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于2009年6月1日举办了全市小麦新品种和高产创建现场观摩会,市农业局科教处、北京谷物协会和8个小麦主产区县的农科所(推广站)有关领导及技术人员40余人参加了观摩。大家首先观看了位于通州区宋庄镇双埠头农场的北京市小麦新品种展示田,随后参观了通州氵郭县镇黄厂铺村、房山阎  相似文献   

2.
4月30日上午,美国堪萨斯州友好代表团成员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梁学礼博士,和堪萨斯州种子研究公司负责人Kenneth Coertзen先生由付院长范濂教授和胡廷积付教授陪同从郑州来许昌我院参观杂交小麦和小麦高稳低试验。杨昆付院长接见美国朋友并简要介绍我院的历史和近祝。在参观小麦试验田时,美国朋友对我院小麦试验所取得的进展印象比较深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随机选取了1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亲本与人工合成小麦CA57进行杂交,研究其杂交亲和情况。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小麦CA57与CA41、矮抗58、偃展4110、周麦11、周麦16、百泉3039、百农9310、高优503和陕182等9个亲本杂交亲和,而与郑农7、豫麦34、温麦6号、中优9507、4HN1133和郑麦9023等6个亲本杂交不亲和。经系谱分析表明,普通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影响其与人工合成小麦CA57杂交的亲和性。人工合成小麦CA57与部分普通小麦的杂交不亲和性可以通过桥梁亲本(与人工合成小麦CA57杂交亲和的小麦品种)解决。  相似文献   

4.
玉米和小麦花期相遇是利用小麦×玉米产生小麦单倍体、进行小麦育种的前提。采用分期播种结合移栽的方法就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与玉米杂交的花期调节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1月2 7日至2月7日室内营养钵分期点播糯玉米杂交种、甜糯杂交种、甜玉米杂交种及普通玉米杂交种,3月1日移栽至大棚,在小麦花期便可获得持续的、多类型玉米花粉,确保杂交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第一套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技术早在30年以前已经开始应用了。从那以后,有许多生产杂交小麦种子的方法被申报。尽管有一些方法在试验上已被证明是成功的,但只有两种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大规模生产杂交小麦种子。  相似文献   

