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华北黄泛平原潮土土壤养分与土壤粒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华北黄泛平原潮土土壤粒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耕层养分含量与土壤砂粒成负相关,与小于0.01mm的各粒级成正相关。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受砂粒(1~0.05mm)和细粘粒(〈0.001mm)含量的影响,土壤全氮含量主要受细粘粒含量的影响,土壤全磷含量主要受砂粒和粗粉粒(0.05-0.01mm)含量的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主要受细粘粒含量的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主要受细粉粒(0.01,0.005mm)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几种浸提剂对土壤有效硫测定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岩山  王庆仁  董艺婷  李海峰 《土壤》2003,35(2):136-139,144
采用4种浸提剂(CaCl2、Ca(HzPO4)2(pH=4.0)、KH2PO4、NaHC03(pH=8.5)),对来自我国不同区域的7种土壤样品及北京近郊昌平平西府中科院遗传所试验基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麦田土壤进行了土壤有效S的浸提,同时对不同区域土壤的有效S、全S和小麦不同生育期植株的含S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效S与植株含S量的相关性中,4种方法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采用电感辊合等离子体原于发射光谱法(ICP—AES)和BaS04比浊法对Ca(H2PO4)2浸提的土壤有效S进行测定,二者的结果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r值达0.867^**。二者测定的土壤有效S与植株含S量的相关性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值分别为0.794^**和0.684^**,说明了两种方法都适用于对土壤有效S的测定,但ICP—AES法的结果相对更稳定。4种浸提剂测定重复结果间的变异系数以Ca(H2PO4)2平均最小,只有5.3%,NaHC03最高,达8.3%。根据浸提剂的性质、土壤有效S与小麦植株含S量的相关性、测定结果重复间的变异系数得出,Ca(H2PO4)2浸提与离子色谱测定是判定土壤有效S最稳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剖面层次土壤磷素运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陕西杨凌地区Lou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饱和稳定流土柱运移试验。测定磷酸盐(H2PO4^-)在不同层次土壤中的运移穿透曲线(BTC)。应用CDE模型、CXSTFIT软件程序对其实测穿透曲线(BTC)进行拟合求其运移参数,研究其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磷酸盐在Lou土中的运移受到土壤的强烈阻滞作用。随着CaCO3含量增加。磷酸盐运移所受的阻滞作用增大。磷酸盐在Lou土不同剖以次中运移所受阻滞作用大小与CaCO3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791^**;而与粘粒含量且成极显著的负相关,r=0.9318^**。磷酸盐在Lou土不同土层运移所受阻滞作用大小顺序为“钙积层>堆垫表层>粘化层,其阻滞因子R值分别为:11.80-13.00,5.20-7.00,3.90-5.00。  相似文献   

4.
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08年,共设置秸秆还田翻耕(cT+)、无秸秆翻耕(CT-)、秸秆还田免耕(NT+)和无秸秆免耕(NT-)四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了2010-2011年度和2012-2013年度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z排放、土壤DOC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z排放规律基本一致,从当年小麦出苗到越冬土壤C02排放量下降,第二年小麦返青后,士壤CO:排放量开始上升,到开花期达到排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直至小麦成熟。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年度土壤C0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CT+246.44、273.94mg·m^-2.h~,CT-183.54、212.57mg·m^-2.h^-1,NT+188.41、200.06mg·m^-2·h^-1,NT-179.66、179.10mg·m^-2·h^-1。土壤DOC含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度年土壤DOC平均含量分别为:CT+0.601、0.467g·kg^-1;CT-0.530、0.377g·kg^-1;NT+0.621、0.544g·kg^-1;NT-0.528、0.402g·kg^-1。方差分析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CO2排放、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翻耕能增加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免耕减少土壤C02排放,对DOC含量无显著影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O2排放与DOC含量动态变化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O2排放总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正相关,DOC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紫燕  李世清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306-310,314
