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解冀北坝上坝下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土壤碳汇功能的差异,对河北省北部坝上坝下地区的华北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坝下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坝上地区,但其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坝上及坝下地区18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分别为15.6 kg/m2和13.2 kg/m2;40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则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1.9 kg/m2和27.9 kg/m2;坝上及坝下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坝上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较缓,而坝下地区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规律,对燕山北部地区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在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均匀度Pielou指数都以9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最高,其次为33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而18 a生华北落叶...  相似文献   

3.
采用相对生长模型W=a(D2 H)b对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林龄的增大,树干的生物量增长的速度最快,树皮、树枝和树叶的生物量所占全株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小;6 a生林中,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为树枝>树干>树皮>树叶>树根;12 a生林、22a生林和32 a林中,分配规律为树干>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草对梨园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清耕为对照,研究冀中生草4 a和生草8 a梨园,在0~80 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腐殖质含量,研究生草对梨园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梨园微生物以细菌为主,与清耕相比较,生草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细菌数量,且随着生草年限增加,效果显著,生草8 a可以显著提高0~30 cm土层细菌、0~50 cm土层真菌和0~20 cm土层放线菌数量;生草8 a 0~10 cm土层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生草可以显著提高0~10 cm土层胡敏酸含量,且随着生草年限增加,胡敏酸含量升高,生草8 a 0~20 cm土层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显著高于清耕,土壤稳定性好。【结论】长期生草可以有效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土壤腐殖酸含量,使土壤腐殖质品质朝好的方向转化,有利于梨园土壤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固氮酶活性特征,以该地区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了森林表层土壤固氮酶活性,并测定其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中幼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固氮酶活性值呈正偏态分布,范围是0.1~0.6 nmol/(g·h),不同林龄固氮酶活性均值排序为10年>30年>20年;土壤固氮酶活性整体上与全氮、全磷、有效铁和有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铁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酶活性较高时,其主要受到铁元素的促进作用,当酶活性较低时,其主要受到氮元素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林龄不是中幼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固氮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氮元素和铁元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固氮酶活性的变异。  相似文献   

6.
李龙  周飞  田杰  王晓军 《北方园艺》2019,(16):104-109
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研究区海拔、坡度和坡向因素,根据全旗182个土壤采样剖面数据,分析0~100cm深度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地形因素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海拔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0~60cm土壤深度有机碳含量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级上升的趋势;而60cm土壤深度以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的变化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坡度的增加各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特征。不同坡向上各层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其中阴坡与半阴坡上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阳坡与半阳坡。当土壤深度达到40cm以下时,坡度和坡向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以杏园野生草种为试材,采用果园自然生草的方法,研究了清耕(CK)、自然生草5年(5a)、自然生草8年(8a)3个处理在不同土层(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底层40~6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及酶活性指标的变化,以期为探索自然生草对冀西北杏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自然生草显著提高了杏园土壤各土层SOC、TN、SMBC、SMBN含量,同时也提高了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各指标值不断上升,同一土层中各指标表现为自然生草8a>自然生草5a>CK,三者间差异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指标值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综合生草年限与土层深度尤以0~20 cm土层自然生草8a处理影响最大,SOC、TN、SMBC、SMBN含量分别较CK增加了62.48%、24.14%、130.33%和76.96%,qMBC与qMBN值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41.86%和42.67%,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较CK显...  相似文献   

8.
