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西省不同林龄杉木碳储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省级尺度上分析不同林龄杉木碳储量数据,以掌握江西省杉木人工林碳储量动态分配格局。本研究对江西省杉木林生态系统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现有杉木生物量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杉木人工林碳储量变化范围为27.82~82.61 t/hm2,其乔木层碳储量占94.2%以上。杉木林和乔木层碳储量随林龄先增加后略微下降,而各龄林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各组分碳储量大小排序均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而在中龄林和过熟林中则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幼龄林各器官碳储量大小排序为树干>叶>根>枝,而其他林龄中的排序均为树干>根>枝>叶。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掌握山西省森林资源生物量和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以山西省1990—2010年的5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统计关系的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结合碳储量换算系数法,对山西省1990年以来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了测算,分析了20年来的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1990—2010年,山西省的森林总生物量从7104.85×104t增加到12441.15×104t,森林总生物量年均增加266.82×104t,年均增长率3.76%;平均单位面积森林生物量从31.7400t/hm2增加到47.6307t/hm2,单位面积森林生物量年均增长0.5297t/hm2;山西省森林资源碳储量从3544.61×104t增加到6206.89×104t,森林碳密度从15.8348t/hm2增加到23.7630t/hm2,虽然山西省森林资源碳储量和森林碳密度都在不断增加,森林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储量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平均碳密度远低于全国森林平均碳密度(44.91t/hm2),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86.00t/hm2),山西省整体的林分质量仍然较低、生长较差,急需加强对现有林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以鲁中山地50年生不同林分密度(1300~5800株/hm2)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鲁中山区侧柏人工林合理密度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供试样地共发现植物42种,隶属31科38属,灌木植物为优势品种。侧柏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样地间的变异性较强,而丰富度、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为中等变异。随林分密度增加,侧柏林林下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在林分密度为2600~3000株/hm2时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林下盖度、生物量和灌木层高度随林分密度增大也呈明显下降趋势。综合来看,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林下植被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大,在林分密度低于30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相对较好,有利于稳定生态系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高产栽培技术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试验,以半夏产量为目标,以栽培密度、有机肥、氮肥、磷肥施用量为探讨对象。建立了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产量与半夏栽培密度、有机肥、氮肥、磷肥施用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寻优,提出了半夏产量≥22500kg/hm2的相应的农艺措施为:栽培密度713.88万~741.06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31.21~36.29t/hm2,氮肥施用量112.15~133.85kg/hm2,磷肥施用量259.64~292.89kg/hm2;半夏产量≥24000kg/hm2的相应的农艺措施为:栽培密度738.90万~764.10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30.96~36.54t/hm2,氮肥施用量111.10~134.90kg/hm2,磷肥施用量253.11~292.89kg/hm2。  相似文献   

5.
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垦丰16为试材,在30万株/hm2、33万株/hm2、36万株/hm2和39万株/hm24个密度条件下,研究不同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冠层光合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M1~M3),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M3产量最高达3815.22kg/hm2,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则产量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6.
风沙半干旱区不同时期覆膜对玉米田固碳及碳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秋季覆膜(AM)、春季覆膜(SM)和不覆膜(NM)3种模式栽培玉米对短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平衡影响的异同,旨在明确风沙半干旱区覆膜的固碳减排效应,为构建低碳地膜覆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AM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地上生物量和0~6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P<0.05);在0~100 cm土层,AM、SM、NM和初始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83.7、84.2、89.2、90.53 Mg/hm2,各处理相同土层间差异不显著(P>0.05);NM、SM和AM土壤呼吸CO2-C释放量平均值分别为2.10、2.09、2.37 Mg/(hm2·a),碳平衡分别为-522、-498、-474 kg CO2-C/(hm2·a)。以上表明,AM增加系统碳输入的同时,增加了土壤呼吸碳排放,但在短期内不会引起土壤有机碳库的衰退,并能更大程度上减少单位面积产量的碳排放,是一种气候友好型的低碳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7.