以黄土高原从北向南不同地区典型土壤类为对象,采用Bramner淹水培养法,研究黄土高原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中非交换性铵态氮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非交换性NH4^+ -N随Bremner法淹水培养时间延长,含量增加。不同土壤类型在培养20d时非交换性NH4^+ -N的增加量存在显著差异(p=0.0229),而培养40d和60d时差异不显著(P分别为0.1379和0.1159)。培养期间非交换性NH4^+ -N的增加量均表现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最大,其次是黄土正常新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和干湿砂质新成土较小;添加有机物料极显著影响培养期间的非交换性NH4^+ -N增加量(培养20d、40d和60d时P分别为0.0002,0.004和0.0003),表现为紫花苜蓿和长芒草土壤非交换性NH4^+ -N的增加量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有机物料的对照土壤;在培养20d、40d和60d时,加(NH4)2SO4土样非交换性NH4^+ -N的增加量显著大于不加(NH4)2SO4土样(户分别为0.0037,0.0033和0.0027),这是土壤对(NH4)2SO4中NH4^+ -N固定的必然结果;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培养20d时的非交换性NH4^+ -N增加量差异显著(P=0.0434),培养40d和60d时差异不显著(p分别为0.7378和0.5375);长期秸秆和氮肥配施土壤非交换性NH4^+ -N增加量大于不施肥对照土壤,但差异不显著土壤黏粒、全氮和有机质与培养0d、20d、40d和60d时土壤的非交换性NH4^+ -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非交换性NH4^+ -N的增加量与粘粒无相关性,但与全氛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双氰胺在四川3种主要土壤上的硝化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在不同浓度双氰胺(DCD)处理条件下,对四川3种主要土壤(紫色土,黄壤,灰潮土的N2O释放量,NH4^ -N及NO3^--N含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CD对3种土壤N2O释放及土壤NO3^--N含量有明显抑制作用,随DCD浓度增加,其抑制效果越显著,DCD同时能推迟NO3^--N含量达到高峰,使土壤NH4^ -N含量在较长时间保持相对较高水平,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流失,DCD在3种土壤上硝化抑制效果存在差异,表现为紫色土>灰潮土>黄壤,同时提出DCD在3种土壤上的适宜添加量,紫色土上为普通碳铵施入量的0.5%,黄壤和灰潮土上为0.3%。  相似文献   

7.
农田土壤呼吸释放CO2过程加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通过大田原位实验,研究了雨养条件下垄作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条件对土壤呼吸季节性和作物生育后期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从越冬期到灌浆期,不同处理的土壤呼吸值均以垄作覆盖值最高,平作覆盖次之,平作的值最小,平作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灌浆期各处理土壤呼吸值达到最大,分别为4.95、4.69、4.4、2.61μmol·m^-2·s^-1;成熟期各处理间大小顺序依次为:平作覆盖处理〉垄作覆盖处理〉垄作处理〉平作处理,平作覆盖与垄作覆盖分别与其他两个处理间达到极显著差异。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垄作覆盖处理土壤呼吸值均高于其他处理,平作处理的值最低,不同生育时期垄作覆盖与平作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在夏玉米抽雄期土壤呼吸值最高,成熟期最低。从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后期土壤温度(X)与土壤呼吸强度(Y)日变化看,两者呈显著线形关系,其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0.1704X-0.6372(R^2=0.882**),Y=0.1039X+1.2073(R^2=0.8802^**)。显然,同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雨养条件下垄作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增大了向大气环境释放CO2温室气体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用典范相关分析法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演替,土壤中大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逐步增加,〉5mm粒级团聚体在土壤团粒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含量占50%~80%。其次是5~2mm含量,占到10%~15%左右。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对〉5mm与1~0.5mm两个粒级团聚体影响较大。全量铝、全量铁、物理性粘粒对2~1mm与0.5~0.25mm两个粒级团聚体影响较大。全铝、全铁、全氮、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的主要因子群,其次为粘粒、物理性粘粒。主要作用因子可划分为综合物理因子(物理性粘粒,粘粒)、综合化学因子(全氮,有机质)、综合矿质因子(铁、铝氧化物)。  相似文献   

9.