淹水栽培时间对土壤盐分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 R.Br.)为试验材料,以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封底栽培桶中淹水栽培豆瓣菜,以研究淹水栽培时间对设施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影响。在豆瓣菜的4个采收期,以10cm为单位分4层分别取土,测定0~40cm各土层的土壤EC值、NO3--N、速效P、速效K及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随淹水时间延长,0~20cm土层土壤EC值、NO3--N、速效P及速效K含量均有所下降,且土壤EC值、NO3--N含量降幅明显;而20~40cm土层NO3--N、速效P及速效K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变幅均较小。0~10、2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淹水时间延长先大幅下降后小幅上升,而10~20、3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淹水时间逐渐下降。说明长时间淹水栽培能够降低设施土壤盐分及速效养分含量,增加土壤表层(0~10cm)及主要根系吸收层(20~30cm)的有机质含量,对于改善高盐分含量和养分富集的设施土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调查分析祁连山北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海拔变化的趋势及其与气候要素和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就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5cm、5~1 5cm和1 5~30cm土层,低海拔(2200m)和高海拔(3600m)处较低,中间海拔(3000~3500m)处较高;灌丛草甸森林高寒草甸干旱草原荒漠草原(P0.05)。就土壤全氮含量,0~5cm和5~1 5cm土层,3400m和3500m处较高,2200m和2800m处较低;1 5~35cm土层,3400m处较高、2200m和2800m处较低;0~5cm土层,灌丛草甸高寒草甸森林干旱草原荒漠草原;5~1 5和1 5~35cm土层,灌丛草甸森林高寒草甸干旱草原荒漠草原(P0.05)。就土壤碳氮比,在0~5cm、5~1 5cm和15~30 cm土层,3000m和3200m处最高;2300m和2800m处最低;森林灌丛草甸高寒草甸干旱草原或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碳氮比总体上都随年均温度增加而降低,随年降水量增加而增加。不考虑海拔差异,0~5cm、5~1 5cm和1 5~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氯含量相关系数较高;考虑海拔差异,在不同土层和海拔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掌握林木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布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过程,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进行不同龄组(幼龄林、中林龄、近熟林和成熟林)华北落叶松树干各组分C、N、P、K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如下:(1)树干各组分的营养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现一定变化。心材中C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边材及树皮中的C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不具有显著性变化,近熟林时期心材C元素含量与幼龄林、成熟林时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心材中N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边材和树皮中N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幼龄林与近熟林心材中的N元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心材和树皮中P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边材中P元素含量变化不显著;心材和树皮中K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边材中K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2)C、N、P和K在树干各组分中分配规律并不相同,整体来说,C元素含量为心材>树皮>边材,N、P和K元素均为树皮>边材>心材。不同龄组的华北落叶松C、K元素含量具有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油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气象因子、立地因子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测定点温湿度均高于油松林,同一林分内温度差异不显著.落叶松林内照度随着海拔增加逐渐增大,油松群落内坡底照度最高.油松、落叶松群落随着海拔的增加,各样地相同土层间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含水量、相对含水量逐渐减小,相同海拔落叶松林样地各土层水分指标均高于油松林.油松各样地内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海拔的增高,各样地相同土壤层次容重值增大.落叶松林变化均不显著.油松各样地土壤孔隙随着土层深度和海拔的增加均变小.落叶松林变化均不显著,但在相同土层上落叶松林土壤孔隙多于油松林.油松林地土壤颗粒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落叶松林则增大.油松及落叶松群落坡中样地土壤颗粒均较大.2个林分土壤pH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随着海拔增高,相同海拔落叶松林内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钾含量均高于油松林,而速效磷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塞罕坝地区不同典型人工林的碳汇能力,对塞罕坝机械林场3种林分类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云杉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的最大生物碳贮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胸径相同的前提下,华北落叶松的单株生物量及碳贮量最大,其次为云杉林,最小为樟子松林。在胸径小于16 cm时,华北落叶松林总碳贮量最高,其次为云杉林,最低为樟子松林;当胸径在16~28 cm时,总碳贮量由高到低分别为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当平均胸径大于28 cm时,总碳贮量由高到低分别为云杉林、樟子松林和华北落叶松林。各树种碳在各个器官的分配也有明显不同,华北落叶松的叶片和主干中碳所占比例随胸径的增加逐渐减小,侧枝则相反;樟子松叶片及侧枝中碳所占比例则随胸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主干则相反;云杉林叶片中碳所占比例则随胸径的增加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主干中碳所占比例相反,枝条中碳所占比例则相对稳定。不同人工林生物碳贮量的相对大小与林分的平均胸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种植苜蓿及苜蓿覆盖对核桃园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核桃园生草、覆盖效果,研究了核桃园行间种植苜蓿及苜蓿刈割后覆盖行内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年试验处理后,各处理0~20cm土层土壤全磷、速效氮、20~40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全氮、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连续2年试验处理后,0~20cm土壤有机质,3个土层土壤全磷、速效磷、速效氮和0~20cm、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经过连续2年苜蓿覆盖后,苜蓿覆盖区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22~4.08个百分比点,苜蓿覆盖区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67g/kg,提高了77.8%,土壤全磷含量为0.53g/kg,提高了55.9%;苜蓿种植区20~4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7.17mg/kg,提高了22.4%。