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载畜率调控的理论与牧场管理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畜草平衡是牧场管理的核心和理论基础,在草地放牧生态系统中,草与畜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载畜率的调控是实现畜草平衡的有力技术手段,载畜率的研究促进了草地学和畜牧学的结合,发展了放牧生态学。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了载畜率与牧草生产,草地土壤,家畜营养,草畜产品输出以及草地管理措施的关系,探讨了提高载畜率经济效益的途径以及最佳载畜率估测和最小财务风险放牧经营,论述了牧场对载畜率缓冲性和载畜率对保  相似文献   

2.
人工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研究—载畜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监测划区轮物条件下的放牧系统中两种载畜量的牧草生长速度,草地现存量,绵羊采食量以及绵羊生产性能等有关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了高低两种载畜量对系统中牧草生长,草地利用和家畜生长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载畜量仅在羊毛产量,羔羊断奶及半岁体重等三项指标上显示出一定,它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草畜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在本试验采用的两种载畜量下,系统中牧草全年供给量均大于家畜需求量,说明系统还有潜在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甘肃省玛曲县高寒草地牧草生长期产草量及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核定适宜载畜量,将遥感与地面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对玛曲县高寒草地牧草生长盛期产草量及分级,可食牧草养分含量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以可食牧草产量和粗蛋白(CP)产量为基础,分析评价了不同放牧季高寒草地的承载力。结果表明:6—8月份玛曲县高寒草地可食牧草平均鲜草产量均随牧草生育期延续而升高,且以7月份增幅最大,产量分级走高且趋于分散。可食牧草CP和磷含量随牧草生育期延续而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增加,粗脂肪和钙含量具有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8月可食牧草产量和CP产量为基础的冷季草场承载力分别为117.75万个羊单位和105.73万个羊单位,暖季草场承载力分别为258.35万个羊单位和252.00万个羊单位,冷季草场承载力远低于暖季;冷季和暖季草场基于CP产量的载畜量分别较产草量载畜量低12.01万个羊单位和6.35万个羊单位,以CP产量为基础核定草地承载力能更加合理地反映放牧家畜与草地营养供给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甘南牧区草地生产力与载畜量时空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5~2007年每日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和草地地上生物量鲜重实测数据与实际载畜量资料,建立甘南州草地生物量与可食牧草量遥感监测模型、不同季节放牧草场的理论载畜量模型和草畜平衡监测模型,分析天然草地的生产力与载畜量的时空动态平衡状况与调控对策。结果表明,甘南州全年总可食牧草的鲜草产量为61.9亿kg,其中暖季草场、冷季草场和全年草场的可食牧草产量分别占总可食牧草产量的35%、24%和42%。全州的理论载畜量为689.5万羊单位,冷季牧场和全年草场的超载率分别为82%和84%,而暖季草场欠载率为37%,全州草地的超载率为26%。如果保持现有的家畜数量不减,则全年需要补给牧草约26亿kg,补饲量占全州天然草地提供牧草量的42%。如果将农牧区和纯牧区的超载量分别降低50%和80%,则需要补给牧草13亿kg和5.2亿kg,补饲量占全州天然草地提供牧草量的21%和8.4%。  相似文献   

5.
以野外地面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2016至2020年5年间新疆尼勒克县内8个草地类草地的地上生物量、载畜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草地类草地的合理载畜量和经济价值,为实现草畜平衡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尼勒克县8个草地类草地的合理载畜量差异大,温性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和低地草甸类草地的鲜草产量、合理载畜量居于前列,载畜能力强;温性荒漠草原类和温性荒漠类草地的鲜草产量、合理载畜量低,载畜能力弱。山地草甸类草地的载畜量高、面积大,产生的经济效益最高。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荒漠类草地载畜能力弱、经济效益低,但生态价值大,且破坏后修复难度大,建议通过发展人工草地进行土地置换,减少利用以促进其生态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6.
