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通过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因素分析,得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相关分析,显著性检验和通径分析,确定了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根据对1980~1993年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测算结果,建立了4种模型并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典型相关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通过构建江西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典型相关模型,定量判别影响因素的变动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程度,并对结果进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3.
利用熵值法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标体系,以广西西北部1956~1988年的数据为例,得到该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再现了此期间边际省份的农业面貌。计量结果表明,1956~1988年广西西北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随自然因素、历史事件经历了下降、上升、震荡平稳再上升的4个阶段,其中科研投入能力对该指数的贡献度最大,自然资源保障能力和生产效能对指数的影响最大。最后基于对结果的分析,得出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保障要素投入和科研投入的支撑性,并且抵抗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等的波动。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5~2009年河北省农业生产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河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比较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际测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阐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主要内容,提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设置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评分法对江苏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测评.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结构变动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变动前景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深入探究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好地发展农田水利来促进农业生产。分别选取8个投入指标以及8个产出指标,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分别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率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度分别为0.635 349和0.594 240,依次位居第13和15位,有效灌溉面积位居第5位,有效灌溉率位居第8位。从结果可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田水利投入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表明农田水利建设对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还有着较大的潜力,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叙述海南省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分析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和成因,并提出提高海南省农业自然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的对策和建议,对海南省的自然灾害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外农业成功的经验,进而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切入口,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深入分析福建省以及各设区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状、存在差距,剖析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形势下各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