福建沙县东溪流域土地退化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137Cs,土壤磁测等新技术手段,结合土壤结构水稳性,CEC等部分土壤理化指标,对闽西沙县东溪流献殷勤 地不同部位的土地退化特征进行初步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中^137Cs含量与坡度呈很强的对数关系(R=-0.83),表明土地退化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剧,(2)土壤表层磁化率富集系数与坡度呈较强的对数关系(R=-0.63),表明土地退化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剧;(3)不同地貌部位以及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其土壤部分理化指标,在不同的显性水平上,呈现一定的退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和野外Lysimeter试验,进行了小麦种植条件下多环芳烃萘(naphthalene)的环境归趋的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气态损耗是土壤中外源萘含量减少的主要途径,其中矿化损失约占气态损耗的84.41%,作物的存在可显著促进萘的气态损耗,矿化速率和挥发速率可分别提高43.51%和190.32%,其原因可能与植物的根系分泌活动有关。经过一个小麦生长周期,土壤表层残留^14C占施入量的1.73%;对土壤柱样的分层分析和土壤渗滤放射性强度测定发现,萘存在明显的纵向迁移现象并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渗滤损失约占施入总量的0.043%;收获期萘在小麦体内含量仅占外源施入量的0.003%,但小麦籽粒已明显检测到^14C的存在,浓度约为0.16mg·kg^-1,因此农田环境中多环芳烃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焉耆盆地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焉耆盆地白刺灌丛沙堆不同演化阶段和沙堆间低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白刺灌丛沙堆不同演化阶段土壤粉砂、黏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高于沙堆间低地,而土壤砂粒含量和pH值低于沙堆间低地;从白刺灌丛沙堆发育到稳定阶段,土壤砂粒含量和pH值逐渐降到最小值,而粉砂、黏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达到最高值,从白刺灌丛沙堆稳定到活化阶段,土壤砂粒含量和pH值急剧增加,而粉砂、黏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大幅度下降;(2)从整个剖面来看,由于白刺灌丛沙堆侵蚀和堆积的差异,随着深度的增加砂粒含量先减后增,而pH值、粉砂、黏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先增后减;0—15 cm土层砂粒含量最高,而15—45 cm土层最低;0—15 cm土层pH值、粉砂、黏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最低,而15—45 cm土层最高;(3)白刺灌丛沙堆发育和活化阶段强烈的吹蚀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白刺灌丛沙堆稳定后为降尘截存、凋落物积累和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有力的保障,表层黏粒得以截存和地衣状薄层结皮形成,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两种有机肥(腐熟牛粪和烘干鸡粪)作底肥及其与化学氮肥(尿素)配施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的土壤NO3^--N运移特点。结果表明,烘干鸡粪和腐熟牛粪的矿化均可增加温室内土壤NO3^--N积累,黄瓜收获后分别比不施肥(对照)增加了118.2%和118.8%(0—30cm土层);腐熟牛粪和烘干鸡粪与化学氮肥配施后,可使土壤表层(0—30cm)NO3^--N含量分别增加225.5%和321.9%,而使温室深层土壤(60-90cm)NO3^--N含量分别增加167.6%和184.2%,故本试验条件下无论增施腐熟牛粪还是烘干鸡粪作底肥均可显著提高土壤NO3^--N积累,进一步追施化学氮肥则使土壤NO3^--N积累相应显著提高,而两种有机肥处理之间对温室土壤NO3^--N积累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砂土供磷能力及磷肥用量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河南省黄泛平原沙土区进行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砂土小麦磷肥的肥效与土壤Olsen-P含量呈y=16.8432-10.881ogx(n=33,r=-0.9700**)极显著曲线负相关小麦相对产量和吸磷量与Olse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据此可以判断土壤供磷的丰缺程度.Olsen-P含量与小麦磷肥用量呈显著负相关,为生产实践中测土施磷提供了指标.  相似文献   

14.
成都平原区土壤速效磷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1982年173个样点和2002年117个样点的分析数据,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成都平原耕层(0~20cm)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平原耕层土壤样点间速效磷平均含量由1982年的7.1mg/kg增至2002年的14.3mg/kg,平均增加了103.40%。20年间由于受区域间农业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颗粒组成差异的影响,占平原耕地面积75.86%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且区域增加幅度呈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颗粒组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982年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砂粒(2~0.02mm)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土壤粉粒(0.02~0.002mm)之间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土壤粘粒(〈0.002mm)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002年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砂粒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土壤粉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粘粒之间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运用^15N尿素示踪技术,以壤质草甸棕壤和春小分别作供试土壤和作物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单^15N尿素或^15N尿素+氢素+氢醌(HQ)相比,配施双氰胺(DCD)尤其与HQ组合可使土壤保持较高的^15N回收率,其中有^15N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小麦孕穗期前,上述两处理可有效地保持尿素解后土壤中NH^ 4 -^15N含量,并显著降低(NO^ 3 NO^-2)-^15N的富集;促进肥料^15N固持-矿化的周转,HQ与DCD配合施用对尿素施用后土壤中残留^15N量及有机^15N的再矿化和NH^ 4-^15N含量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麦—土壤系统中^95Zr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95Zr在小麦-土壤系统中的迁移、消长和分配动态,并建立了其行为规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95Zr由表土进入系统后即在系统中发生迁移,小麦主要经根吸收^95Zr,然后向其它各部位转移和分配。