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集约化奶牛场污水磷污染指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集约化奶牛场四季节污水样进行磷含量测定,计算出奶牛场污水磷污染指数,并对四季节间磷污染指数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四季节奶牛场污水磷含量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污水磷污染指数呈现与其相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EM用于污水灌溉对小白菜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灌溉指标和方法,是污水灌溉安全高效进行的主要保证。在污水灌溉中引入EM技术,以小白菜为研究对象、盆栽试验为手段,研究了在奶牛场废水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条件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场废水灌溉不会导致小白菜减产,而且能够增加土壤的速效氮和速效磷,在污水中添加EM进行灌溉,对土壤养分增加的效果更为明显。试验结果还显示70%和80%W间持水量的灌溉下限对污水灌溉较为适宜。但长期灌溉奶牛场废水是否会发生氮、磷的淋溶,污染地下水,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研发基于农作物秸秆的新型天然高分子絮凝剂,通过硝酸-乙醇法提取玉米、水稻和小麦3种作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并在均相水溶液中(反应温度为30、40、50和60℃)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ethacryloxyethyl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DMC)接枝共聚生成秸秆纤维素接枝DMC絮凝剂(straw cellulose grafted methacryloxyethyl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flocculant,SC-g-DMC)。结果显示,3种作物秸秆提取后纤维素含量最佳为(69.8%±1.7%),样品的接枝率最佳为(36.9%±3.1%)。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间接证实了单体成功接枝到秸秆纤维素表面。SC-g-DMC对奶牛场污水的絮凝效果表明,在不同反应温度下污染物去除效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反应温度为40℃时制备的SC-g-DMC的絮凝效果最佳,100 mg·L-1 SC-g-DMC对奶牛场污水的化学需氧量去除率为(13.9...  相似文献   

4.
含油污泥是影响油田及周边环境质量的一大难题,现有资源化方法处理过程复杂、成本高,且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技术能降解污泥中的含油量并产电,简化含油污泥处理流程。为系统考察含油污泥MFC启动过程中石油降解、产电变化规律,构筑了以含油污泥为阳极底物的双室型MFC。通过运行MFC并记录电池4个周期的输出电压、功率密度曲线、极化曲线及阳极膜循环伏安(CV)曲线考察其产电性能;通过检测各周期进出液的化学需氧量(COD)、含油质量浓度考察其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含油污泥MFC启动过程电压先上升后稳定再下降,产电稳定期(第3周期)最大产电压243.35mV、最大电流密度1990.73mA/m~2,对应电流0.60mA;阳极膜CV曲线产电稳定期呈"S"形状,氧化还原峰分别在0mV和-800mV,极限电流密度1000mA/m~2,表明该阳极生物膜具有较强电活性;此外,第3周期阳极液的COD和原油去除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3.56%和73.61%,库仑效率为14.34%。由此可见,MFC能有效降解含油污泥中的原油而产电,为含油污泥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季节及厌氧处理对奶牛场污水主要污染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季节和厌氧处理均对奶牛场污水中主要污染素产生显著影响。原场污水中春、夏季各污染素含量高于秋、冬季,经厌氧处理后的污水中冬、春季主要污染指标含量高于夏、秋季。经厌氧处理后,污水中的CODcr,NH4+-N、氮尧锌等主要污染指标含量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采集的集约化奶牛场四季节污水样进行化学需氧量的测定,计算出奶牛场污水化学需氧量污染指数,并对4季节间化学需氧量污染指数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集约化奶牛场四季节污水化学需氧量污染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呈现一定变化规律,并针对不同季节的特点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采集的集约化奶牛场四季节污水样进行化学需氧最的测定,计算出奶牛场污水化学需氧量污染指数,并对4季节间化学需氧量污染指数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集约化奶牛场四季节污水化学需氧量污染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呈现一定变化规律,并针对不同季节的特点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奶牛场高浓度污水深度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开展了化学絮凝预处理效果研究的试验。选用聚合氯化铝(PAC)和3种离子型的聚丙烯酰胺(PAM)作为絮凝剂,通过对絮凝处理后上清液体积、化学需氧量(COD)和浊度的检测和分析,比较了PAM单独使用以及PAC与PAM复合使用的絮凝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投加PAM比PAC与PAM复合使用的处理效果好,且PAM的离子型对高浓度奶牛场污水处理中COD和浊度的去除率有显著影响。当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浓度为1 g/L、投加量为2.5 mL时处理效果最好,出水的COD、氨氮质量浓度和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12 892±2 354)mg/L、(462±53)mg/L和(31±3)mg/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9.48%±4.10%、13.11%±8.59%和85.05%±1.27%,此时的经济成本为0.05元/m3。