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冷浸田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的表现和高产栽培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燕  黄敏  蒋鹏  邹应斌 《作物研究》2010,24(3):140-144
2009年在宁乡县、桃源县、永兴县3地冷浸田条件下进行了品种筛选和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在3个地点产量表现基本一致,早稻以陆两优996和陵两优211表现较好,平均产量分别达到5.68 t/hm2和5.28 t/hm2,晚稻以钱优1号、天优华占和丰源优299表现较好,产量分别达到5.08,4.94和4.81 t/hm2;(2)不同栽培方式产量表现地点间不一致。桃源点早稻和晚稻以翻耕移栽和免耕抛栽产量较高,永兴点早稻免耕抛栽产量最高,晚稻以垄厢移栽产量最高,宁乡点早稻和晚稻都以翻耕移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双季超级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超级早稻和晚稻的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吸收的基因型差异,2007年在湖南省衡阳市、益阳市和岳阳市进行了不同品种的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地点间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地点间产量以岳阳点较高,平均产量早稻为7.95t/hm^2。晚稻为7.86t/hm^2;品种间产量早稻以陆两优996和中嘉早32最高,平均产量分别为8.03和7.91t/hm^2,晚稻以钱优1号和天优华占产量较高,产量分别达到7.69和7.55t/hm^2。成熟期植株NPK含量和吸收量的品种间差异显著,但与产量的高低不相关。单位产量(1000kg稻谷)的NPK养分需要量分别为15.0~18.9,3.29~5.17和13.6~16.49kg。  相似文献   

3.
针对长江流域双季稻机插秧发展缓慢的问题,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栽插密度与氮肥用量对机插双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双季稻产量并未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以高密(36.4万穴/hm2)+高氮(施纯氮量早稻175.5 kg/hm2,晚稻189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其中,早稻为7.80 t/hm2,晚稻为9.05 t/hm2,但与高密+中氮(施纯氮量早稻110 kg/hm2,晚稻140 kg/hm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且栽插密度和施氮量间互作效应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其中,氮肥吸收利用率中氮比高氮平均增加13.26%,高密度比低密度平均增加17.53%。由此可见,提高栽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通过大幅增加有效穗以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少氮密植可作为长江流域机插双季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优质杂交晚稻T优259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优259是湖南农业大学用T98A与新恢复系R259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中熟杂交晚稻新组合,2003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引进在临湘市源潭镇黄盖村采用软盘育秧抛植栽培示范,2004年全市大面积示范推广450 hm2.根据对示范片和大面积田间调查测产结果,17.5 hm2移栽田平均产量为8.04t/hm2,18.8 hm2抛栽田平均产量为7.77t/hm2,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T优259已被该市确定为晚稻抛秧和移栽两用的主推组合.  相似文献   

5.
2020年3月23日,“三一工程”双季稻高产攻关示范2020年度工作会议在湖南长沙召开。按照“三一工程”首席专家袁隆平院士提出的目标,会议确定了2020年在湖南省内“三一工程”12个县(市、区)攻关基地开展以第3代杂交水稻为核心的双季稻高产攻关示范,每个基地示范面积为2 hm2,目标是作杂交晚稻的第3代杂交水稻单产达到12 t/hm2,早稻品种单产6 t/hm2,周年水稻产量达到18 t/hm2以上。  相似文献   

6.
