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以来,江苏省姜堰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蚕茧生产优质化工程,蚕茧生产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以蒋垛镇为代表的老蚕区蚕茧质量波动较大,严重制约了蚕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笔者就蒋垛镇2001~2005年的茧质波动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现提出分析报告。1茧质现状  相似文献   

2.
2001年以来,姜堰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蚕茧生产优质化工程,蚕茧生产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以蒋垛镇为代表的老蚕区蚕茧质量波动较大,严重制约了蚕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2005年,笔者对蒋垛镇的茧质波动情况进行了全年跟踪调查,现报告如下:1茧质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蒋垛镇蚕茧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一大一差。即毛折大、蚕茧等级差,增加了原料茧的消耗。1.2二短。即一茧丝长短、解舒丝长短。1.3二轻。全茧量轻、茧层量轻。1.4四低。上茧率低、茧层率低、解舒率低、出丝率低。2原因分析茧质下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在于…  相似文献   

3.
海盐县在蚕茧生产上针对蚕业劳动力外流,桑园抛荒弃管,蚕种饲养量下降,蚕茧质量严重滑坡,蚕业经济效益不佳的实际,于2011年开展了以提升蚕业生产经营效益,稳定蚕茧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蚕业生产转型升级工作。蚕业生产转型升级的重点是扩大优质茧生产与提升亩桑经济效益。经过一年的努力,蚕业生产转型升级初见成效,蚕茧质量有了明显好转,蚕业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增长,蚕农生产信心有了一定提高,为全县蚕茧生产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蚕茧生产成本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蚕业生产发展、蚕茧生产成本变化、蚕业生产与其它竞争作物的比较效益等角度对近二十年来浙江省蚕茧生产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二十年来浙江省蚕茧生产成本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蚕业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费用;与其它竞争作物相比,蚕茧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劳动生产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正> 1 1998年我省蚕业工作回顾 1998年我省蚕业生产,历经严重自然灾害、发种量下降、资金紧缺、蚕茧及茧丝市场大幅度波动、行业极为困难等诸多不利条件,但通过蚕业战线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蚕业生产仍取得了好成绩。 一是蚕茧生产、收购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去年全省生产蚕茧170余万担,比1997年增  相似文献   

6.
淳安县是浙江省八大重点蚕茧产区之一,拥有2680hm2桑园,年产茧2500吨,蚕茧产值5000万元。近十几年来,蚕茧产量居浙江省第七、八位,蚕茧质量名列浙江省前茅,蚕茧收入是淳安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收入直接影响到农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到目前为止,蚕业生产仍规是其他农产品都难以替代的传统产业。淳安县是浙江省蚕茧经营体制“一体化”改革试点县,又率先推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蚕业生产已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为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淳安蚕业生产,促进蚕业生产向着“区域化、规模化、效益化…  相似文献   

7.
蚕业是四川传统的优势产业,当前四川蚕业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环境,蚕茧生产正处于调整恢复阶段。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政策及“东桑西移”发展战略,给四川蚕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宏观调控和资金扶持力度减弱,茧丝市场和价格大幅波动,管理体制和技术服务体系不适应,不仅影响到蚕业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对蚕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也极为不利。优势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适应发展变化,理清思路,把握机遇,采取和落实相应政策与措施,促进四川蚕茧生产恢复与发展,是蚕业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业界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规模化 集约化蚕桑生产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承包到户后,栽桑养蚕成为千家万户农民在自己承包土地上经营的家庭副业,人平千株桑,户养一张蚕,是前些年提倡的“规模化”生产。随着蚕茧市场的起伏波动和狂热的打工潮,特别是退耕还林后,种桑养蚕农户举家外出务工,见桑不见蚕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此情形下,如何搞好蚕桑生产呢?公司在稳定主产区农户分散栽桑养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良种良法合理配套使用与农民增产增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品种、蚕品种杂交优势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桑叶和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发挥了桑、蚕品种的生产潜能,为蚕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蚕茧生产形势并不乐观,即使高产优质新桑、新蚕品种在生产上广泛使用,我省蚕茧的产量、质量提高并不大,  相似文献   