采用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对高浓度奶牛场污水进行预处理是可行的,能够有效降低奶牛场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减轻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研究结果可为奶牛场高浓度污水化学絮凝预处理方法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福建省南平市大横奶牛场构建复合型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工艺流程,分析了复合型人工湿地各阶段对污染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复合型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N、P、BOD、COD、SS去除效果显著;同时,通过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栽种,解决奶牛青饲料,降低奶牛场的经营成本,达到养分的循环利用和去污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减控畜禽养殖场硫化氢恶臭气体排放,以菌株S2-氧化性能及其在粪污中的硫化氢减排效果双重指标为标准筛选高效硫氧化菌,并研究其生物氧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奶牛场污水贮存池中分离得到一株高效异养硫氧化菌,该菌株S2-氧化能力较强,对奶牛场污水中硫化氢的减控率可达 47.1%。经鉴定该菌株属于盐单胞菌属(Halo...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吲哚乙酸添加的先后顺序和质量浓度对周丛生物去除水体中氮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人工培养的周丛生物为研究对象,分别用预先经过吲哚乙酸培养的周丛生物(预处理组)和未经过吲哚乙酸培养的周丛生物(对照组)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0、5和10 mg·L-1)吲哚乙酸的氮磷污水中培养.结果 表明,添加吲哚乙酸提高了周丛生物对水体...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灌水器间距对湿润体特性及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优化涌泉根灌灌水器相关技术要素,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远志山试验站进行了双点源交汇入渗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器间距水平(40、50、60 cm),肥液质量浓度为10 g·L-1,涌泉根灌灌水器流量为5 L·h-1,探究不同灌水器间距对涌泉根灌肥液交汇入渗特性及湿润锋运移规律、土壤水分、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涌泉根灌不同条件下,自由入渗和交汇入渗累积入渗量、增渗量以及不同方向湿润锋运移距离均与灌水器间距呈正比例幂函数关系(R2>0.9,P<0.01);灌水器间距越大,交汇面向上、向下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小(P<0.05);交汇入渗侧土壤含水率降低幅度小于自由入渗侧,灌水器间距越大,交汇面湿润程度越低(P<0.05);自由入渗条件下,距灌水器出水口距离越大,NH4+-N含量降低越显著(P<0.05),而交汇入渗侧NH4+-N含量降低幅度小于自由入渗侧;NO3--N含量在不同时刻、不同位置有较大差异,灌水结束后,湿润区表层土壤NO3--N含量略有降低,水分分布时间越长,不同土层深度处的NO3--N含量越高(P<0.05)。建立了涌泉根灌交汇入渗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随时间和灌水器间距变化的数学模型,其中模型参数K、a与灌水器间距呈幂函数关系变化,K值随间距的增加而减小,a值随间距的增加而增大;建立了土壤含水率、土壤NH4+-N及NO3--N含量与灌水器距离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对入渗土体任一点至灌水器中心距离r处土壤含水率、NH4+-N及NO3--N含量进行了定量估算,估算结果偏差在±10%以内。研究结果为涌泉根灌节水灌溉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密度(x1)、氮肥(x2)及硼肥(x3)对凤紫运1号紫色辣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因素线性项对辣椒产量影响为正向极显著,效应大小顺序是x2>x3>x1,二次项影响为负向极显著,顺序是x12>x32>x22,x1x3互作效应正向极显著,x1的边际效应最大。当定植密度4 123株·667m-2,氮肥40.020 kg·667m-2,硼肥1.000 kg·667m-2时产量最高,为3 206.678 kg·667m-2。综合因子频数分析表明,95%置信度下凤紫运1号产量高于2 500 kg·667m-2的高产栽培的因子优化组合为:密度3 903~4 172株·667m-2,氮肥施量31.186~36.081 kg·667m-2,硼肥施量0.724~0.880 kg·667m-2。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山丘河谷平原地带农业集约化发展条件下地下潜水氮素情况,对浙江长乐江流域河谷平原地带地下潜水以月为单位连续采样分析,研究该地区地下潜水中氮素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以各个采样点为圆心,分别提取每个样点周围8种半径(50、100、250、500、750、1 0000、1 250、 1 500 m)的圆形区域中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与地下潜水中氮素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潜水中硝态氮(NO3--N)浓度总体平均值为(1.326±0.618) mg·L-1,总氮(TN)浓度总体平均值为(2.717±1.614) mg·L-1,地下潜水中TN与NO3--N浓度的时空变化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时间分布上两者浓度均在丰水期大于枯水期,空间分布上则从以园地(蔬菜、苗木)和耕地(水稻、油菜)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向周边递减。