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基本上最高,20 cm等宽行次之,16.7 cm 16.7 cm 26.7cm三密一稀种植样式最低。4种种植密度下的群体总茎数以高密度最大,随密度降低群体总茎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以中密度的较高,过大或过小密度的较低。即密度为300万/hm2或420万/hm2基本苗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密度为180万/hm2或540万/hm2基本苗。产量水平为300万/hm2基本苗>420万/hm2基本苗>180万/hm2基本苗>540万/hm2基本苗。所以,河农822最佳的行距配置和密度为15 cm等行距×30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2.
连作对太子参光合及药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柘荣太子参规范化栽培生产基地,以柘参2号为材料,探讨连作对太子参光合生理、产量及药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导致太子参产量极显著下降(P<0.01),仅为稻参轮作的1/3,其多糖含量仅为轮作太子参的88.08%,人参皂苷Rb1为轮作太子参的44.33%;光合指标测定表明,连作太子参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极显著降低(P<0.01),叶片净光合速率(Pn)显著(P<0.05)降低;荧光动力学指标分析发现,太子参连作后叶绿素初始荧光(Fo)下降不显著,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下降(NPQ)显著;显微结构观察发现,连作太子参叶片细胞密度降低约30%,根细胞密度降低约45%,细胞排列由致密变为疏松。由此推测,连作破坏了太子参光合系统中的保护机制,使天线色素吸收的热量既不能用于光合成也不能被耗散掉,而在叶部累积引起营养器官畸形化,导致光合作用紊乱、光合速率下降,最终影响根部形态建成,其中分根数减少和根重下降成为限制太子参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密度与行距对玉米‘协玉3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穗部性状以及通过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3个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等行距与40 cm+60 cm宽窄行]、3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27个小区,每小区行长6 m,行宽3 m,面积18 m2。50 cm等行距与宽窄行为6行区,60 cm等行距为5行区。结果表明,行距对‘协玉3号’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且不同行距配置中穗重、穗行数、穗粗以及穗粒重差异显著,不同密度间穗重、穗行数、百粒重与穗粒重差异显著,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穗部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协玉3号’在密度为75000株/hm2和60 cm等行距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16646.70 kg/hm2。因此,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协玉3号’,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黔产道地太子参无机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以评价质量现状、拟定重金属限量标准、建立元素指纹图谱和确定特征元素。采用ICP-MS测定其无机元素含量和绘制元素指纹图谱、用WM/T2-2004对重金属元素进行质量评价,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特征元素。结果表明:太子参无机元素的含量在0.057~959 mg/kg之间、变异系数在0.134~1.478之间,90%太子参中Cd、As、Pb、Hg含量低于WM/T2-2004标准,太子参重金属限量值为:Cr≤6.5 mg/kg、Cu≤10 mg/kg、As≤2.0 mg/kg、Cd≤0.3 mg/kg、Hg≤0.15 mg/kg、Pb≤4.0 mg/kg,无机元素指纹图谱的特性可以为鉴定太子参质量和区分太子参与其他中药材提供依据,Cd、Cu、Co、Zn、Fe、Ca、Mg、Al是太子参的特征无机元素。黔产太子参中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90%样品重金属含量未超过现有评价标准,拟定太子参重金属限量值参考值、建立元素指纹图谱和确定了特征无机元素。  相似文献   

