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应用不同剂量的低功率CO_2激光、TDP及其它红外光源照射鲤、鲫、草鱼、鲢、鳙的孵化期鱼卵,以观察其鱼胚、稚鱼、鱼苗发育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证实,一定剂量的照射处理可提高鱼卵孵化率10~40%,鱼苗成活率20~40%,促进鱼胚、稚鱼和鱼苗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病抗逆能力,提高鱼苗的整齐度和摄食能力。同时通过试验观察证实上述生物刺激效应是一种“非热效应”,且有较长的后续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2mW He-Ne激光测量了植物种子的透射率、散射和偏振度。结果表明激光对一些植物种皮的透射率为20-32%,对半颗种子的透射率为3.2-12%;偏振激光通过种皮后,偏振度0;高期诉激光束通过种皮后,受散射影响。光强偏离高斯分布,光束扩展,光斑变大,并出现一个峰值。说明激光光子能进入胚中与生物大分子直接发生作用。并根据透射光强分布的实验结果,解释了激光育种中存在的现象:激光束即使有点偏离胚,仍能引起生物效应,而激光束对准胚照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氦氖激光照射马的会阴部皮肤可以提高血液白细胞噬菌能力。表现为从照射的第二天开始白细胞的噬菌指数及具有噬菌能力的白细胞数均升高,于照射后的第四天达到最高值,而于照射的第9—10天逐渐下降。激光技术在我国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临床观察发现低功率氦氖激光照射有刺激、血管扩张、止痛消炎等诸种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氦氖激光照射马体后对血液中白细胞吞噬机能的影响,借此从一个侧面观察其对机体防御机能的影响,特拟定本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利用功率密度为717mw/cm~2的co_2激光对石刁柏种子进行不同时间的照射处理,其结果表明:5s~50s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效应,其中以7s、30s组为最佳剂量;90s、120s、180s产生了抑制效应,其中的180s组已达到了半致死剂量。  相似文献   

5.
研究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蝗虫卵后对其产生的影响。实验旨在探求激光作用于生物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及一些定量的数据,为今后研究激光育种和激光杀虫提供一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He-Ne激光照射对蝗虫卵的孵化率等均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的照射时间对虫卵的孵化情况影响不同,既可以促进其孵化.也可以抑制其孵化,甚至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6.
低能量激光照射免疫学调节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能量激光照射免疫学调节效应是其生物学调节效应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低能量激光照射生物学调节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免疫学调节效应也得到越来越为系统的研究,文章主要就低能量激光照射免疫学调节效应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效应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机理作一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7.
激光在农牧业中的应用激光处理种子在激光作用下的种子,能把适宜的光子摄入其细胞,增强细胞的生物能力,促进种子的发育,提高光合效应,缩短成熟期,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经过激光照射处理的小麦种子,麦苗健壮整齐,受春寒和杂草的危害小。激光照射麦苗则病虫害轻,成...  相似文献   

8.
应用量子力学推导出电磁生物非热效应的公式,即单位时间入射到生物组织内的光子数与分子振动维数的关系式.该公式表明:电磁生物非热效应与辐射功率无关,仅取决于生物组织的结构.根据共振吸收的普遍性和生物组织的结构所具有的自适应性,提出"共振自适应"理论,并用其来解释电磁生物非热效应.  相似文献   

9.
激光应用于生物学的研究,国内外都在深入发展。作者曾采用铵玻璃激光,对黑缟等不同幼虫斑纹蚕进行照射,研究了激光对家蚕的诱变效应。但关于波长更长的激光对家蚕的诱变效应还未做过研究,国内迄今也未见有人报导。为此,作者采用了波长为10.6μ的CO_2脉冲式激光器,于1983年春季开展了二氧化碳激光对家蚕诱变效应的试验。现将经过春、秋两季饲养观察获得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六能级原子与2个强激光场和2个弱探测场相互作用产生的交叉克尔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相关物理模型推导出系统有效哈密顿量。结果表明,交叉克尔效应随着2个弱探测场的增强而增强。  相似文献   