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园地对NO3--N和TN浓度值贡献最大。地下潜水中的氨氮(NH3-N)浓度总体平均值为(0.434±0.158)mg·L-1,占TN的16%。各监测点丰水期的NH3-N浓度普遍低于枯水期,并呈现靠近水域的监测点氨氮浓度偏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初始pH值对畜禽粪便和菌渣混合高温堆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猪粪和菌渣为主要原料,过磷酸钙和石灰作为pH调节剂,设计8个不同pH值的堆肥处理,研究堆肥初始pH值与堆肥腐熟进程及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堆肥初始pH值的提高,堆肥升温速率、最高温度和有机物降解率均上升。然而,pH值的提高导致堆肥中NH4+-N的积累量下降,堆肥产品中氮素损失上升。综合考虑堆肥效率和产品质量等因素,建议畜禽粪便堆肥中添加石灰量不要超过堆料鲜质量的0.6%或添加过磷酸钙量不要超过堆料鲜质量的5.2%。堆肥初始pH值在6.42~6.83之间有利于减少氮素损失和提高堆肥效率。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过程及其对植株生长、抗逆性、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其作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发现硝态氮(NO3--N)可促进植株根系伸长及植株对阳离子的吸收;铵态氮(NH4+-N)可缓解盐胁迫及活性氧对植株的伤害,还能提高植株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但单一施NH+4-N易造成NH+4毒害,如细胞酸度增加、活性氧伤害、细胞壁木质化等。此外,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智利竹筴鱼资源丰度的影响,根据2012—2018年4—8月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捞日志数据,基于不同环境因子(海面温度、叶绿素a浓度、海面温度异常值和海面高度异常值)组合建立5个环境剩余产量(EDSP)模型。结果表明:海面温度对智利竹筴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海面温度异常值和叶绿素a浓度,海面高度异常影响相对较小;基于海面温度、叶绿素a浓度、海面温度异常值和海面高度异常值的剩余产量模型拟合程度最好,表达式为Cn=1.749?12En-0.000?13En2+0.003?50TnEn-1.978?76AnEn-2.755?30HnEn+0.246?74SnEn;捕捞努力量、海洋环境因子海面温度、叶绿素a浓度、海面温度异常值和海面高度异常值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智利竹筴鱼资源丰度的变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有机重构土体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陕西省韩城市下峪口土体有机重构土壤为试验基础,设置了3个灌溉水平:高水4500 m3·hm-2(W1)、适水3750 m3·hm-2(W2)和节水3000 m3·hm-2(W3);3个施肥水平:高肥162 kg·hm-2(F1)、中肥135...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同时发生盐渍化和酸化对设施栽培土壤镉活性的影响,采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不同pH、盐分种类和盐分积累程度下土壤中水溶性镉及蔬菜对镉吸收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中水溶性镉含量和蔬菜地上部分镉积累量均随土壤酸化与盐渍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当土壤pH值为5.00~5.50时,土壤水溶性镉含量随盐渍化增加的变化最为明显。当土壤镉含量为0.55 mg·kg-1、盐分积累量为2.50 g·kg-1时,在土壤pH值分别为6.15、5.50和5.00的条件下,土壤水溶性镉含量分别较对照(未盐化)增加10.53%、44.00%和51.06%,蔬菜镉含量分别较对照(未盐化)增加20.00%、16.85%和36.36%,当土壤pH值由6.15降低至4.00后,土壤水溶性镉和蔬菜地上部分镉含量分别提高了近4倍和8倍。土壤镉活化因盐分离子种类不同而异:阳离子的影响程度为Ca2+、Mg2+>K+>NH4+,阴离子的影响程度为Cl->SO42->NO3-。土壤中水溶性镉和蔬菜对镉的吸收同时随酸化和盐渍化增强而增加的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和酸化对镉的活化具有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盐分指标之间的关系,于2012年10月利用经典统计分析、变异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植物样地调查和土壤剖面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属于重盐土类型(含盐量>4.0 g·kg-1)。水平方向沿柽柳群落-碱蓬群落-芦苇群落-棉花群落演替,土壤盐分含量呈逐渐降低之势。垂直方向上:柽柳群落和碱蓬群落土壤盐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盐分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特征;芦苇群落和棉花群落土壤盐分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盐分在不同植物群落类型中大多属于中等强度变异性,但是,柽柳群落中的SO42-、芦苇群落中的Mg2+和Cl-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变异性,碱蓬群落中的CO32-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表现出强烈的变异性,棉花群落中的CO32-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变异性。在0~80 cm的土壤剖面土体中,K+、Na+、Ca2+、Cl-和HCO3-在前述4种植物群落中差异显著(P<0.05),而Mg2+、SO42-、CO32-则无明显差异。土壤中Cl-含量与土壤全盐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因此,控制或减少Cl-投入可能是一条减轻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合适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