草地载畜量研究进展:概念、理论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云  贺金生 《草业学报》2014,23(3):313-324
 平衡理论强调家畜和草地资源之间的生物反馈,主张采取保守放牧策略保证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草地管理的目标是调节草地牧草供给量和家畜饲草需求量平衡。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新草地科学”,则强调气候因素尤其是降水,决定着干旱、半干旱区草地承载力,主张采取机会主义策略,充分利用草地并维持草地基况。传统上,草地载畜量的确定是先计算生长季末的草地产量,利用草地利用率等校正系数校正,再除以家畜的年平均需求量;但由于其没有考虑牧草质量、饲喂价值和家畜营养需求,载畜量估计存在误差,从而导致争议。本文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了草地载畜量概念的发展和演变,比较了草地产量载畜量、营养载畜量(包括标准干草载畜量、总可消化养分及可消化粗蛋白载畜量、能量载畜量)差异,归纳了草地载畜量在应用上的争议。本文指出,由于牧草养分的季节变化动态,采用家畜营养需求法估测的载畜量值通常较草地产量法为低,放牧实践上应采用2种方法相结合估算草地载畜量,根据估算数较低者确定草地载畜量有利于草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草地通常既存在平衡态,也存在非平衡态;而基于平衡理论的保守放牧策略在放牧率和放牧压力上,与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机会放牧策略存在差异;放牧管理应结合气候条件、草地基况、草地产权制度、政府贴现与否及市场价格等因素,选择保守放牧策略或机会放牧策略,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由于生态模型通过模拟草地对放牧的响应及放牧对草地的影响,是草地管理的基础,本文归纳了草地放牧管理相关的生态模型和放牧管理应用程序,以期为草地放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3S的新疆阜康典型草地产草量及草畜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育蓉  杨峰  李建龙  于炯  贾振红 《草业科学》2013,30(9):1330-1337
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代表城市——新疆阜康市为例,根据遥感影像、气象资料、年鉴和前人研究结果,利用遥感分类结果和产量估测模型计算了1990年、1999年和2008年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并结合牲畜数量计算了各年份的草畜平衡状态。结果表明,1) 近20年研究区草地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至2008年,牧草总产量较1990年减少了4.66%;2)1949-2008年,随着研究区年末牲畜存栏数的增加,1990年、1999年和2008年的可利用牧草总储量分别为3.77×105、3.64×105和3.63×105 t,这3年的草畜平衡状态为1990年和2008年分别欠载22.81%和4.91%,而1999年超载9.67%。结合研究区遥感分类图片、气候变化和牲畜存栏量分析可知,1990-2008年研究区农业开垦侵占草地导致草地地上生物量减少,加之年末牲畜存栏量的增加,单位面积草地载畜量压力加大,直至2005年前后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后,载畜量压力才得以缓解。草地生态和畜牧业要实现双赢发展,必须加大对草地生产力和牧区生产经营方式的实时监控力度。  相似文献   

8.
与其它放牧制度相比,短期放牧制度可以增加牧草产量,提高草地利用率,从而提高草地的载畜能力。本试验设置4个处理,载畜量从连续放牧下适宜的载畜量到适宜载畜量的2.5倍。2个重复,共8个小区。在试验期间,矮生禾草的频度和在草丛中所占的比例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株体中等的禾草的频度和在草丛中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但在生长季节下降的速率略低于载畜量高的速率。在秋季,现存量与载畜量呈相反的关系,这就使我们得出结论,在载畜量较高的情况下,现存量不可能保持不变,秋季现存量较低预示着冬季饲草的缺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海西州草地资源分布面积、鲜草产量、等级、退化状况等进行分析,认为海西州是全省荒漠类草地和低地草甸类草地的集中分布区,全州草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二,但产草量位居全省末位,草地等级属中等偏下水平。天然草地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占总退化面积的53.99%,且呈加剧趋势。海西州草地有一定的载畜潜力,但各县(市、行委)间放牧压力差异较大。发展畜牧业应结合各地区实际条件,因地制宜。改变现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人工草地,适当减少天然草地载畜量,实现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10.