表明核桃园种植苜蓿和用苜蓿覆盖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增强土壤养分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种植年限对设施菜田土壤pH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以山东省寿光地区设施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田土壤pH值以及有机质、无机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状况。结果表明,寿光地区设施菜田各土层土壤pH值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下降,与露地小麦土壤相比降幅达0.05~0.69个单位,其中尤以0~20 cm土层降幅最大,并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下层土壤pH值下降明显,种植10 a后20~40 cm土层土壤pH由8.67下降至7.99。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明显增加,1~3、4~6、7~9、≥10 a种植年限设施菜田土壤有机质与露地小麦土壤相比分别增加了6.1%、46.4%、66.5%、125.3%。土壤无机氮含量明显高于露地小麦土壤,但种植年限影响不大。各土层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加,1~3、4~6、7~9、≥10 a种植年限设施菜田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分别是露地小麦土壤的8.9、14.8、18.1、18.3倍,有效钾含量分别是露地小麦土壤的2.8、3.2、3.5、3.5倍。设施菜田各土层土壤pH值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下降,但与已有研究结果相比土壤pH值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核桃栽植过程中的有效整地方法,在河北省太行山南段东麓的沙河市綦村镇黑垴,研究了整地过程中不同表土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土回填的园地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表土作埂的含水量,其中表土回填的4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极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表土回填的园地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均极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表土回填的园地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全钾含量两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土回填的园地有效锰含量40~60 cm土层的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0~40 cm土层2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土回填的园地的有效锌含量40~60 cm土层的极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0~40 cm土层2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2个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敖汉旗林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的试验区中栽植山杏、小叶杨的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采样,分别采集15个土壤剖面,225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以期研究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除小叶杨样地外,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随土层深度加深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储量主要集中在40cm以上的土层。  相似文献   

17.
温室土壤硅素肥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蔬菜温室土壤为试材,通过测定相关的土壤主要化学性质与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温室土壤硅素肥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温室0~20 cm土层土壤水溶态硅、活性硅、有效硅的含量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0~20 cm土壤有效硅含量受土壤pH值和有机质的显著影响;在低浓度条件下,直线方程y=bx-a可以很好地描述0~20 cm土层土壤平衡液浓度与土壤吸附硅数量间的关系,其参数a、b与土壤有效硅、pH值和有机质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温室土壤的供硅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华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山杨桦木混交林和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6~9月间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山杨桦木混交林和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土壤含水量变动范围分别为5.67%~15.43%、7.10%~24.23%、2.25%~14.57%,土壤水分调节层分别在50cm、20cm、30cm,土壤蒸发总量分别为43.1cm、38.1cm、50.2cm;3种林地7月份土壤蒸发量最大,导致土壤含水量最低。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湾地区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环渤海湾地区13个不同地点不同种植年限的日光温室蔬菜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0~30cm与30~60cm土层的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年限设施土壤蔗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在0~30cm土层普遍高于30~60cm土层,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0~30cm土层低于30~60cm土层。土壤中蔗糖酶活性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无显著性变化;多酚氧化酶活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在0~30cm土层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在30~60cm土层无显著差异。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京津冀、苏鲁和辽三大地区间差异显著。因此,为了维持日光温室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壤肥力,应适当控制连续种植的年限,本试验结果表明连续蔬菜种植年限以15a以内为宜。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对黄土丘陵区梨枣人工林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根系指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梨枣细根根量与根长密度,均随水平距离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比根长,在垂直方向上0~40 cm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水平方向上0~90 cm随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除全P外)平均值在土层深度0~20 cm和水平距离0~30 cm土层含量高于其它各土层.相关性结果表明,吸收根根量、根长密度与土壤中的有效性养分存在显著相关性(R2 =0.6472、0.6869),特别是土壤中速效K、速效N的含量对于根系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比根长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