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探究甘肃武都‘大红袍’花椒的品质优势,通过调查和研究,对武都‘大红袍’花椒的感官特征进行评价;通过对杂质、灰分和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其理化特征;通过对挥发油得率、成分以及特征成分的测定与比较,探究挥发油特征;结合产地地理气候条件,对‘大红袍’花椒的适生条件进行讨论。武都‘大红袍’花椒感官特征为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麻味醇正、香气浓郁。花椒中的杂质、水分和灰分分别为(0.48±0.06)、(4.87±0.09)和(4.56±0.24) g/100 g,含量较低。金属元素锌、铁、铜含量分别为(20.30±7.58)、(18.34±12.64)和(7.25±3.87) mg/kg;有害金属铅和镉的含量分别为(0.18±0.03)和(0.004±0.006) mg/kg,均低于国家标准。武都‘大红袍’花椒富含挥发油,得率为6.09 g/100 g,共有16种主要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3.67%,包括烯萜类(69.99%)、醇类(17.92%)和酯类(5.76%),其中D-柠檬烯(25.69%)、芳樟醇(17.41%)和α-月桂烯(10.45%)等为主要特征成分。武都‘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得率及其芳樟醇、α-月桂烯和罗勒烯等特征成分含量高于甘肃秦安、四川汉源和陕西韩城等邻近产地。武都地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海拔适中,适宜‘大红袍’花椒的栽培生长,所产花椒优质独特。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复合保鲜处理对‘夏黑’葡萄贮藏效果的影响,探索适合‘夏黑’葡萄的保鲜技术。以‘夏黑’葡萄为试材,用不同的保鲜剂[焦亚硫酸钠(Na2S2O5)、1-甲基环丙烯(1-MCP)]和PP透气保鲜袋对材料进行8个组合处理,每个处理重复24穗,将处理后的‘夏黑’葡萄每3穗为一箱置于低温(0±1)℃、相对湿度90%~95%的环境中贮藏。以失重率、落果率、腐烂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花色苷含量和果梗中叶绿素含量等作为测定指标,分析‘夏黑’葡萄在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整个贮藏期间,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果穗的失重率、落果率、腐烂率、可溶性糖和花色苷的含量不断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持续下降,可滴定酸和MDA的含量先增加再降低。不同复合保鲜处理中果实内在品质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但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P透气保鲜袋+1-MCP+Na2S2O5的复合处理与空白对照处理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在贮藏112天后,PP透气保鲜袋+1-MCP+Na2S2O5的复合处理的‘夏黑’葡萄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为15.18°Brix左右,较对照处理显著提高。同时其MDA、可溶性糖及花色苷的含量优于对照,说明这种复合处理的方式既可以保持果实色泽,又可以减缓葡萄果实的受自由基伤害的程度。因此PP透气保鲜袋+1-MCP+Na2S2O5的复合配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持‘夏黑’葡萄果实品质,使其在贮藏112天后仍具有商品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收期对‘黄冠’梨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揭示‘黄冠’梨果实发育后期果实品质因子的变化规律,为生产中确定‘黄冠’梨的最佳采收期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冠’梨为试材,通过测定不同采收期时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硬度,并利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采收期果实的糖酸组成和含量,分析‘黄冠’梨果实发育后期果实品质因子与采收期的关系。结果表明,自果实发育106天开始,随采收期的延后,果实硬度呈显著下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趋势,并于果实发育137天时达到高峰;Vc含量变化较小,仅在120天时显著较高;在近成熟期采收的果实中糖以果糖为主,占70.09%~84.00%,以果实发育137天时最高;果实中酸以苹果酸为主,苹果酸占酸总量的93.05%~97.28%,苹果酸D占苹果酸的82.92%~91.84%。随采收期的延后,果实发育天数延长,果酸含量下降,采收越晚糖酸比越高。‘黄冠’梨果实发育130~137天时,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果糖、葡萄糖、蔗糖和Vc含量都较高,糖酸比和果肉硬度适宜,以获得‘黄冠’梨最佳品质为目标的适宜的采收期为8月8—15日。  相似文献   

4.
