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潘云俊  朱观平 《水产养殖》2012,33(11):31-32
为充分利用水面资源,提高蟹池综合养殖经济效益,在河蟹池套养青虾的基础上,增加青虾放养量,提高青虾产量,实施河蟹、青虾混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为此在南京市禄口街道黄令养殖场陈全圣养殖户的河蟹养殖基地开展了混养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2.
正青虾池塘混养技术包括青虾河蟹混养、青虾鱼类混养、青虾鱼种混养、青虾南美白对虾或罗氏沼虾混养等多种模式。青虾与河蟹生活习性、环境条件要求相近,为两者混养提供了条件,因此青虾河蟹混养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多年的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建立了以河蟹为主的青虾河蟹混养技术,在此基础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又建立了以青虾为主的青虾河蟹混养模式,进一步推动了青虾河蟹混养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一、蟹池选择水流充足、排灌方便,大小蟹池均可用于蟹虾鱼生态混养;常年保水深度0.5~1.5米,水草覆盖率40%。二、苗种放养3月份放河蟹和青虾苗,每亩放养规格150~200只/千克的长江扣蟹500~600只,规格1500~1800只/千克的青虾苗15千克左右;6月初青虾捕捞结束,放养长江翘嘴鳜,每亩放养规格为5厘米以上的鳜鱼种10~15尾。三、投饲管理河蟹按常规方法投喂。春季河蟹小规格生长期,主抓青虾养殖;蟹池中混养的鳜鱼,生长初期池中野杂鱼、虾等足够其摄食,生长旺季可以适当投一些低值野杂鱼进塘。饵料鱼品种以异育银鲫、鳙、鲮、鲢为主,一般两星期投…  相似文献   

4.
通过我乡几年来蟹虾混养和单养河蟹相比,蟹池中混养青虾好处较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饵料利用方面。因为青虾摄食能力比河蟹弱,所以青虾只能吃食河蟹的剩余饵料,起到清扫残饵,防止败坏水质作用,同时增加虾产量。二是在河蟹未吃饱的情况下。因为河蟹比青虾凶猛,所以河蟹又将青虾作为部分饵料,因此减少河蟹之间的互相残食现象。三是因为蟹虾都是甲壳类水生动物,若遇过敏药物,青虾抵抗能力弱,则先浮头,这时发现情况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河蟹死亡,保证河蟹正常生长。四是蟹虾混养比单养河蟹一般每亩多产青虾15千克…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青虾的市场价格持续稳定在高位,利用河蟹养殖池塘套养青虾,可以在不影响河蟹规格、产量的情况下,增加效益。为此,2015年我们适时调整养殖模式,利用河蟹与虾的相同生活习性,在河蟹养殖池塘中开展了"前期混养青虾、后期混养罗氏沼虾"与全程混养青虾的养殖模式对比,试验表明,两种模式都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河蟹池塘复合养殖高产高效技术是将河蟹养殖、水草种机、蟹虾混养、鳜鱼养殖、鲌鱼养殖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根据河蟹、青虾、鳜鱼、鲌鱼等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轮养、套养,以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养殖技术.其利用冬季生产空闲季节,进行青虾养殖,开春后先将蟹种与鲌鱼种放入暂养池饲养,待池中水草长成后(4月上旬),将蟹种转入池塘,实行蟹虾混养,不定期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青虾轮捕出售.6月上旬在池塘中放养规格7 cm左右鳜鱼夏花,待鳜鱼规格达到15 cm左右,将鲌鱼再移入池中.  相似文献   

7.
河蟹养殖池"631"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蟹养殖的基础上,混养青虾、鳜鱼、翘嘴红鲌、异育银鲫及花白鲢等其种类,能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水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亩产河蟹60kg、青虾30kg、优质鱼类100kg。2004年,100亩试验池平均亩产河蟹66.5kg、青虾33.2kg、鳜鱼等优质鱼类124.1kg,亩产值达3818.40元,亩均效益1981.40元,与单养河蟹相比,亩均效益提高1倍以上  相似文献   

8.
<正>河蟹可以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与鳜鱼、鲌鱼、青虾、罗氏沼虾等同池混养,产量水平高而且稳定。2016-2018年,我们在当涂县均庆水产养殖合作社选择河蟹池塘10口、82.5亩,开展河蟹、青虾、细鳞斜颌鲴和鳙绿色养殖技术对照试验,在修复水体生态环境的同  相似文献   

9.
随着河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产量也随之增长,河蟹价格逐步回落,单一河蟹养殖比较效益下降.为了充分利用水体,提高蟹池综合生产能力,从2010年开始,金坛市水产技术指导站通过开展河蟹养殖池套养"太湖1号"青虾试验,探索蟹虾混养最佳养殖效益,逐步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池塘蟹虾‘155’生态养殖技术".所谓"池塘蟹虾‘155’生态养殖技术",即以河蟹养殖为主,科学套养青虾,实现每667 m2产河蟹100 kg、青虾50 kg,平均效益达到5 000元/667 m2的养殖模式.经过2年的推广应用,取行了较好的成效.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应用微孔增氧技术进行蟹虾鱼混养池养殖试验,每667m^2产河蟹72㎏、青虾35.5㎏、鱼类5400㎏、利润6190元。  相似文献   