6.
添加面筋蛋白对BNS型杂交小麦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品质类型的2个常规小麦品种和2个BNS杂交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添加面筋蛋白对杂交小麦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以期为面筋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杂交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面筋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参试材料的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均逐渐增加,弱化度均逐渐降低;杂交小麦面团的上述粉质特性变化规律与常规小麦基本一致,面团筋力相近材料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可见,适度添加面筋蛋白可改善小麦粉的面团流变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这一科技园区的启动,是基于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成功育成世界独特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选育出比最好的常规小麦品种增产15%左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较低种植密度条件下杂交小麦的节水特性,为杂交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种植方案。[方法]采取春季不灌水(W_0)、灌1次水(W_1)和灌2次水(W_2)这3种限水灌溉方式及多点比较的试验方法,在低密度条件下比较了杂交小麦的比叶重、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结果]在春季不灌水条件下,低密度种植的杂交小麦抗旱丰产性突出,产量水平显著高于常规小麦;在春季仅浇灌1次拔节水的情况下,W_1处理产量与W_2处理无明显差异;限水条件下,起身期和拔节期总茎数分别高于常规小麦10.7%和15.9%;W_2、W_1和W_0这3种灌溉方式下,杂交小麦分蘖成穗率分别为52.3%、48.7%和39.7%,对杂交小麦产量形成的直接影响从大到小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论]低密度种植条件下,杂交小麦具有突出的节水抗旱优势,较高的分蘖成穗率是杂交小麦实现节水高产的基础,穗数是实现杂交小麦稳产丰产的主要贡献要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我县生产上使用的几种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的效果和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2019年我们选用五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施药一次,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40mL/667㎡、10%叶菌唑悬浮剂50mL/667㎡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较高,药后14天,防效分别达90.6%、89.2%,且对小麦生长安全,保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法国小麦种质资源性状的观察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法国优质小麦的品种特性,探讨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试验以引进的112份法国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太原秋播种植,调查了主要农艺性状及抗病性,配制杂交组合。结果表明:法国小麦生育期长,一般比对照京411抽穗期晚8天以上,穗长、粒多,有47 8%的材料穗粒数超过50粒,综合性状良好,抗白粉病,矮秆抗倒,品质优良,是理想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前,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这一科技园区的启动,是基于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成功育成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选育出比最好的常规小麦品种增产15%左右的杂交种,其产业化推广,将有望为中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李凤珍  马晓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01-11402,11404
[目的]研究青海当地栽培小麦品种与硬粒小麦的人工杂交,为利用硬粒小麦来改良青海栽培小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青海省栽培小麦为母本,硬粒小麦为父本进行远缘人工杂交,研究杂交结实率以及F1代的发芽率和成苗率。[结果]栽培小麦与硬粒小麦杂交结实率为48.56%,F1代发芽率为31.68%,成苗率为34.65%。[结论]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具有一定的可杂交性,不同组合杂交结实率、发芽率和成苗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历经20余年,在国内外率先创制了冬性二系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6号和京麦7号,构建了二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体系,在北京、天津、河北、新疆、安徽等地共示范杂交小麦近2.6万公顷,平均增产15.7%。该技术体系被庄巧生、程顺和、刘旭等院士鉴定认为是我国小麦育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成果,使我国杂交小麦研究达到世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杂交小麦研究进展,进一步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与杂交小麦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杂交小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展。【结果】通过对杂交小麦多年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同时利用形成的三系法、化杀法、两系法和核不育法杂交小麦生产体系,选育和审定了一系列的杂交小麦品种,特别是两系法杂交小麦,得到了推广应用。【结论】虽然杂交小麦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基因发掘和机制解析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在生产应用上,也与水稻和玉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杂交小麦研究对基础和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普通小麦、硬粒小麦和一粒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倍性小麦种间杂交的结实率、F1的细胞学行为,为挖掘其有利基因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倍性高的小麦作母本杂交结实率低,反之结实率高.用中国春作母本与圆锥小麦杂交,结实率为19.1%,反交结实率为35.2%;以河东乌麦作母本与圆锥小麦杂交,结实率为33.1%,其反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16.
用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杂交,选育出几个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和品系,并选育出几个重穗型小麦品系;用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选育出重穗型小麦品系。证明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杂交,及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是可选育出超亲类型的。并对远缘杂交的品种选育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问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产量很高,为什么不推广杂交小麦?答杂交小麦没有获得推广的原因有3个:第一,小麦的祖先已经杂交了两三代了,所以它的亲本已经是杂交的品种了,所以现在的小麦亲本杂交后,优势不像  相似文献   

18.
5月22日至24日,农业部农垦局在安徽垦区举办夏粮主产区小麦生产观摩活动,部农垦局副巡视员杭阿龙等出席,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垦区分管农业的有关负责人参加。观摩团一行深入龙亢农场和寿西湖农场,观摩两个农场农科所小麦品种试验、示范、生产小区,小麦穗行、穗系、原种"三圃"基地,考察了大田小麦种子繁育、生产情况。在龙亢农场,观摩团一行还参观了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农机装备服务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龙翔滨河生态景观带工程,同时对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了测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杂交水稻成功经验对杂交小麦育种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回顾了我国三系杂交水稻的育种历程 ,重温了其育种经验 ,分析了杂交小麦研究落后于杂交水稻的原因。作者指出 ,对于T型、AL型和Q型杂交小麦 ,应首先解决不育系种子严重皱缩和发芽率低的缺陷 ,其次应降低恢复系的株高 ;对于K型杂交小麦 ,应着重解决易恢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20.
“恢复型”小麦品种是指具有高产稳产性能而又能很好恢复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品种。通过不育系与恢复系的杂交 ,选出了恢复型品种川农 19和一大批优良恢复型品系 ,这类品种有利于简化杂交小麦的制种程序和降低生产成本 ,在杂交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