曲靖市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是云南省重要的肉用牛、羊生产基地.本文结合曲靖市朗目山畜牧科技示范园建设,总结了放牧型人工草地建设中的建前除草清园、草种组合、草地施肥及后期管护等适用技术,研究探讨畜种组合及其采食行为与草地四季生产能力和载畜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调整畜种结构,是合理利用放牧人工草地的关键,按季节供需预算,牛羊互补,顺序放牧,可达到草畜季节平衡,草地利用率和载畜量分别提高近1倍,系统产出率提高1.5~3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阿勒泰地区草地生产力变化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地面实地调查技术的结合运用,将阿勒泰的历史资料(1985年前草地类型图、草地等级图、放牧利用图)与2002年遥感影像资料、野外测产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阿勒泰地区可利用草地系数、可食牧草系数、草地利用系数,建立了各季节牧场产量模型,计算出阿勒泰地区的产草量、理论载畜量、季节牧场载畜量和草地分级资料,对理论载畜量、临界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进行了对比分析,提供阿勒泰地区草地生产力变化的信息和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由于超载过牧以及草地自身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导致中国出现大面积退化草地。究其驱动力因子,草-畜之间的平衡关系首当其要,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仅仅根据牧草生产力架构下的草畜平衡关系管理放牧系统是不准确,也是不全面的,科学的低排放放牧系统还需要兼顾"地下生物量"和"土壤侵蚀"状况。为此本文提出:适宜的放牧率=min(理论载畜量,以地下生物量最大化为准则确定的适宜放牧率,以土壤侵蚀最小化为目标确定的最适放牧率),在环县典型草原的研究实践表明在牧草生长期降水量为224.9mm时,最适宜的放牧强度为3.8羊单位/hm2。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描述放牧家畜和草地之间基本数量关系的尝试中,产生了许多表达方式,包括:载畜密度、载畜量、放牧压、牧草供给量、放牧强度、载畜强度、载畜压及其它表达方式(Booysen,1967,草原管理协会1974,Hodgson,1979)。一般来说,描述家畜——草地关系时,涉及4个变量。这些变量是:草地面积(A),通常以公顷表示,牧草干物质(DM),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北方草地资源过牧现象和荒漠化严重,在数字化牧场管理方面,目前尚处在理论研究阶段,还未有一套完善的牧场管理系统推广使用。为提高数字化牧场管理水平,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利用载畜量预估模型对草地进行载畜量预估和载畜平衡预估,设计并实现牧场畜牧量评估系统。以呼伦贝尔谢尔塔拉国营农牧场为研究示范区域,基于组件GIS开发技术对草地管理、载畜量预估与载畜平衡评价进行研究。系统开发了牧场载畜量预估、载畜平衡评价、专题图生成等功能模块,如,实现了用户选择地块输入牲畜日食量、放牧天数预估该地块理论载畜量,以及通过用户输入基本放牧情况评价当前选择地块或整个牧场载畜平衡情况等核心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数字化牧场管理需求,辅助谢尔塔拉国营农牧场进行经营决策,可以对今后数字化经营牧场管理系统研究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饲养牲畜是草地放牧的目标,放牧饲养牲畜是草地饲草资源利用的最有效途径。放牧饲养要素包括草地生产率、适宜载畜率、饲草质量、牲畜生长需要和采食量及放牧方式。本文对这些要素进行了归纳分析,目的在于推进发展草地放牧饲养理论并推导草地生产和保护性利用的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草地生产率研究方法、适宜载畜率确定标准、划区轮牧区块数计算方法及间歇休牧期和放牧期确定方法。草地放牧饲养理论:基于土壤和气候,改善草地生产和饲草质量,制定适宜载畜率,确定合理放牧方式,满足放牧牲畜最佳生长需要,并维持草地健康,实现“双赢”或“三赢”。草地保护性利用关键技术:放牧场或割草场施肥,调整适宜的载畜率,延迟放牧及间歇休牧,确切的划区轮牧体系,放牧场和割草场等量配置,二时段饲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李青丰 《草业科学》2011,28(11):2042-2045
通过对现行草地适宜载畜量推算方法的实例分析,对以此为基础的草地载畜量计算方法进行了评述,对现行方法中所设置的一些参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剖析。本研究认为,随时间推移,草地畜牧业的生产方式有很大改变,现行载畜量计算方法在理念上比较落伍,在参数选择上存在缺陷,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草畜平衡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7.