11.
<正>河蟹、青虾同属甲壳动物,栖息习性、食性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河蟹营底栖爬行活动,而青虾多营游泳活动。河蟹、青虾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  相似文献   

12.
利用鱼种池混养青虾,在不影响鱼种生产的同时,每亩可增收商品虾10~30公斤。在进行鱼虾混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青虾不宜与鲤、鲫、青、鳙等鱼类混养,一般只能与白鲢、草角混养,否则虾苗易被大量吞食,或因鱼类与青虾争食饵料生物,影响青虾生长。  相似文献   

13.
正河蟹与青虾养殖条件、食性相似,两者混养具备提高水体空间利用率的优势,不影响河蟹养殖生产的同时又提高了河蟹池塘经济效益。目前在兴化市有两种河蟹与青虾混养方式,第一种是12月-翌年3月在河蟹养殖池塘放养青虾苗养殖两季青虾;第二种是从5月开始在河蟹养殖池塘放养抱卵虾养殖一季青虾。笔者在姜堰选择试验点,围绕这两种养殖方式开展对比试验,以期为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为充分利用蟹池水体,应对河蟹的市场需求与价格变化,兴化市科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对传统虾蟹混养模式进行了改进,开展青虾与黄蟹混养新模式试验。通过加大主养品种河蟹放养密度,适时销售黄蟹(6月黄),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2014年实施该模式,主养品种河蟹亩产125千克,青虾亩产60千克左右,亩创效益6000元以上。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塘试验池共3口,编号为1~3号,面积均为7亩。  相似文献   

15.
<正>为提高河蟹养殖池塘的综合产出率,金坛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在蟹池"631"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的基础上,试验示范了蟹池"115"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模式,即以河蟹为主,套养青虾和鳜鱼,667m2产河蟹100kg,青虾、优质鱼类100kg,667m2效益5000元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6.
蟹池混养青虾技术随着人们对虾类需求量的增加,市场青虾价格越来越高,青虾成了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水产养殖品种。过去,我们曾做过池塘单养虾试验,但由于青虾不耐低氧,单产较低,效益不理想。近年来,因河蟹苗种紧张,价格昂贵,蟹种放养量普遍不足,蟹池水体得不到充...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浙江省河蟹、青虾、罗氏沼虾、甲鱼、鳜鱼、加洲鲈鱼、鳗鱼等淡水名特水产品的养殖得以长足发展。但就目前的养殖状况而言,河蟹单养,有水体空间和饵料的浪费之虞。青虾专养,养成规格偏小,体长4cm以上的规格仅占40%,直接影响到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探索池塘青虾河蟹混养的途径与效果,我们在湖州市东迁区域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江蒋漾养殖场,进行了池塘虾、蟹混养试验。1996年养殖场总共混养面积28hm=,在不影响河蟹生长与产量的情况下,增收青虾1302kg,增加产值91140元,每667mz增产值2170无c1997年虾、蟹产量均有大幅度…  相似文献   

18.
洪家春 《内陆水产》2000,25(6):24-24
1蟹虾混养的利弊1.1蟹、虾皆属甲壳动物,栖息水层基本相同,两者混养有争夺空间的一面,但青虾由于个体小,能居于河蟹不能栖息的狭小空间,且对河蟹掘洞穴居习性无影响,能充分利用河蟹不能利用的剩余空间,保证水体不被浪费。1.2蟹、虾基本都属杂食性,两者混养可能会争夺食物,但蟹偏向于动物食性,食性偏大,虾偏向于植物食性,可利用河蟹不能利用的食物碎屑及残饵,净化水质。1.3蟹、虾都需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环境,蟹池混养青虾,由于蟹的耐氧性比虾高,在水体缺氧时,虾首先表现出不适反应,能起到“警示”的作用,从而能提醒人们尽早采取…  相似文献   

19.
青虾生长快,繁殖快,生命力强,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好的养殖经济价值。泥鳅近年的市场行情看好,不仅国内市场需求大,且往韩、日等国出口亦有增加。开展青虾、泥鳅与河蟹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潜力,增加经济效益,达到池塘养殖低投入、中产出、高效益的目的。江苏兴化市钓鱼镇一养殖户2009年开始连续进行青虾、河蟹、泥鳅混养,摸索出一套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现将其2011年养殖情况介绍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陆文浩  黄桦 《科学养鱼》2016,(11):32-33
正2010年以来,苏南地区大力引进推广青虾"太湖1号"良种。我们多年来在太仓、常州等地开展了养殖示范和深入探索,总结形成了青虾"太湖1号"主混养多套养殖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青虾"太湖1号"与河蟹混养高产高效养殖典型模式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与准备虾蟹混养池塘,面积约10亩,塘深1.5米,平均最高水位1.2米。池塘给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