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江苏蚕业》2017,(1):39-42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力求对扬州蚕桑历史文化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蚕桑文化事件或符号,充分反映扬州蚕桑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结合历史文化,联系目前当地蚕桑生产现状,提出下一步蚕桑生产发展的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蚕桑生产是我省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村经济优势产业。经过几年产业调整后,随着蚕茧市场的复苏,蚕桑生产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同时要超前认识高速发展给蚕业带来的新问题,引导蚕桑生产健康地发展。1蚕桑生产形势和机遇蚕桑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产业,其产业布局和行业兴衰与社会的经  相似文献   

3.
是丰  周成伟 《江苏蚕业》2003,25(4):37-38
<正> 蚕桑生产是我省农村一项传统的骨干副业,长期以来为我省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加入WTO,对蚕桑生产来说无疑又带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业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其竞争的实质是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因此蚕桑行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首先要提高蚕茧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扬州市蚕桑生产近几年缩减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稳定桑园面积、促进蚕桑生产的举措。认为蚕桑生产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经济产业,政府部门要有得力的措施加以保护和提高,促进蚕桑生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蚕桑生产基本要素变化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近2年陕西省蚕桑生产基本要素变化调查情况看,一是养蚕劳动力结构呈数量缺乏、男性化、老龄化、素质下降的趋势;二是蚕桑生产经营观念由过去的农村多种经营转变为规模产业化经营;三是在政府退出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后,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功能要社会化。针对蚕桑生产基本要素发生的变化,提出要将实施蚕桑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作为应对生产基本要素变化的思路和对策,重建蚕桑产业发展基础、开发蚕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等支撑体系;要重点解决蚕桑生产主流方向、生产规模效益、蚕病危害与农村技术服务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蚕桑强国,当前蚕桑生产经营主体以小农户为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对于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1年中国新型蚕桑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全量数据,系统梳理各类蚕桑经营主体的注册和在营数量演进,分析新型蚕桑经营主体的发展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13年至今,各类型蚕桑经营主体发展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近年来其增长速度甚至快于其他农业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第二,与“东桑西移”发展规律相符,东部地区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速度减缓、甚至下降,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较快,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第三,蚕桑产业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且近年来增速加快,但仍明显低于农业产业平均发展水平,尤其是蚕桑生产大省(区)的规模化组织化经营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不同类型经营主体、通过跨区域产业链整合实现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四川蚕业》2017,(4):10-12
我国是世界主要的茧丝绸生产及贸易大国,但蚕桑丝绸经济属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受国际茧丝市场的影响极大,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出影响产业发展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蚕桑产业的对策措施,促进我国蚕桑丝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纯清 《中国蚕业》2006,27(4):81-82
近年,蚕桑生产屡屡出现污染中毒事件,直接影响蚕茧产质量,对蚕农利益造成损失,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安定因素。据此,本文从目前蚕桑生产环境变化着手,对蚕桑老区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途径和措施,作一下探讨。1蚕桑生产环境的变化1.1领导重视程度弱化随着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传统农业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蚕桑产业经济增长潜力较小,工作成绩难有突破;二是传统特色较强,创新意识不足,在提高效益、寻求工作新亮点、新特色上难有作为;三是传统农业随着名特优新高效农业的发展,比较效益地位日渐降低;四是蚕桑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可以说是测定生…  相似文献   

9.
该文分析了铜梁县蚕桑生产规模下滑的主要原因,阐述了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继续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重视、加大蚕桑产业扶持力度、加快蚕桑生产"多元化"、狠抓典型示范等对策,以确保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透过改革开放后四川蚕桑产业的发展变化,解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和兴衰原因,提出关于四川蚕桑产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包括:蚕桑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整体效益;蚕桑产业亟待提高劳动效率;蚕桑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蚕桑生产要走规模化种养道路。  相似文献   

11.
蚕桑产业化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传统蚕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有否立足之地,能否得到稳定和发展,关键要看经济效益.目前蚕桑生产面临着比较效益低下,蚕农经营规模小,生产和市场风险大,因此蚕桑产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威胁,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正逐年减少.要提高蚕桑的综合效益,必须走新型的蚕桑产业化之路.本文就蚕桑产业化的三个模式进行探讨,以寻求提高蚕桑生产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从而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达到蚕业增效蚕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蚕桑生产形势持续低迷,加上我市特色农业如名茶生产、水产养殖等发展较快,地方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蚕桑生产在农业中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如何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稳定蚕桑生产,成为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要摆脱蚕桑园,效益最高。根据调查分析:经营规模小的农户,蚕桑收入占其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较小,不能引起生产者的重视,养蚕生产依赖家中妇女、老人等辅助劳力,投入少,种桑养蚕水平低下,先进实用技术难以普及推广,蚕茧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而这又反过来影响生产投入,极易形成恶性循环。经营规模过大,一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劳动价值上升、茧丝行情大幅波动、环境气候异常变化等多种因素,传统蚕桑行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的形势下,以推行蚕桑机械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蚕业,已成为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必然之路。江苏省海安县是一个蚕桑生产大县,现有桑园规划面积12.8万亩,拥有养蚕农户10万户,平均每户拥有桑园面积1.3亩。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蚕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县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发挥我县蚕桑生产的区域优势,适时扩大生产规模,着力拉长茧丝绸行业产业链"的基础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蚕桑生产得到迅猛发展,占农业经济的份额越来越大,淳安是省蚕桑西进工程建设8个重点县之一,以淳安为重点建设浙江优质茧丝基地,在淳安建立中国蚕桑良种繁育中心,是市委、市政府决策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杭州市丝绸与女装'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蚕桑专业村是蚕桑生产的中坚力量,为蚕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专业村构建了新技术推广平台,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保证了蚕桑安全生产,推动了农民集体致富,在农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蚕桑生产是珥陵镇传统的骨干副业,曾为致富农民、振兴珥陵镇经济作出过很大的贡献。1994年珥陵镇的蚕桑生产达到顶峰时期,桑田面积达一万亩,年发种数四万余张,亩桑经济收入就达到2000余元,在全镇农副总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农民经济  相似文献   

17.
在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生存条件受到威胁、蚕桑产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的情况下,政府要利用蚕桑产业对环境的高标准要求,促进饮用水源的环境保护;蚕桑产业则需依托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及所安排的反哺资金,用于发展蚕桑生产,从而达到环境保护与蚕桑生产互惠互利,和谐共存。在此理念指导下,提出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土地流转、解决养蚕场地、改革评茧方法、蚕桑生产与水源保护和谐共存等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陆金凤 《北方蚕业》2004,25(4):46-47
蚕桑技术推广工作是推动全县蚕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力量。现阶段,技术推广工作面临若干难题,如推广经费短缺,蚕桑生产管理制度不顺,投入明显不足等。要全面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采取加强领导,完善机制,革新评茧办法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蚕桑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束秀玉 《广西蚕业》2008,45(3):87-89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传统蚕桑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是否有立足之地,能否得到稳定和发展,关键要看经济效益。要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必须走新型的蚕桑产业化之路。本文就蚕桑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以寻求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从而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达到蚕业增效,蚕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马晓林 《江苏蚕业》2005,27(4):34-37
海安县是江苏省蚕茧生产重点县,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和欣欣向荣的后劲。其主要经验 是:加强蚕桑基地建设,推进蚕桑规模经营;加强蚕桑标准化建设,推进蚕桑现代化进程;加强蚕桑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促进蚕业科技进步;加 强蚕桑生产的组织协调,促进蚕桑生产稳步发展;积极争取项目投入,增强蚕桑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