11.
微波是一种非电离性高频电磁波,频率介于300~300 000MHz,波长介于1~1 000mm.微波对生物组织的生物学作用主要利用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综合作用,具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能量消耗、避免环境污染、简化操作工序、缩短作用时间和加热作用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波导多层存储器(WMS)的原理是以波导缺陷形式记录数据,通过缺陷的光散射效应读出数据,并利用波导对光的空间约束作用抑制层间串扰.介绍了3种数据记录方式:激光直写法、光刻法和热压法,并给出了它们的实验结果.激光直写法是将激光聚焦于聚合物表面,通过热效应改变焦点处介质的性质,形成的缺陷就是记录的数据;光刻法是通过光刻步骤在光敏胶层记录数据点;热压法类似于CD-ROM的制作方法,是利用金属模板在聚合物表面或者由聚合层覆盖的基片上压印信息.给出了基于不同记录方式的WMS结构,观察了它们的数据散射效应,并对不同的数据记录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低功率激光在医学及人们生活中日益广泛的应用,搞清它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实验将14匹健康蒙古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用He-Ne激光通过光纤照射第三眼睑,激光器经光纤输出功率5mw,光斑直径0.3mm,照射距离1.5cm,时间90秒,每日1次,连续照射12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对营养液和蒸馏水电导率的影响,为探讨激光的效应和作用机理提供新信息。[方法]用特定氦氖激光强度和不同照射时间处理营养液和蒸馏水。[结果]与照射前相比,除照射时间为4 m in外,营养液的电导率均显著升高,且电导率的变化与照射时间无关。蒸馏水的电导率随照射时间的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当照射时间小于10 m in时,照射后蒸馏水的电导率极显著低于未经照射的蒸馏水的电导率;当照射时间大于10 m in时,照射后蒸馏水的电导率极显著高于未经照射的蒸馏水的电导率;当照射时间为15 m in时,蒸馏水的电导率最高。[结论]一定频率和强度的激光能够引起营养液和蒸馏水电导率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选用本地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3组,在犬的背部两侧各造一边长为2cm的正方形皮肤全层缺损创。选用波长890nm,频率1000Hz的砷化镓半导体激光照射,每天一次,每次5min,连续10d。实验一组左侧照射选用平均输出功率2mW,峰值功率5W,右侧创伤不照射作为自体对照。实验二组左侧选用平均输出功率为4mW,峰值功率10W,右侧作为自体对照。对照组左侧作为对照。每天对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描记创伤面积,于临床愈合后取组织样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检查。结果表明:砷化镓激光以本试验所用剂量及方法照射,对犬全层皮肤缺损创的愈合促进作用,差异显著。镜下可见实验一组的两侧、实验二组的自体对照及异体对照的结构均为正常的瘢痕组织,实验二组激光照射侧皮下毛细血管充血,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表明激光的生物学剌激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产生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16.
1991~1995年利用钴60照射和亚硝酸处理进行了烟草蚀纹病毒(TEV)弱株系的选择及防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钴60照射病毒溶液能产生弱株突变体的适宜剂量是1.29,2.58C/kg,亚硝酸处理的适宜浓度和时间是1mol·L-1,30~50min.经选择效果明显的弱株有R4和H38,其室内交互保护试验的效果最高分别是85.8%和47.4%;田间防病效果分别为81.6%和40.3%.两个弱株免疫后接种强株,其烟株体内病毒含量均低于强株对照。试验还表明,亚硝酸处理较钴60能产生较多的弱株突变体。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激光在农业科技中的应用研究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88年6月,我国正式鉴定的激光育种或激光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培育出的作物新品种就达35种之多,利用激光照射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方面很早就有报道。此外,在微生物育种方面也有应用。 由于不同波长激光与生命物质相互作用效应不同,机理尚不清楚,因此目前一般着重研究选用最佳波长的激光以及剂量大小、作用时间等问题,且多数只注意了正效应。我们用H_e-N_e激光处理了一批小麦等作物种子,作了发芽试验,发现存在多种效应,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初步酶活性分析表明,经H_e-N_e激光处理后的作物种子淀粉酶活性普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高晓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09-11611
文中深入的综述了近些年来激光生物刺激效应的研究进展,并尝试运用功率密度为16 mW/mm2的CO2激光对萌发的棉花种子进行辐照,进而研究激光对棉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以及抗逆性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CO2激光辐照萌发的棉花种子,会对棉花种子的发芽率、出土后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植株的抗逆性以及幼苗的生理生化代谢均有一定影响,但不同时间进行辐照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宁波农业科技》2005,(1):10-10
俄罗斯农业专家通过试验证明,利用激光照射农作物种子,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试验时,他们利用红色激光照射玉米种子,结果每株玉米的果穗要比未照射激光的重100g,因而提高了玉米的产量。专家认为,由于激光的颜色、照射时间、强度和方向都很容易调整和控制,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农作物。  相似文献   

20.
激光照射纳米微粒法是基因转染的一种,其中涉及到的细胞成活率和基因转染率与纳米粒子的光热效应密切相关,且最终依赖于结合体表面所达到的温度。该文作为基因转染的前期工作,旨在能够方便地计算出脉冲激光照射下金粒子的表面温度,设计出激光照射靶的最佳参数,理论上提高转染效率。这里以脉冲激光与金粒子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基于热传导方程,将粒子的吸热过程按照4个距离参数(R ,δ,χfτ,χAuτ)进行分割,并在每个加热区域分析出了表面温度的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在激光功率密度为5×1011 W/cm2,波长为532 nm时,表面温度分析法得到的关于表面温度随金粒子半径变化的曲线趋势与米氏理论数值解析得到的趋势相同,数据点基本吻合。且在3种不同的脉冲持续时间下(30 ns ,30 ps ,30 fs)都得到了证明。另外,表面温度随金粒子半径和脉冲宽度变化的密度图还显示出了获得最大温度的参数关系式R=2χfτ。因此,依据加热区域的划分,利用表面温度分析的方法可以简便、准确地获得金粒子在激光参数下的表面温度,在理论上设计出了激光与金纳米粒子结合的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