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指出了湿地作为当前城市中的主流公园类型,其建设过程中的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都与以往普通类型的公园有很大差别。公园湿地景观形态营造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并以此为基础通过适当程度的人为修改,使湿地原有的生态景观美化。对于一片自然湿地区域来说,通常都是通过湿地中丰富的植物群落、动物、游步道来吸引游人,使游人能够在公园中感受到自然湿地的美丽。以株洲市天鹅湖公园湿地设计为例,对当前公园湿地建设过程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进行了探究,重点分析了植物景观形态的配置和营造,希望能够以此推动当前公园湿地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该文主要介绍了湿地景观植物的作用、配置模式、配置原则及营造方法,针对目前湿地景观植物配置中存在的营造方式单一、实用性缺乏,季相变化缺失等问题,结合自身设计经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能够为湿地景观植物配置的应用及推广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湿地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植物景观,能够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湿地作为“城市之肾”的无穷魅力。作者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了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的人性化处理技术,以期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实地考察,对重庆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所蕴含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手法进行系统性地分析,阐述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构成中的作用及其空间构成的类型,以及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将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园路、水体和小品五个不同要素相结合的植物景观空间分析,指出其景观设计中存在的空间层次单调、缺乏植物色彩空间等问题,并提出增加水生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季相变化,加强养护管理等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居住区湿地景观的特点,认为居住区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居住区湿地景观具有特定的地域特征、一定的文化内涵、多样化的形式,但同时也存在着生态性不强、水生植物应用较少、滨水植物没有层次性、景观营造不够经济等问题,提出了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的对策,并从水系平面设计、护岸设计、植物景观营造3个方面探讨了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河流型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湿地公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植物景观不仅要满足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休闲游览等功能,还应体现河流蜿蜒曲折的形态特点。文中以构建具有河流特色的植物景观为目的,将其分为3个带:湿地植物景观带、生态防护林带和休闲森林景观带。其中,湿地植物景观带以水生、湿生植物沿河岸连续片植为主,目的是构建色彩丰富、开闭变化的滨水线性景观;生态防护林观带以耐水湿乔木沿堤坝群植的形式组建自然、和谐的绿色线性空间;休闲森林景观带以植物组团的形式营造多线相连的网状景观空间。以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研究其植物景观营造的方法,探索科学、合理、具有河流特色的植物景观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7.
对雷州西湖园林绿化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其植物种类构成、园林应用特点等,结果表明:雷州西湖有园林植物113种,隶属于50科91属,其中,乔木树种57种,灌木44种,草本12种。根据功能分区及景观节点,对入口区、宋园、龙宫、苏公亭、休闲及儿童活动区、滨水区植物景观构成及特色性进行分析并总结其造景特色。建议雷州西湖增加乡土树种的应用,营造凸显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并加强养护管理。  相似文献   

8.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湿地典型景观的集合.规划建设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相统一的湿地景观,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的新内容.本文以湛江绿塘河湿地公园为案例,探讨了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在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提出多样的湿地植物群落种植模式、乡土化植物材料选择、因地制宜的植物空间布局和精细的施工技术等修复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城市湿地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多重复杂性。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的营造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特征和改建中的植物景观规划要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南宁市相思湖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的改建措施和项目建设的特色,对改建项目中的植物景观如何规划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同类型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环境美学视野对城市公园景观优化设计进行研究,从环境美学的内容、应用价值、意义,以及城市公园景观优化设计中应用环境美学的原则入手,以泉州市西湖公园为例,介绍其景观优化设计方式,包括改善西湖公园湖滨游步道的林荫绿化情况,增建亲水空间,优化座椅、休闲亭和餐饮设施,改善水景别墅前绿化景观,提升公园整体植物景观层次感,规划西湖水生植物景观。从而总结出滨水公园景观优化设计的策略主要为:设计湖滨亲水设施、营造水上景观、配置滨水植物景观、设置沿岸小型水景。  相似文献   