对烤烟新品种‘渝金香1号’的致香物质含量进行分析,为该品种的栽培技术改进以及卷烟配方应用提供依据。取重庆市巫山县烟区的‘渝金香1号’以及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K326’(对照)中部C3F等级烟叶,经蒸馏萃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其致香成分及含量。试验检测出70种致香物质或潜香物质成分;‘渝金香1号’萜烯类、醛、酮类物质的含量稍低于对照品种‘云烟87’和‘K326’;氮杂环类和酚类物质含量稍高于‘云烟87’和‘K326’;醇类、酯类和酸类物质低于‘云烟87’,高于‘K326’;致香物质占测出致香或潜香物质总量的比例为23.48%,高于‘云烟87’(22.74%)和‘K326’(17.98%),有利于在陈化过程中快速降解生成致香成分;新植二烯与致香物质总量的比例低于‘云烟87’和‘K326’,对于降低烟气的刺激性、协调吃味有利;植物呋喃类含量与新植二烯含量的比例高于‘云烟87’和‘K326’,类胡萝卜素重要致香降解产物总量比‘云烟87’和‘K326’分别高5.92%和5.22%,叶面分泌物降解产物或衍生物总量(34.310 µg/g)高于对照品种‘云烟87’(32.996 µg/g)和‘K326’(32.490 µg/g),有利于彰显‘渝金香1号’烤后烟叶的香气特征。‘渝金香1号’致香物质含量较高,比例较协调,香气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得到水稻‘甬优15’在本地播种最适宜播期,以提高其产量及品质。根据2016—2020年龙游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甬优15’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2018—2019年水稻品质数据,通过对比试验,得到‘甬优15’的产量与品质和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播期对‘甬优15’的全生育天数和灌浆期天数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播期越晚全生育天数减少,灌浆期延长;(2)22℃是灌浆期水稻正常发育阈值,低于22℃的灌浆期平均气温会明显增加水稻灌浆乳熟时间;(3)‘甬优15’水稻直链淀粉含量普遍在10%左右,较易糊化,蛋白质含量接近7%,口感与营养含量较为平衡;(4)当播期推迟至6月中旬之后,‘甬优15’产量有明显降低,品质也有所下降;(5)‘甬优15’播种期控制在5月下旬6月上旬,能明显改善龙游本地单季晚稻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夏暑茶叶苦涩感强、综合品质差等问题,设置80%、60%、50%遮阴和未遮阴4个处理,其中未遮阴为对照,分析不同遮阴处理下‘佛手’茶树新梢农艺性状、新梢内含成分及成茶感官品质。研究发现,遮阴处理可使新梢叶色变绿、叶质变软,叶面积增大5.25~8.17 cm2,百芽重增加32.04~60.32 g、新梢含水量增加1.27~3.94个百分点;使新梢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水浸出物、咖啡碱、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0.61~0.95、0.29~0.6、0.9~1.55、1.21~4.37、0.13~0.45、0.66~1.14个百分点;茶多酚含量、酚氨比、叶绿素a/b分别下降3.73~5.5个百分点、5.77~8.1、0.22~0.58;成茶感官品质评分增加5.55~16.4分。遮阴可明显促进‘佛手’茶树生长,改善新梢生化品质及感官品质,其中以80%遮阴综合改善效果最佳,感官评分达91.75。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川中丘陵区食用型甘薯‘川M1422’适宜的综合栽培技术,采用三元二次通用组合正交设计方法,研究移栽密度、复合肥和保水剂施用量对‘川M1422’鲜薯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栽培因素对‘川M1422’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干物率、蛋白质、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为移栽密度>保水剂施用量>复合肥施用量,对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为保水剂施用量>移栽密度>复合肥施用量。以β-胡萝卜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商品薯率为优先考虑指标,能同时满足β-胡萝卜素含量>0.47%、维生素C含量>29.00 mg/100 g、商品薯率>93.00%的综合优化栽培措施为移栽密度4.82×104~5.76×104株/hm2、复合肥施用量709.72~785.21 kg/hm2、保水剂施用量32.67~41.03 kg/hm2。