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稻转GNA基因后代对褐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改进的稻飞虱抗性鉴定技术和程序,对转GNA基因的水稻后代进行了连续世代(T0~T3)的抗性鉴定,获得17份优良抗性纯合系,其抗性多数介于抗虫对照(IR36)与各自受体亲本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材料R507、R818与各受体亲本间在稻飞虱抗性水平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它们与抗性对照IR36之间也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差  相似文献   

2.
5月上旬以来,稻飞虱提早大量迁入我国南方稻区,对大部分地区的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农业部下发《关于做好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鉴于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抗性已达高抗水平,为确保防效,必须坚决停止使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虫害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发掘工作.迄今已确认和报道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共27个,其中16个为显性基因,11个为隐性基因,至少定位了19个褐飞虱主效抗性基因.针对目前水稻抗褐飞虱育种存在的问题,结合稻褐飞虱生物型、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及生态适应性,本文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资源的鉴定、其分布特点以及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虫机制,简述了抗褐飞虱基因的育种利用现状,讨论了抗褐飞虱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229对水稻SSR引物对来自野生稻的褐飞虱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引物RM589和RM311在作图群体BC2F2中存在多态性.通过作图软件进行基因和分子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分析,褐飞虱抗性基因与引物RM589和RM311的遗传距离分别是9.8cM和11.9cM,并将其定位在第6染色体和第10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向全国印发水稻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监测结果,指出目前褐飞虱对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至极高水平抗性,已不再适于有效防控褐飞虱。此举在全国引起哗然,特别是不少农药生产企业感到茫然,甚至不能够接受。但这是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6.
<正>全国农技中心日前印发水稻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监测结果,指出目前褐飞虱对噻嗪酮处于高至极高水平抗性,噻嗪酮已不适于防控褐飞虱。2013年,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西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全国10省(区)28个监测点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结  相似文献   

7.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水稻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已有人探索和利用天然抗性系统解决水稻生产中的褐飞虱问题。到目前为止,在本地籼稻品种和两个野生近缘种澳洲野稻和药用野生稻中鉴定到至少12个褐飞虱抗性主基因。  相似文献   

8.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褐飞虱基因改良桂农占的BPH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的方法将来源于栽培稻的抗褐飞虱基因Bph3、来源于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分别转入到华南高产水稻品种桂农占中,在BC3F3获得了含单个抗性基因的稳定株系和含Bph14和Bph15的稳定株系,其遗传背景与桂农占相似达95%以上。这些株系苗期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表明,在含单个抗性基因的株系中,含Bph3的株系抗性水平最高,含Bph14的最低,而含Bph14和Bph15的株系抗性水平高于含单个基因的株系。对农艺性状的调查发现,含抗性基因的株系与桂农占在抽穗期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单株产量方面,含抗褐飞虱基因的株系与桂农占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培育抗褐飞虱基因高产水稻品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9.
1986~1989年,对2100余份水稻三系资源和1400多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抗稻瘟、白叶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鉴定,选出对一种病或虫抗性0~3级的不育系19份,保持系20份,恢复系954份;双抗、多抗性不育系2份,保持系1份,恢复系170份,杂交组合73个。研究表明,抗和多抗性种质中多数含有国际稻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抗性品种(系)的亲缘。  相似文献   

10.
<正>自从2005年南京农业大学沈晋良教授等科研人员监测到稻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严重抗药性以来,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提出在水稻褐飞虱防治上暂停使用吡虫啉的建议,各级植保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