周永和 《作物研究》1991,5(2):11-14
在山丘湖区潜育性稻田应用早稻少耕起垄分厢撒播技术,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一般当季增产幅度平湖区大于丘岗区大于山区;早熟早稻大于中熟早稻大于迟熟早稻;但绝对产量仍然是杂交早稻高于常规迟熟早稻高于常规中熟早稻高于常规早熟早稻。因此,生产上仍以中熟常规早稻搭配中迟熟杂交晚稻的两季产量为高。在不同类型稻田上应用,一般以中低肥田增产幅度高于高肥田,冷浸田高于青荚泥田和白荚泥田,而黄泥田和紫潮泥田的增产幅度稍小。但分厢撒播在中、晚稻上目前仅限于作灾后补救措施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南方红壤区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分析包括绿肥和稻草等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CH4和N2O排放、水稻产量以及综合温室效应(GWP)的影响。试验设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和间歇灌溉(F-D-F-M)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量介于208.3kg/hm2(F-D-F-M处理)和678.2kg/hm2(F处理)之间,其中,晚稻生长季占周年CH4排放量的60.6%~71.7%。F处理周年CH4排放量显著高于F-D-F和F-D-F-M处理(P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田周年N2O排放量为4.75~8.19kg/hm2。与F处理相比,F-D-F-M处理周年N2O排放通量显著增加(60.9%);而F和F-D-F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早稻和晚稻各处理产量分别为7.76~8.02t/hm2和7.22~8.69t/hm2。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单位面积GWP和单位产量GWP分别为7648.8~18471.8kg/hm2和0.48~1.12 kg/kg,其中F-D-F和F-D-F-M处理分别显著低于F处理(P0.05)。因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中期烤田和间歇灌溉替代持续淹水,可以同步实现双季稻高产和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区双季机直播稻品种筛选与搭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宜的早、晚稻连作机直播搭配品种,在洞庭湖区选用12个早稻品种、14个晚稻品种作试验材料,进行了双季机直播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月1日机直播早季各品种均能安全出苗,且能于7月15日前成熟,其中,中早39、陆两优996和株两优211的产量较高,分别达8.25t/hm2、7.75t/hm2和7.30t/hm2;晚季于7月19日机直播,大部分品种能在9月15日前齐穗,10月31日前成熟,以柒两优007、中早39和陆两优996产量较高,分别达7.23t/hm2、7.00t/hm2和6.94t/hm2。综上,早季中早39、陆两优996、株两优211,搭配晚季柒两优007、中早39、陆两优996是洞庭湖区双季机直播的适宜组合,早、晚季最佳安全机直播期分别为4月1日前和7月20日前。  相似文献   

9.
超级稻丰两优香1号再生栽培示范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超级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进行再生栽培示范和系统观察,丰两优香1号再生苗节数均为5个节,再生苗的节间长度均比头季短;再生季植株上部3片功能叶面积均比头季小;再生栽培两季稻谷产量可达到15 274.5 kg/hm2,比"早稻-晚稻"连作种植产量低733.5 kg/hm2,但是再生稻米质优、价格高,总产值与双季稻相当,同时因再生稻省种、省工、省投入,纯收入比双季稻连作高3 736元/hm2。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在湖南衡东县新塘镇连片实施6.742 hm2双季晚稻准两优608高产栽培示范,10月21日经农业部超级稻验收组专家现场实收,平均产量达10.62t/hm2.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于2012年选取潜育化典型田块为试验田,研究了部分适合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早晚稻的耐潜性。结果表明,耐潜型的早稻品种为湘早籼45和金优458,敏感型的早稻品种为中嘉早17和湘早籼3号;耐潜型的晚稻品种为湘晚籼13,敏感型的晚稻品种为黄华占和天优华占。通过翻耕及垄畦栽培的方式可提高潜育化稻田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田氨挥发损失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连续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籽粒产量、N肥利用率和NH3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稳产条件下减少双季稻田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方法】以中早39(早稻)和泰优390(晚稻)为材料,设置不同控释尿素N用量的等N量控释尿素(CRU1)、控释尿素减N 10%(CRU2)、控释尿素减N 20%(CRU3)、控释尿素减N 30%(CRU4)以及尿素(U)和不施肥对照(CK)的6个处理,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监测双季稻田NH3挥发特征,同时测定水稻产量和N含量。【结果】普通尿素(U)处理和控释尿素(CRU)处理施基肥和分蘖肥后早稻NH3挥发发生在施肥后的8~9 d内,峰值分别于第1~2天和第2~4天出现;晚稻NH3挥发发生在施肥后的6~7 d内,峰值分别于第2~3 天和第3~4 天出现。早、晚稻生长季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率)最高,分别为47.2 kg/hm2 (26.4%)和61.9 kg/hm2(28.7%),产量分别为5.5 t/hm2和6.2 t/hm2,N肥利用率分别为23.0%和20.0%;早、晚稻生长季CR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率)分别为22.8~32.3 kg/hm2(14.6%~16.5%)和30.4~42.1 kg/hm2(15.9%~17.6%),产量分别为5.8~6.3 t/hm2和6.6~7.5 t/hm2,N肥利用率分别为34.3%~40.5%和33.8%~39.2%;其中,CRU2处理在早、晚稻生长季总计NH3挥发损失量较U处理降低40.9%、38.3%,产量增加14.9%、20.9%,N肥利用率提高75.6%、96.0%。早、晚稻生长季及双季稻整个生长季CR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及籽粒产量与施N量呈显著线性关系。【结论】施用控释尿素显著减少双季稻田NH3挥发损失,增加籽粒产量,提高N肥利用率,以减N 10%处理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东农428和龙稻5号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栽培模式下东北粳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垄距下采用高光效栽培模式,水稻的干物质积累、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等物质生产和光合生产特征明显优于其他栽培模式,其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和产量比常规栽培分别高1.75~2.51 t/hm~2和2.66~3.78 kg/30 m~2。同为高光效栽培模式,(20+40)cm×15 cm的垄距处理其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和产量明显高于(20+50)cm×15 cm的垄距处理,分别高2.00~2.67 t/hm~2和2.91~4.95 kg/30 m~2,说明行距超出适宜范围其群体干物质积累反而下降,不利于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2014年永康市有4块单季稻甬优12攻关田产量超14.00 t/hm2,其中施振全种植的高产田产量高达15.44 t/hm2,创永康市单季稻单产最高纪录。本文分析了甬优12攻关田生育期间天气状况和栽培技术特点,探讨了高产形成的原因和技术上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5.