11.
退田还湖工程对西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影响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和RS技术,对西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前(1996年)和工程实施后(2004年)2期TM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分析和处理,并探讨了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退田还湖工程效果明显,西洞庭湖的湿地面积增加了8 657.82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7.81%。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48.55 hm2,368.46 hm2,2 331.9hm2;同时核心区泥沙淤积严重,泥滩面积增加了1 540.35hm2,占核心区湿地总面积的16.38%。实验区一些林地主要转化为建筑用地、旱地和芦苇滩地,一些泥沙滩地和苔草滩地主要转化为人工湿地。但总体上,西洞庭湖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直接驱动力为退田还湖工程。  相似文献   

12.
校园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武汉大学校园中心湖、珞珈广场、星湖、世纪广场绿地等4处植物群落调查,分别对这些植物健康状况、乔木胸径、灌木冠幅、群落结构进行了讨论。提出校园绿地在以2~3种乔木为基调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珍稀濒危植物、奇花异木的引种栽培,提高植物种类的丰富度;植物配置在增加植物层次的同时,考虑校园绿地的使用功能以及植物的生态习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吉安全市湿地类型、数量、面积及湿地中动植物种类,记述了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并提出了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杭州环湖绿地为例,对区域内13个块状公园绿地和3条道路绿地开展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实践调查,结果发现:杭州环湖绿地共栽植了32种珍稀濒危植物,隶属27科、31属,其中濒危种1种,渐危种5种,稀有种5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和浙江省级重点保护的分别有17种和10种;乔木类珍稀濒危植物有20种,灌木类和草本类均为6种,93.8%的种类生长良好;不同种类的珍稀濒危植物在环湖绿地出现的频度差异明显,大部分种类尚未大面积栽植,利用城市绿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在谨慎评估珍稀濒危植物引入城市绿地可能带来的风险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更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应用于城市绿化,促进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西湖风景区水生植物造景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到其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景观四时变化、活用植物配置手法、注重生态功能应用等四大特色,并对今后水生植物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对杭州西湖风景区夏季观花植物的种类和应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西湖风景区夏季观花植物景观应用形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为园林建设中的夏季植物造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景观价值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成功申遗的"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6大景观要素,即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在此基础上,分析世界遗产和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价值及保证申遗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以西湖文化景观为例解读"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8.
西洞庭湖区是我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西洞庭湖区稻田等人工湿地的环境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饮食健康。本文调研了西洞庭湖区人工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实现西洞庭湖区人工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金刚经》与惠州西湖六如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刚经》是一部揭示无上智慧和生命关怀意义的经典,惠州西湖六如亭与这部伟大的经典有着不解之缘。从园林科学美和园林哲学美的角度出发,六如亭通过《金刚经》折射出生命本原关怀的园林美学时空意境。通过对六如亭在“孤山苏迹”以及整个西湖景观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和空间意义的重新认识。得出结论:在以六如亭为中心的引导空间。追加新的景点——般若谷。并在般若谷内,以园林小品的精心命名、空性美学为基础的园林植物配置、引景空间的策划等具体方法,对般若谷的园林环境进行完善和改造,形成围绕六如亭展开的具有金刚般若特色的禅意园林景观带。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西洞庭湖洲滩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探索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在湿地恢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而为今后西洞庭湖湿地恢复工程提供指导。【方法】于2015年冬季通过收割法和生物量模型对杨树种植区域、退林还湿区域、天然洲滩这3个区域间的土壤含水率、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地上生物量差异及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洲滩土壤含水率与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天然洲滩土壤含水率最高,退林还湿区最低,杨树种植区和退林还湿区物种丰富度高于天然洲滩。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洲滩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杨树林种植区的植物地上生物量高于天然洲滩,而退林还湿区与天然洲滩无差异;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呈现出天然洲滩区最高、杨树林种植区最低的规律。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与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物种丰富度与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结论】利用和恢复工程对洲滩湿地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存在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洲滩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存在影响;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对于修复退化湿地及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后续退林还湿工程开展可考虑人为增加土壤含水率以及移植苔草等优势物种等人工辅助措施,以促进退林还湿区域向天然洲滩湿地的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