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杉木种源对立地指数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鸡公山、洪雅、大岗山、柳州、六峰山5个杉木种源基因库以及四川省珙县洛表、珙县民胜、邛崃所所设杉木种源试验区的调查材料,用随机效应检查方法检验同一地区不同种源对立地指数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种源对立地指数模型的斜率无显著影响,立地指数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区的立地指数模型斜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杉木种源所设5个种源基因库以及四川省珙县洛表、民胜及邛崃所设种源试验区的8个种源试验调查材料,用随机效应检查方法检验同一地区不同种源对断面积生长模型参数的影响。结果证明了“同一地区不同种源的断面积模型参数相同”这一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3.
把ChapmanRichards函数改造成适合描述不同立地指数的多形立地指数模型,取得满意的拟合效果,克服了传统的单形立地指数曲线的不足。并编制了马尾松和杉木立地指数表,为林地资产评估和林木资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杉木种源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借助9年生杉木种源个体2水平试验林,研究了若干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是:①杉木不同种源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差异,这是种源选择的依据;②种源内株间变异量>种源间变异量;③种源的遗传力>种源内株间个体的遗传力;④在相同的研究性状上,种源的选择进展>种源内个体的选择进展;⑤在相同的变异层次上,不同性状的选择进展各异;⑤单纯的种源选择方案产生的选择进展,比种源内个体的选择进展要大,但比优良种源内选择优良个体方案所产生的选择进展要小。  相似文献   

5.
偏差较大、精度不够高是地位指数相关模型应用的关键问题.通过科学地划分雪峰山地区的立地因子,有效地选择立地因子,采用SPSS对雪峰山地区324块同时具有杉木和马尾松地位指数值数据的样地进行11种方程的模拟分析,建立了基于立地因子的雪峰山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相关模型,模拟效果较好;预测误差绝对差值分布在0~0.7 m之间,95%以上分布在0.3 m左右.解决了地位指数代换偏差较大、精度不够高的问题,提高了模型的实用性能.  相似文献   

6.
杉木地理种源矿质分析及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杉木地理种源间矿质元素(杉木种源针叶灰分中氮、钾、铁、磷、钙、钩等元素百分含量)代谢的差异,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作为选择优良种源的科学依据。试验测定结果:生长快的种源钾含量高于生长慢的种源,钾、铁两元素百分含量高值区和杉木生长好的中心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广南县306块标准地资料和41株解析木资料,对多个树高生长模型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生长函数H=a+blnA作为该县杉木人工林优势高生长模型.分析优势高生长过程,结合杉木人工林不同年龄林分平均树高分布情况,采用树高的估计量标准误差为分配单位,调整各级指数曲线间距,编制了广南县立地指数表.分析结果表明,所编杉木人工林立地指数表精度较高,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杉木种子园病虫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黎平、天柱杉木种子园的病虫害调查,初步确定危害杉木主要虫害为:杉梢小卷蛾(Polychrosis cunning-hamiacola)、皱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bifasociatus)等8种,以第一种危害最为突出。主要病害为:杉木炭疽病、杉木落叶病、杉木黄化病等,以杉木炭疽病为害为主。对两地杉木种子园不同坡向、不同株行距的感病指数进行了方差分析,其结论为不显著,而不同种源感病指数有一定差异。并提出了防治杉木种子园病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江西林业科技》1994,(3):120-127
研究了杉木地理种源间矿质元素(杉木种源针叶灰分中氮、钾、铁、磷、钙、钠等元素百分含量)代谢的差异,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作为选择优良种源的科学依据。试验测定结果:生长快的种源钾含量高于生长慢的种源,钾、铁两元素百分含量高值区和杉木生长好的中心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杉木人工林间伐密度与林分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多年研究提出了预估不同立地指数各龄级杉木人工林的间伐密度(即保留株数)及相应的间伐量和林分蓄积量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不同地理种源杉木α纤维素中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杉木树轮δ^13C的主导气候因子,解释不同种源差异性响应,为种源层面上区域杉木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西柳州的杉木试验林场的30个种源为研究材料,提取并测量α纤维素中δ^13C,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杉木树轮δ^13C与当年、前1年、前2年的降水、平均温度、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及湿润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种源杉木(1987-2013)树轮δ^13C值的变幅为-20.997‰^-25.910‰,表现出较强的一阶自相关,相关系数为0.181~0.866。大部分种源杉木树轮的δ^13C与平均温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日照时数呈不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降水及湿润度指数的相关性不统一。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30个杉木种源中有26个种源与当年最小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结论]最小相对湿度是影响不同种源杉木树轮α纤维素中δ^13C的主导气候因子,而对降水的依赖性很小。杉木不同种源树轮δ^13C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研究有效的填补了种源层面上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响应研究的不足,也为杉木培育及经营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坡位7年生杉木纯林生长的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坡位对杉木纯林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平均单株材积、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等生长指标一致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位间以胸径和树高差异最为显著,下坡位林分平均胸径达到10.59 cm,高出中坡位的11.6%,高出上坡位的20.0%;下坡位林分平均树高为7.25 m,高出中坡位的16.7%,高出上坡位的25.4%。下坡位林分的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要远远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的,下坡位林分的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分别高出上坡位的75.1%,中坡位的44.8%。  相似文献   