小麦植株中^95Zr比活度起初随时间迅速增高,在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开始下降。根中^95Zr比活度显著高于植株其它部位,小麦各部位中^95Zr比活度的大小顺序为:麦根>麦秸>麦壳>麦粒。(2)土壤中^95Zr主要滞留于表层6cm内,其比活度与距土表深度呈单项指数负相关。(3)^95Zr在小麦-土壤系统中比活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由多项指数描述。(4)小麦对土壤中的^95Zr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砂粒含量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人工配制不同质地土壤,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了土壤中砂粒含量对其水分蓄持能力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1)砂粒含量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有较大影响.土壤持水能力随砂粒含量增加递减,表征土壤持水能力的水分特征曲线Gardner模型参数及表征土壤饱和含水量的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均随砂粒含量增加逐渐减小.(2)砂粒含量对土壤比水容量有较大影响,试验土壤在任一吸力水平下的比水容量值均随其砂粒含量增加递减.(3)试验土壤饱和含水量与砂粒含量呈线性关系,田间持水量、凋菱系数与砂粒含量都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右半段的关系.(4)试验土壤有效水、迟效水含量随砂粒含量增加递减,二者与砂粒含量均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右半段的关系.易效水含量与砂粒含量呈开口向上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土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盐分胁迫是滨海盐渍土上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研究不同功能性改良物料对消除和减轻这一障碍因子的作用,为改良盐渍化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青麦 6 号’为供试材料,在滨海盐渍土上进行田间试验,设置 7 个处理为空白对照(CK)、含钙物料的磷石膏(PG)和脱硫石膏(FGD)、调酸物料的硫酸亚铁(FS)、含碳材料的牛粪(M)以及含碳和调酸物料的腐植酸(HA)和糠醛渣(FRs),分析比较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施加改良剂降低了土壤表层 (0—20 cm) 的 pH 值,作为酸性材料的腐植酸、糠醛渣和硫酸亚铁效果明显,土壤的 pH 值较对照分别降低了 0.10、0.11 和 0.11;施改良剂降低了土壤的交换性钠离子含量和钠的吸附比 (sodium adsorption ratio, 简称 SAR),磷石膏和脱硫石膏提供充足的钙离子用于置换土壤中交换性钠离子,明显降低了不同土层中的交换性钠离子含量和 SAR 值,0—20 cm、20—40 cm 和 40—60 cm 土层中,磷石膏和脱硫石膏对土壤交换性钠离子含量和 SAR 值的降低效果明显,其中施加磷石膏分别较对照降低了 15.5% 和 18.3% (0—20 cm)、28.2% 和 28.6% (20—40 cm)、36.5% 和 36.5% (40—60 cm),施加脱硫石膏分别较对照降低了 24.9% 和 27.9% (0—20 cm)、27.6% 和 26.3% (20—40 cm)、24.5% 和 25.0% (40—60 cm);施加改良剂增加了小麦成熟期的穗数,其中磷石膏、脱硫石膏和糠醛渣改良效果显著,分别较对照增加 27.6%、24.5% 和 18.6%,并分别提高小麦的产量 26.7%、17.8% 和 17.8%。【结论】 酸性物料的糠醛渣、腐植酸和硫酸亚铁,可以明显降低土壤 pH 值和增加小麦苗期的茎蘖数量,综合考虑改良剂对土壤 pH、Na+ 含量、SAR 值和小麦群体数量的影响,含碳的调酸物料的糠醛渣效果较好;含钙物料的磷石膏和脱硫石膏,可以显著降低土壤 Na+ 含量以及 SAR 值,增加小麦成熟期穗数,提高小麦产量均具有显著的效果,磷石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土壤质地对小麦和棉花田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1994年-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封丘生态试验站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土壤质地对小麦和棉花田N2O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质地明显影响小麦和棉花田N2O排放量,壤质土壤排放的N2O高于砂质和粘质土壤,小麦和棉花生长期壤质,砂质及粘质土壤的平均N2O排放通量分别为37.93,23.81,12.90及70.39,45.87,27.85μgN2O-N/(m^2.h)。  相似文献   

20.
用(NH4)2SO4-浓H2SO4-二胺替吡啉甲烷比色法和NaOH熔融-二胺替吡啉甲烷比色法,分别提取和测定了四川盆地几种主要紫色母岩和土壤中无定型TiO2和全钛。将“全TiO2/无定型TiO2”定义为“钛值”,并用钛值代替硅铝铁率衡量紫色母岩的风化程度。结果为:四川盆地的六种紫色母岩中全钛含量变化于2.95~20.0gkg^-1(TiO2)之间,属中等偏高水平;不同岩性间趋势为泥页岩〉泥岩〉粉砂岩〉砂岩;全量TiO2与岩石的总SiO2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r=-0.7459^*)。钛值的大小与风化度呈反相关,按钛值的大小,各紫色母岩原始风化度大小顺序如下:三叠纪飞仙关(T1f)〈侏罗纪沙溪庙(J2s)〈侏罗纪自流井(J1-2z)〈侏罗纪蓬莱镇(J3p)〈侏罗纪遂宁组(J3s)〈白垩纪夹关组(K2j)。紫色土壤钛值所反映的风化度与硅铝铁率基本吻合,二者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r=0.8615^**)。而土壤胶体的钛值与硅铝铁率的相关系数r=0.8757^**,达极显著相关。土壤钛值所反映的风化度水平与紫色母岩的风化度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