘港镇小蚕共育体系中出现的共育室及设施老化、共育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不齐,共育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小蚕共育质量下降,共育体系难以维持。笔者认为小蚕共育是当前及今后稳定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资金、技术扶持,确保小蚕共育体系的稳定,充分发挥小蚕共育在蚕桑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陶积阳 《广西蚕业》2003,40(3):35-37
“养好小蚕一半收”这句俗语言简意赅说明了养好小蚕在养蚕生产中的重要性。小蚕共育是养好小蚕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但这项措施在一些原蚕基地或老蚕区却未能推广,原因是农户居住分散,而且已经习惯了各家各户独自饲养小蚕的模式。2002年上半年,我总站在武鸣、郊区两个原蚕点各进行了两批小蚕共育,共育的效果十分明显,张种产茧量、种茧质量、公斤茧制种量都有很大提高。实践证明,原蚕点只要全面推广实施小蚕共育,原蚕点的种茧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1原蚕点实施小蚕共育的必要性1.1原蚕点原蚕由各家各户饲养,由于技术水平有高有低,结果造成种茧质…  相似文献   

11.
陈汉文 《广西蚕业》2007,44(2):43-45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科学饲育模式。它不仅能使养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而且还能节省桑叶、节省劳力、节省投资成本。笔者根据多年的小蚕共育经验,就如何提高小蚕共育质量的技术措施和要点做一简要介绍,以促进小蚕共育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小蚕共育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变化,小蚕共育的经营已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的小蚕共育在叶质、防病等方面出现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蚕共育的质量,必须开展小蚕共育专用桑树品种、培肥管理、防病及规模化共育技术等新问题的研究,建立与产业化共育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小蚕共育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笔者在小蚕共育中引进农业物联网信息管理技术,并应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共育管理人员对小蚕生产的管理更轻松到位、工人技术操作更规范、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小蚕整体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曾平 《蚕学通讯》2004,24(4):35-35,45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生长特点而推广运用的一项重大技术措施.目前我区已全部实现了小蚕专业化共育,但由于共育户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在一些地方小蚕共育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达不到共育目的.为此,我们于2002年对全区小蚕共育作了一些改进,以加强共育户的责任心,提高共育技术水平和共育质量为目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胡大武 《四川蚕业》2013,41(3):38-39
<正>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生理特点对环境的要求,采用适度规模集中饲养,是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一种科学养蚕组织形式,具有"三省"、"三高"特点,即省人工、省桑叶、省投资,养蚕单产高、蚕茧质量高、养蚕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要提高小蚕共育质量,必须抓好以下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6.
如东县人工饲料育技术共育小蚕的实践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益飞 《广西蚕业》2011,(3):51-56,69
为解决小蚕共育过程中出现的户主老龄化和人工短缺,以及共育安全等问题,开展了规模化人工饲料育技术共育小蚕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相比,1眠蚕体重无显著差异,2眠开始眠蚕时体重表现出差异,3眠期蚕体质量差距较大,4眠蚕体重差异缩小,熟蚕体重差异不显著;盒种产茧量除春蚕低于桑叶育5.1%外,续春蚕、一秋蚕和二...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集中共育在如东县已具相当长的历史,曾对我县的蚕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全县现有小蚕共育室1000多座,承担着全年近20万张蚕种的共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共育大户顾维才18年来每年都进行春、秋2季小蚕共育,每期共育220多张,经他共育的7200多张蚕种的小蚕,分发给蚕农饲养后期期高产,得到了广大蚕农的信任,成为全县闻名的共育大户。他的共育经验是高标准建设共育室和配套共育设施,在共育中加强消毒防病、做好补催青工作、控制好共育室的温湿度、使用收蚁袋收蚁、精选良叶坚持试喂蚕、稀放饱食做好眠起处理等关键技术措施精心饲养小蚕;同时,为确保小蚕共育质量,建立了小蚕共育成品蚕的标准、安全防范、跟踪服务等共育室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省力化为出发点,确保共育质量为目的,分析当前小蚕共育操作中可能增加工作量的技术环节和影响共育质量的相关因子,提出了实现省力化小蚕共育和确保共育质量的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我市引进推广了小蚕共育技术。到九十年代我市小蚕共育率达到50%以上,平川县达到70%以上,推广好的县达90%以上,小蚕共育技术在各个共育点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实施,共育质量能得到保证,对提高我市蚕茧产量和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小蚕共育虽有所降低,但仍是提高我市蚕茧产量、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