10.
秋蚕生产是全年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射阳县生产实际调查:一般年份两秋蚕发种量是春蚕的1.6倍,蚕茧产量是春蚕1.4倍,因此,稳定秋蚕生产,提高秋蚕蚕茧质量,是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海盐县在蚕茧生产上针对蚕业劳动力外流,桑园抛荒弃管,蚕种饲养量下降,蚕茧质量严重滑坡,蚕业经济效益不佳的实际,于2011年开展了以提升蚕业生产经济效益,稳定蚕茧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蚕业生产转型升级工作。蚕业生产转型升级的重点是扩大优质茧生产与提升亩桑经济效益。经过一年的努力,蚕业生产转型升级初见成效,蚕茧质量有了明显好转,蚕业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增长,蚕农生产信心有了一定提高,为全县蚕茧生产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涪城区地处绵阳市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是四川省传统老蚕区,蚕茧收购秩序最为混乱。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茧丝市场急剧波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省内昔日的蚕桑大县发种、产茧不断下降,而涪城区蚕桑生产不仅能稳得住,而且蚕茧收购秩序良好,蚕茧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国内知名的优质蚕茧生产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在区党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广西蚕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及兄弟省区的大力协助下,广西蚕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2002年全区桑园面积80万亩,蚕茧产量7.4万吨(148万担),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比1999年翻了两番,步入了蚕茧生产主产区的行列。但我们还必须看到,目前我区蚕业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茧丝绸管理体制不顺,优质蚕茧的比重不高,生产集约化程度低,茧丝后加工能力低。跟江、浙一带比,还属于弱、小蚕区。如何把我区蚕业建设成大蚕区、强蚕区、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我区…  相似文献   

14.
调整期的我国蚕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华 《蚕学通讯》2005,25(3):23-26
1 我国蚕业生产进入了调整期 我国蚕丝业经过1978~1995年的快速发展,蚕茧产量大幅度地增加,1994年全国蚕茧产量达到67.4万t,是1978年的17.3万t的3.89倍.1996年后,我国蚕茧产量急剧下降,从1995年的65.6万t下降到1996年的40.3万t.此后,我国蚕茧产量一直维持在40万t的生产水平.我国50多年来蚕茧产量的变化见图1,从中不难看出:从1995年起,我国蚕业生产已经渐渐进入调整期,我国蚕业生产进入调整期,还表现出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永康农村进行了超细纤度蚕茧生产试验。结果显示,生产超细纤度蚕茧的三眠蚕诱导率99%以上,全龄经过约21.19 d,较普通四眠蚕缩短约5.56 d;全龄用桑量为普通四眠蚕的39.98%;折算后超细纤度三眠蚕的张种产茧量和产值,较全市普通四眠蚕的平均增幅分别达到10.19%和31.9%;超细纤度蚕茧的解舒率高、丝质优,可缫制6A级最高品位生丝;适时饷食用药以及准确掌握用药量,是确保蚕眠性转化的关键。超细纤度蚕茧生产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蚕作稳定及可缓和农业与养蚕的劳力矛盾。  相似文献   

16.
陈普照 《广东蚕业》2006,40(3):18-21
近年来,蚕桑生产持续发展。据预测,今年全国桑蚕茧发种量超过1800万张,总产量可望超过65万吨,增幅8~10%。由于蚕茧价格持续看好,极大地激发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但由于秋蚕期气温高,桑叶质量较差,蚕儿极易发病和发生农药中毒。本对饲养秋蚕提几点建议,以促进抓好秋蚕生产,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7.
秋蚕生产是淳安县蚕桑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占全年蚕茧总量的一半以上,提高秋茧生产的质量效益,对提高全年蚕桑生产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为此,该县从1997年起在秋蚕生产中摸索了一些提高秋茧质量效益的配套措施,也为该县蚕茧质量的全面提升找到了科学依据.通过调整布局、更换品种和狠抓技术关键,秋茧质量逐年提高,促进了该县蚕茧质量连续7年名列浙江省前茅,"千岛湖"牌蚕茧2003年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进一步推动了该县蚕桑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流通体制推进蚕茧业产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析蚕茧产业特点入手,通过对省内几个蚕茧生产、经营产业化典型的解剖,提出了制约蚕茧生产、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以及发展蚕业产业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秋蚕生产是全年蚕桑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临安市生产调查,一般年份两秋蚕茧产量占全年的50%左右,其中晚秋产量约占38%~45%,因此,稳定秋蚕生产,提高秋蚕蚕茧质量是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罗尤海 《蚕学通讯》2006,26(4):47-47,53
蚕茧生产中发生的小蚕是指群体中发育特别缓慢、体躯显著瘦小的个体。我市近年来蚕茧生产中小蚕发生情况有增加的趋势,由于小蚕体质弱,在与大批混合饲育时,蚕儿发育不齐,易于感染蚕病,影响蚕茧产量、质量和蚕农收益,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影响了蚕桑生产的发展。现就其主要原因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