恢复阶段退化草地资源与营养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娜  桂荣  呼和 《草业科学》2011,28(8):1522-1528
摘要: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典型草原区封育7年恢复中天然放牧草地,于2008年6-10月对草地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草地生产力、草地资源以及草地营养物质动态变化并对草地牧草饲用价值进行评价,进而探讨草地理论载畜能力,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围封恢复草地(原)放牧管理体系以及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经过7年的围封恢复,退化至冷蒿(Artemisia frigida)+小禾草阶段的草原生态系统基本恢复到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为主的草原群落,整个生长期群落平均盖度37.5%,密度184.6株/m2,平均自然高度18.3 cm,平均鲜草生物量154.3 g/m2,最高产量达到358.6 g/m2;在整个牧草生长期,草群保持着较高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可消化总养分(TDN)和代谢能(ME)含量,平均分别为12.06%、1.87%、57.4%和8.31 MJ/kg,体现出封育后草地牧草较高的饲用价值;根据草地牧草产量估算得出的暖季产量载畜量为0.656 hm2/羊单位,根据牧草与绵羊营养指标(CP、ME、TDN)供需关系估算出草地营养载畜量分别为0.513、0.802和0.774 hm2/羊单位。试验区草地经过7年围封,生态恢复效果明显,草地承载力提高,优等饲用牧草种类增多,营养价值高,家畜亦喜食,适于牛羊适度放牧利用。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海东、海北地区草地资源产量与草畜平衡现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青海省海东、海北两地区地面实测产草量,经过GPS定位,与MODIS植被指数数据建立天然草地资源产量反演模型,以及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计算模型;同时,利用粮食等饲料作物和林地面积等资料,估算农林副产品的载畜量,结合青海省各地区季节放牧的实际情况,建立天然草地以及考虑补饲后的地区草畜平衡监测模型,分析两地草畜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海东、海北两地草地资源产量分别为195.30×104和4590.92×104 t,采食牧草产量分别为98.41×104和2306.07×104 t,天然草地实际利用率为50.4%和50.23%;2)两地区天然草地所能承载的最大载畜量为90.97×104和856.18×104只标准羊单位;3)综合天然草地和农业补饲各种因素后,海东、海北地区超载率分别为97.9%和-32.2%,海东地区超载较严重,海北未超载。  相似文献   

19.
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是反映草地合理利用强度的基本单位。为提高草地合理载畜量的划分精度,根据“极大似然逼近原理”,创建了异质因子控制下的“线性回归+区域化值残差修正”数据空间化方法。以全国草地资源调查汇总数据中县域理论载畜量和1∶4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为基础数据,采用分省控制构建了理论载畜量与植被类型-生产力异质植被斑块的线性回归模型,其判定系数由全国模型下的0.867提高到0.937,拟合优势度较高,所获得的中国公里格网草地合理载畜量分布图空间化精度也较高。中国公里格网草地合理载畜量分布图不仅表明了不同类草地因生产力的不同有不同的放牧要求,也体现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草地载畜能力的差别,有效反映了单位面积内草地植被载畜-生产力水平,为生态治理和草地资源保育工作中合理制定草地利用强度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载畜量调控是草地放牧系统优化的主要技术环节。在昆明小哨示范牧场设轻牧、中牧、重牧3个载畜量处理,对应的载畜量分别为每公顷0.74、1.52、2.24个牛单位。每个处理设3个放牧小区进行轮牧,轮牧周期3个月。每个月测定牧草的生长量、饲草现存量、饲草养分;6月和10月两次测定地下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载畜量的增加,草地牧草的生长量也随之增加,轻牧、中牧、重牧的年度累计生长量分别为8667、9486和10264kg/hm2。同一时间段载畜量越高,牧草现存量越低。枯草期牧草的粗蛋白含量随载畜量的增加而降低,粗脂肪的差异则不大。生长期3个载畜量的草地牧草的粗蛋白、粗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差异均不大。草地牧草的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10 cm的土层中,10月份地下牧草根量呈现出随载畜量增大而增加的趋势。3个载畜量条件下的轮牧小区均没有出现草地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