5.
为滇重楼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将三年生健康苗在大田遮荫栽培模式下以不同行距种植,调查不同龄期滇重楼的农艺性状及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种植4 a后,检测七年生滇重楼产量和根茎总皂苷含量。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滇重楼生长、病害、产量及品质有显著的影响。株行距20 cm×20 cm时滇重楼长势突出、丰产性和药材品质最好;低于此密度,植株生长发育好、病害发生轻、总皂苷含量高,但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低;高于此密度,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块茎长、块茎粗、休眠芽长和块茎鲜重降低,且茎腐病和根腐病显著加重,根茎中总皂苷的含量显著降低。因此,在云南省德宏州及生态条件相似区域推荐滇重楼栽培以株行距20 cm×20 cm(25×104苗/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太子参,别名孩儿参,石竹科假繁缕属植物,为补益类中药,以块根药用,具有补气、生津、补肺、益脾等功效.自1993年太子参落户施秉以来,经历了起步、摸索、扩张、发展4个阶级,种植规模从当时的几十hm2发展到2004年的0.153万hm2,形成了以太子参为主导品种的中药材生产格局,是全国太子参第2产地,其产量高,质量优,一般单产鲜根450~600kg/667m2,收入5000~8000元/667m2,太子参生产已成为施秉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生产实践证明,实现太子参与玉米套种,不但确保太子参高产稳产,而且还可多收一茬玉米,是一种理想的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丰油10号’在黄淮地区适宜的播种密度与行距配置。在河南省油菜主产区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不同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方式下,‘丰油10号’的物候期、叶片叶色值(specialty products agricultural division, SPAD)及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情况。结果表明:‘丰油10号’的生育期随着密度和行距的增大,逐渐缩短;叶片的SPAD值在蕾薹期和开花期随密度增大逐渐降低,随行距缩小而减小;植株LAI在开花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先增后减,同一密度下,40 cm行距下较高;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的长度和角果数随密度的增加逐渐较小,分枝部位则升高,随行距的减小单株有效角果数下降,千粒重不受密度和行距配置的影响;籽粒产量和含油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籽粒产量在种植密度为42万株/hm2,40 cm行距下最高,为2734.6 kg/hm2,当行距缩小到20 cm,籽粒平均减产4.65%;籽粒芥酸和硫苷含量不随密度和行距改变发生变化。在其它栽培措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建议‘丰油10号’在黄淮流域的种植密度控制在34.5万~49.5万株/hm2,行距设置为40 cm。  相似文献   

8.
中晚熟玉米品种郑单958高密度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中晚熟玉米品种郑单958进行密度、施肥量及栽培方式等的研究,总结出辽宁西部地区在不同种植方式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及经济施肥量,清种(60cm垄)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3,合理施N肥(尿素)量为450kg/hm2,大垄双行(大垄宽120cm,双行间距40cm)种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最经济施N肥(尿素)量为375kg/hm2,充分发挥耐密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达到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模式对高粱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高粱新品种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行距及密度对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行距:30、50和60cm,每个行距处理设4个密度:4.5万、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 2。结果表明,行距50cm时,晋糯3号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单穗粒数及产量最高,其次为行距60cm,行距30cm处理最低;相同行距时,密度为13.5万株/hm 2时产量较高,但与密度10.5万株/hm 2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密度为4.5万株/hm 2时晋糯3号单穗粒数是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 2时的1.8~2.0倍,产量为同一行距最高产量的72%~88%,这表明晋糯3号具有较强的群体调节能力。行距50cm结合密度4.5万株/hm 2促进了开花后植物对氮的吸收,开花后植株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是低密度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行距50和60cm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 2时产量较高且没有显著差异,但行距50cm有利于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为此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为行距50cm结合密度10.5万~13.5万株/hm 2。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江优919的适宜栽培密度,开展了不同宽窄行的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江优919栽培密度为12688穴/667m2[(36.6cm+16.5cm*19.8cm)]单产最高,达610.21kg/667m2,此密度植株茎蘖数较多,成穗率和结实率高。拟合产量与密度抛物线y=0.000003x2+0.0721x+13692,栽插密度为12017穴/667m2时单产最高。在生产上建议江优919的栽培密度为12000~13000/667m2。  相似文献   

11.
玉米光合特性和冠层微环境对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密度及行株距配置可构建合理的玉米群体和冠层结构,提高光合效率,系统分析玉米光合特性及冠层微环境对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机制,为华北平原玉米光温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密度6.75万株/hm 2(D1)和8.25万株/hm 2(D2),副区为3种行株距配置:60cm等行距(H1)、宽窄行80cm+40cm(H2)、匀播(H3)38cm(行株距相同,D1)和34.5cm(行株距相同,D2)。结果表明:常规生产密度等行距(D1H1)种植和高密度宽窄行(D2H2)种植能形成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具有适宜的冠层温度、CO2浓度和相对湿度,能促进植株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提高净光合速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在常规密度等行距种植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密度至8.25万株/hm 2时,宽窄行种植方式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特进行了麦后复种与小麦套种饲用甜菜等项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在小麦套种甜菜的地块中复种内饲5号甜菜,试验结果表明,1.8m0.9m套种模式,临优1号小麦产量可获得299.1kg/667m2.套种内饲5号甜菜的最佳密度为株距33.3cm,块根产量达到4346.7kg/667m2,茎叶产量为2517.2kg/667m2;复种内饲5号甜菜的最佳栽培密度为株距26.7cm,块根产量为1625.5kg/667m2,茎叶产量为3819.9kg/667m2.套、复种后总产值为1799.2元/667m2,复种的增收率为43.4%,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表明马铃薯专用品种克新1号不同密度对商品薯率、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对生育期影响不大,对产量及其农艺经济性状均有影响。在张掖市种植的最佳密度为处理1(7 576株/667 m2)。生产上可供选择的适宜密度范围有:6 945~7 576株/667 m2,垄株距(110~120 cm)×16 cm;6 734~7 576株/667 m2,垄株距110 cm×(16 cm~18cm);6 734~6 945株/667 m2,垄株距为110 cm×18~120 cm×16 cm。建议因地制宜调整播种密度。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探索中浙优1号在荔波县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下的丰产和稳产性,开展了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对中浙优1号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密度为22.58万丛/hm2、栽植方式为等行栽植,规格16.65cm× 26.64cm,的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高产、稳产、多抗大豆新品种濉科998产量和单株性状的试验研究表明:单位面积大豆子粒产量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来表达。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单株茎重均趋于降低(减少),而底荚高度趋于上升,荚粒数、百粒重和粒茎比变化不大,相对稳定。濉科998适宜的密度为18万~27万株/hm2,最佳密度为22.5万株/hm2左右。最佳田间配置方式为行距40cm,株距11cm;或40-20cm宽窄行种植,株距14.8cm。  相似文献   