13.
杉木种源对断面积模型影响的检验和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鸡公山、大岗山和洪雅种源试验的调查材料,用随机效应检查和固定效应检查两种方法检验和比较了同一地区不同种源对断面积生长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源试验中采用随机效应检查较好,固定效应检查容易造成差异显著的误判。随机效应检查的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种源的断面积模型相同。  相似文献   

14.
Height after 15 years, bud burst and mortality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13 southern Italian (Calabrian), a central Italian, a German (Schwarzwald), a Romanian (Carpathian), and a Danish provenance of silver fir (Abies alba Mill.) tested in two field trials in Denmark. The variation in height was especially observed in the field trial that was well protected against late frost in the spring and early frost in the fall by a shelter wood of larch. Provenances from the region of Serra San Bruno (Calabria) and two provenances from the region of Gariglione (Calabria) showed superior height growth at this site compared with the remaining provenances. Height was below average for two provenances from the region of Aspromonte (Calabria). The variation in height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biomasses of the same provenances obtained in early tests. Bud burst was earlier among provenances from the regions of Serra San Bruno and Aspromonte. These were also characterised by poor winter-frost resistance in early tests. The Romanian provenance was not represented in the shelter wood trial. The variation in height between provenances in the other field trial was mainly due to the Romanian and the Danish provenance with superior and poorer growth respectively. Otherwis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maining provena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at this site probabl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frost. Provenances with poor winter-frost resistance had higher mortality at this site.  相似文献   

15.
杉木主要经济性状多层次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明 《林业科学研究》1998,11(2):203-207
借助于10年生的杉木种子-家系两水平试验林,研究了杉木主要经济性状在多层次上的遗传变异规律,其主要结果如下;(10在相同的研究性状上,通常家系内个体间的变异量〉种源间变异量〉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量;性状的遗传个体〉种源内家系〉家系内个体;不同变异层次的遗传改良潜力是不同的;通常种源-家系内个体-种源内家系;多层次联合选择获得最大析选择进展。(2)在相同的变异次上,杉木各研究性状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改奶  相似文献   

16.
断面积模型是全林模型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型。本文应用南方5省(区)杉木、北方3省长白落叶松标准地,分别建立了10组断面积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杉木按立地区建模时,虽然优势高生长过程相似,但断面积生长过程却不同,不能使用同一模型参数。杉木按产区建模时,虽属同区同带,断面积生长过程差异仍很大,因此杉木产区也不是建模的依据。东北3省长白落叶松建模结果表明,各省优势高和断面积生长过程接近,模型参数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针对福建建瓯的7年生33个产地的木荷种源试验林,研究揭示其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并依据聚类分析结果进行速生优质种源选择。结果表明,木荷胸径、树高、枝下高、材积指数和木材基本密度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种源变异,其中以材积指数的种源变异最大。木荷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主要受产地温度影响,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来自纬度较低、温度较高产地的木荷种源,其树高、胸径和材积指数等生长量较大,木材基本密度较小。木荷各性状间也存在相关性,其木材基本密度与生长性状呈显著负相关。除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外,不同重复间的微立地效应也非常显著,在较差立地条件下,木荷种源的生长量较小,但木材基本密度呈现增大趋势。基于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进行种源聚类,可大致将木荷划分为中心种源区、中部种源区和北部种源区3个种源区。同时,以高于材积指数和木材基本密度种源总体均值为选择标准,分别初选出17个速生型和11个速生优质型木荷优良种源,其中多数优良种源来源于南岭山脉—武夷山脉的中心种源区。  相似文献   

18.
杉木人工林地位指数表简捷编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浙江省开化林场杉木人工林36块标准地和144株解析木资料,比较分析5个树高生长模型后,选择Krof式生长函数H=aexp(-b/Ac)作为优势高生长模型。在分析优势高生长过程的基础上,确定基准年龄为20a,立地指数级距为2m。通过公式变形和推导,使用较简捷的方法编制了浙江省开化林场杉木人工林立地指数表。检验结果表明所编立地指数表精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