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葡萄生长的速度,开展了不同处理方式的试验研究。以1年生‘蜜光’葡萄苗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5个处理方式(CK:清水喷施;处理A:绿地康3号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处理B:维大力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处理C:阿泰灵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处理D: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对‘蜜光’葡萄生长情况及霜霉病染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方式对‘蜜光’葡萄进行喷施,其生长速度显著提高,且效果不同,其中采用0.1%阿泰灵喷施2次效果最佳,选用0.2%绿地康3号喷施2次、0.1%维大力喷施2次和0.1%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喷施2次效果相近;采用0.2%绿地康3号喷施2次、0.1%维大力喷施2次、0.1%阿泰灵喷施2次、0.1%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喷施2次均能显著降低‘蜜光’葡萄霜霉病染病率,显著提高‘蜜光’葡萄株高、枝条成熟长度和枝条直径。试验表明在‘蜜光’葡萄栽培中单独应用绿地康3号、维大力、阿泰灵、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对葡萄生长及霜霉病防治效果均较为显著。本试验结合葡萄植株生长情况和对霜霉病防治效果,确定可行性方案,以期为张家口地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选择最适宜于甘肃省文县碧口茶区幼龄‘黄金芽’的光温管理方式,以2年生‘黄金芽’茶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单一棚膜(T1)、单一遮阳网(T2)、棚膜+遮阳网(T3)3种不同的光温管理方式对‘黄金芽’夏梢生长和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无棚膜无遮阳网(CK)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遮荫提高了‘黄金芽’叶片的初始荧光(F0);遮荫显著提高了‘黄金芽’叶片最大荧光产量(Fm);遮荫显著提高了13:00和15:00‘黄金芽’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T3显著提高了13:00和15:00的‘黄金芽’叶片的光下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遮荫显著降低了11:00、13:00和15:00时‘黄金芽’叶片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T2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在15:00时显著低于CK;T1和CK对‘黄金芽’造成13:00和15:00时的光抑制,但未破坏PSⅡ反应中心。甘肃省文县碧口镇‘黄金芽’在三伏天遮荫可以提高其Fv/Fm,同时降低qP;全光照会导致13:00和15:00时‘黄金芽’PSⅡ反应中心失活而出现光抑制,需进行适度遮荫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偏高肥力烟田土壤宜烟性改良,研究了冬闲期种植‘冬牧70’,全部翻压掩青和地上部收割移出烟田2种处理方式对土壤改良和烟叶产质量影响。结果表明,偏高肥力烟田冬闲期种植‘冬牧70’,随地上部收割88 kg/hm2氮被移出烟田。‘冬牧70’翻压掩青和收割均能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显著增加了土壤脲酶、转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冬牧70’收割处理降低了烟叶氮吸收积累量,促进了烟叶成熟落黄。‘冬牧70’收割处理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好于掩青处理,烟叶产值较掩青处理提高8.5%。烟田土壤肥力偏高情况下,冬闲期种植‘冬牧70’并收割地上部移出烟田,可以明显提高烟叶产质量。  相似文献   

11.