16.
无芒雀麦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采用田间试验对比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对其生长指标的影响;利用方差分析,确定了无芒雀麦的合理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结果表明:(1)撒播时,无芒雀麦在播种密度为549粒/m2时出苗率最高,鲜重最大;在播种密度为412粒/m2时单株最高,种子产量最高,生长速度最快,密度为549粒/m2时稍次之,结合方差分析可以初步确定,撒播的最适播种密度为412~549粒/m2;(2)条播时,无芒雀麦在行距为20 cm、播种密度为549粒/m2时单位面积的分蘖数最多,鲜重最大;在行距为25 cm、播种密度为412粒/m2处理下单位面积的单株最高,生长速度最快;在行距为25 cm、播种密度为206粒/m2时出苗率最高;而且在这几个处理中的生长指标顺序均为:条播>撒播;结合方差分析,可以初步确定本地种的适宜播种方式为条播,行距为20~25 cm,播种密度为412~549粒/m2。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和分子遗传多样性,以及国内大部分太子参品种的特点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太子参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回顾了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分布调查和表型性状多样性、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分析表明,培育出产量高,品质优异,抗病和适应能力强,多糖、环肽等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太子参品种,是促进太子参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对国内太子参的育种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摸索江优919适宜的栽培密度,开展了不同宽窄行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栽插密度对江优919生育期没影响,与产量影响较大,在栽插密度为10870穴/667m2(宽窄行为36.6cm+16.5cm,株距为23.1cm),水稻各农艺性状表现较好,且能获得最高单产,达662.10kg/667m2。  相似文献   

19.
稀植对大豆生长、结荚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铁丰29大豆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大豆生长、结荚特征及产量的影响。采用两种行距40,60cm,四种株距15,20,25,30 cm共8种栽培密度进行了大豆的田间栽培,调查了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产量及相关指标。结果表明:60cm行距条件下大豆的株高、结荚高度明显高于40cm行距的处理;行距和株距对主茎节数的影响无明显的规律性,对有效分枝数、百粒重也无明显影响;株行距为40cm×30cm时,单株荚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大豆品种铁丰29最适宜栽培密度株行距为40cm×30cm,合理的栽培密度是夺取大豆高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人们对寒地水稻浅土层热效应特征变化的认知度。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设置行株距30×8 cm (D1)、30×10 cm (D2)、30×12 cm (D3)、30×14 cm (D4)、30×16 cm (D5) 5个密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浅土层热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层温度在抽穗期达最高值,灌浆后开始下降,且温差缩小,其中以10 cm土层温度稳定性最高。受种植密度影响,高密度处理下土温白天增温快,夜间最低,昼夜温差大,最高日平均温度出现的早,其中D1、D2处理在10 cm、15 cm土温变化上几乎同步。相比之下,各土层TmaxTmin出现时间随土层的加深而向后推迟,生育期内TavgTmaxTmin与气温极显著正相关,而Tmax-min则随密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和成熟期,且作用效果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产量以D2处理最高,表现为9.27 t/hm 2,较D1、D5处理增幅13.5%~14.6%。说明适宜密度条件能够实现对浅土层热效应的科学调控,并获得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