氮肥运筹模式对双季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肥运筹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物质生产及其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设计5种施氮模式:早稻和晚稻均不施氮肥(N_0,CK),早稻施N120 kg/hm^2+晚稻施N210 kg/hm^2(N120+210)、早稻施N150 kg/hm^2+晚稻施N180 kg/hm^2(N150+180)、早稻施N180 kg/hm^2+晚稻施N150 kg/hm^2(N180+150)、早稻施N210 kg/hm^2+晚稻施N120 kg/hm^2(N_(210 + 120)),比较研究5种氮肥运筹模式下早稻和晚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N150+180处理植株分蘖数下降幅度平缓,其分蘖数多、成穗率较高;(2)早稻各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LAI大小顺序为N180+150> N150+180> N_(210 + 120)> N120+210> CK,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LAI大小顺序为N150+180> N120+210> N180+150> N_(210 + 120)> CK;(3)分蘖期至成熟期,早稻和晚稻植株的根系干重分别以N_(210 + 120)、N120+210处理最高,茎、叶干重分别以N_(210 + 120)和N150+180处理最高,穗干重均以N150+180和N180+150处理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4)各处理水稻的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5)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N150+180处理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849. 5和1879. 5 kg/hm^2。因此,早稻施用纯氮150 kg/hm^2和晚稻施用纯氮180 kg/hm^2的施肥模式,有利于增加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洪涝灾害后晚稻救灾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从东北引进8个不同熟期粳稻品种在湖南开展了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1)在湖南能正常成熟的东北粳稻品种,全生育期与原产地相比缩短了15~45 d,产量在1.43~9.61 t/hm2,其中7月上旬播种的品种,平均产量为7.51 t/hm2,生育期较短,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大,均能安全齐穗。(2)3个播期能正常成熟的品种表现因类型而异,晚熟品种整体表现优于特早熟早粳、早熟早粳和中早熟早粳,主要是产量较高,稻米品质较优。从应急性避灾救灾和改善湖南稻米品质状况来看,可以利用东北晚熟粳稻品种作为湖南晚稻品种栽培,但是其播种期不宜太晚,最适宜播期为7月上旬。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浙北地区因早稻收获偏迟,连作晚粳稻品种难于应用抛秧栽培的矛盾,作者于1995~1998年进行了系列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连晚采用全生育期120d左右的特早熟晚粳品种抛秧,表现短龄早发,茬口适应性广,综合措施配套时可以实现高产稳产.在配套技术上关键是掌握适期播种,适当减少用种量,培育短龄壮秧;本田期要确保在一定起点苗数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前期的用肥量,及时搁田,增加穗肥用量,提高成穗率,争取大穗高产.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省10份自育烤烟品系为材料进行区域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湖南省4个烟区,品系V10(0522)产值最高,达到了42918.57元/hm2,品系(种)与地点互作方差和变异度值最小,且回归系数小于1,高产的同时稳定性也好,适应性强;品系 V8(CZ-24)的产值和稳定性均高于对照 V11(K326),有推广利用的价值;品系V2(C72-6-2)、V7(0511)的产值均高于对照V11(K326),其产值分别为39941.37元/hm2、37536.23元/hm2,但其稳定性表现均不理想;其余品系丰产性及稳定性均不如对照V11(K3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