彭华  宋霞  张春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7):132-138
为了优化‘胭脂萝卜’红色素的提取工艺,以‘胭脂红2号’萝卜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萝卜红色素,分析了提取液种类及配比、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因素对‘胭脂萝卜’红色素提取液吸光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试验条件下,盐酸丙酮提取的红色素溶液的吸光值最高。(2)提取液配比对吸光值影响达显著水平,料液比、提取温度对吸光值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吸光值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提取温度、料液比和提取液配比。(3)用优化后的提取条件测试不同萝卜品种的红色素含量,发现‘胭脂红1号’和‘胭脂红2号’红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值最高。综上,在提取料液比取1:8,提取温度取50℃,提取液选用盐酸丙酮提取液,其配比为10.8%的盐酸:30%的丙酮=1:1,提取时间选20 min的条件下,红色素提取液吸光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讨不套袋与套袋对苹果品质影响的机理,以8年生‘富士’苹果(‘天红2号’/‘M26’/八棱海棠)为试验材料,共设5个套袋密度处理(不套袋、套袋1/3的果实、套袋1/2的果实、套袋2/3的果实、套袋所有果实),所用果袋为小林果袋(双层纸袋,内红外棕),研究不同套袋密度对果实套袋前(6月19日)、套袋后2天(6月21日)、套袋中(8月22日和9月27日)、摘袋后2天(10月9日)和采收后1天(11月3日)苹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不仅降低了苹果树冠层内的光照强度,而且显著降低了叶片的光合速率,而随着套袋密度的增加,苹果树冠层内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尤其是在8月和9月。5个处理的冠层光强、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片比重的变化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果实套袋导致叶片光合性能下降。套袋苹果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气孔导度的降低引起的,这可能与光照强度降低有关;而在9月光合速率的降低还可能与高温弱光,套袋苹果叶片出现非气孔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苹果果实品质与海拔的相关性关系,以河北省44个果园的‘富士’苹果为试材,采用成熟期采样、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的方式,研究果实外观品质、内在品质、质构特性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果园平均海拔247.77 m,在果实外观品质方面,果实单果重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r=-0.33,P<0.05),着色指数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r=0.43,P<0.01),裂果指数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r=-0.64,P<0.01);在果实内在品质方面,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r=0.37,P<0.05),硬度、可滴定酸、固酸比均与海拔无显著相关性;在果实质构特性方面,果实粘附性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r=-0.30,P<0.05),内聚性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r=0.34,P<0.05),脆裂性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r=0.30,P<0.05),胶粘性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r=0.30,P<0.05),咀嚼性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r=0.32,P<0.05),弹性与海拔无显著相关性。海拔高度在700 m以下时,较高的海拔能够显著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海拔高度与果实质构特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茶树‘中黄3号’主要生化成分月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白化茶树品种‘中黄3号’(‘ZH3’)主要生化成分月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常绿品系‘苔茶15’(‘TC15’)为对照,检测2019年5个不同月份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收集试验地采样前的半月均温(HMMTBS)、半月均降水量(HMMPBS)、半月均相对湿度(HMMRHBS),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月份2种茶树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接近,咖啡碱含量在‘ZH3’中表现稳定,而在‘TC15’中存在显著差异。‘ZH3’、‘TC15’茶多酚含量分别为7月>10月>8月>5月>4月、7月>5月>10月>8月>4月。‘ZH3’、‘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月>5月>8月>10月>7月、4月>5月>8月>7月>10月。各月份‘ZH3’茶多酚含量低于‘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TC15’;‘ZH3’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的变幅分别为2.6%~7.2%、9.2%~23.2%,远高于‘TC15’(2.2%~3.8%、14.7%~25.4%)。2种茶树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与3个气象因子无显著相关性。‘ZH3’游离氨基酸含量与HMMTBS、HMMPBS、HMMRHB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P<0.01)、-0.69(P<0.01)、-0.86(P<0.01),而‘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仅与HMMRHBS显著负相关(r=-0.74,P<0.01)。典型相关分析显示,3个气象因子对2种茶树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TC15’茶多酚含量影响较小;‘ZH3’、‘TC15’酚氨比分别主要受HMMRHBS、HMMPBS,‘ZH3’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主要受HMMTBS、HMMPBS影响,HMMTBS影响程度更大,‘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受影响结果与‘ZH3’类似。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决定老枞水仙茶“枞味”的关键香气成分和关键性生化成分物质,应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香型老枞水仙的挥发性物质、主要理化成分进行特征分析。试验共鉴定出38种挥发性物质。木质味老枞水仙特征性香气成分是戊醛、己醛;青苔味老枞水仙特征性香气成分是3-己烯-1-醇单聚体和二聚体、芳樟醇单聚体;粽叶味老枞水仙特征性香气物质是2-戊基呋喃、苯甲醛。另外,生化成分中水浸出物、咖啡碱的增加对老枞水仙茶“枞味度”品质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增加将造成老枞水仙茶滋味品质的下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儿茶素品质指数的降低,对老枞水仙茶“枞味”的进一步提升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可实现老枞水仙的快速判别,为制定老枞水仙企业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