闽北不同森林经营模式碳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森林经营模式对天然林碳储量的影响,推动经营区森林的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采用间接收获法获取样品,并运用低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植物碳含量,对9种经营模式下天然林碳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选择采育结合的经营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森林树干、树枝和根系的碳储量,但各种经营模式下的树叶碳储量差距不大。天然林分中碳储量的分布大致服从:乔木层>枯枝落叶层>草本层>灌木层,天然林的碳储量在采育结合的经营模式下最大,保植补育经营模式下最小,在定向培育和间伐调整的经营模式下处于中等水平。林分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林分各层适宜的经营模式不同。从碳储量总量上看,天然林选择采育结合的经营模式更合理,更有利于提高森林资源的碳储量,促进其形成生态、经济效益俱佳的天然混交林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推进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华北地区夏玉米低碳生产的氮肥管理措施,以典型夏玉米田为对象,设置了不施氮(N0)、施氮100 kg/hm2(N1)、施氮150 kg/hm2 (N2)、施氮200 kg/hm2 (N3)4个处理,通过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农事投入间接碳排放和作物固碳综合评估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土壤CO2、N2O排放随施氮量升高而升高,CH4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升高而下降,N1、N2和N3处理土壤温室气体总排放的碳当量分别较N0提高14.91%、24.19%、29.67%;氮肥投入贡献了较高的间接排放,达到135.27~270.55 kg/hm2;施氮促进了作物固碳,N0、N1、N2、N3净初级生产力固碳量分别为1965.56、3125.68、4345.55、4663.64 kg/hm2。综合系统碳流来看,各处理均表现为碳汇,净碳效应分别为258.33、1034.99、2032.82、2192.16 kg/hm2,碳可持续指数分别为0.15、0.50、0.88、0.89。200 kg/hm2施氮量下能够以相对较低的碳耗换取较高的固碳率,表现出较高的净碳效应,可推荐为氮素适宜投入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桑园基础资料相对缺乏而限制了桑园碳汇评估的客观现实,本研究以统计资料较为完整的蚕茧产量数据为基础,在假设四川地区所有桑园都采用片叶育进行养蚕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统计资料的桑园碳汇估算模型(mulberry garden carbon sequestration estimation model,MCSD,以下简称:本研究模型)。本研究以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的灌木模型(shrub model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carbon storage measurement guide,SMFC,以下简称:对照模型)为对照,对比了两者在计量2000—2018年四川省桑园桑树碳汇贡献的差异。结果发现:(1)本研究模型估算出四川桑园桑树年均碳密度为10.13 t/hm2,折算出四川桑园2018年碳储量为142.39万t。(2)桑叶和桑枝作为桑园碳汇的主要来源,其碳汇量分别占桑园总碳汇量的44.44%和26.65%。(3)以2000年为基准,本研究模型估算出2000—2018年间四川桑园的碳储量累积达1636.25万t。(4)到2018年,桑叶和桑枝的累积碳汇贡献分别占比60.94%和36.55%。(5)而对照模型的计算结果比本研究模型低了10.73%,且未考虑桑叶收获年和收获量的问题,不能全面地反映桑园的累积碳汇贡献。桑园碳汇评估是实现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结果对于未来标准化评估中国不同地域不同利用方式下桑园生态系统碳汇效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探索不同用途的‘保大麦25号’最佳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密度和施氮量为试验因素,分别设3个水平,共9个处理,进行密度和施氮量2因素互作试验。结果表明,鲜草产量随着施氮量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随着施氮量增加至施尿素525 kg/hm2,籽粒产量达最大值后开始下降。以收获鲜草为目的,最适密度为基本苗300万株/hm2,最佳施氮量为施尿素675 kg/hm2。以收获籽粒为目的,最适密度为基本苗240万株/hm2,最佳施氮为施尿素52 kg/hm2。同一处理间,扣除种子、氮肥成本后,收获鲜草比收获籽粒经济效益高810~4540.8元/hm2。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产紫青霉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生防潜质,采用产紫青霉K1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及卵的活性进行了室内生测,同时利用了产紫青霉K1生物菌剂对烟草根结线虫病进行了2年2地的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1)产紫青霉K1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较强的毒杀活性,48 h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校正致死率高达94.53%,对卵孵化的相对抑制效率达90.75%;(2)3种用量的产紫青霉对烟草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及烤烟综合农艺性状、产质量和均价均优于33.00 kg/hm2的淡紫拟青霉,其中以41.25 kg/hm2产紫青霉的防治效果、综合农艺性状、产值量和均价最好,平均防效为80.60%,烟叶产量、产值和均价分别为2119.50 kg/hm2、56762.77元/hm2和26.78元/kg。因此,产紫青霉K1在烟草根结线虫生物防治领域具有较大的潜能,可作为攀枝花烟草根结线虫病生防菌加以开发应用,推荐使用方法及用量为在烟草移栽时使用41.25 kg/hm2产紫青霉K1一次。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黄芩在甘肃中部地区最佳的定植密度和采收年限,本文以黄芩种苗为试验材料,研究黄芩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20万株/hm2的二年生和三年生药材,测定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相关指标,并估算效益。结果表明:两年生和三年生黄芩在栽培密度为45万株/hm2时,其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50.46 kg/hm2和62.77 kg/hm2;密度为105万株/hm2时,其鲜药产量较高,分别为11167.23 kg/hm2和16725.84 kg/hm2;栽培密度为75万株/hm2时,药材的平均单根最长最粗,鲜药和籽粒产量较高,纯收益最高,分别达到41009.39元//hm2和85083.64元/hm2。三年生黄芩除折干率外,产量性状指标均极显著高于二年生黄芩,纯收益增加35237.89~44074.25元/hm2。可见,适于甘肃中部地区黄芩最佳栽培密度为75万株/hm2,收获年限以三年生为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唑虫酰胺用于防治甘蓝田常见害虫的可行性和合适剂量,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相应方法测定了30%唑虫酰胺悬浮剂对小菜蛾、黄条跳甲和蚜虫的防治效果.2018年和2019年试验中30%唑虫酰胺悬浮剂90、112.5 g/hm2对小菜蛾药后7天防效达85.63%、89.17%和88.54%、91.34%,略高于或显...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明中国北方地区土壤速效养分及容重对秸秆还田的响应,选择秸秆还田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设置“秸秆还田”、“理化性质”、“华北”、“东北”、“西北”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多个数据库中,筛选出60篇关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改良影响效应和影响因素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法定量研究土壤速效养分和容重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P<0.05)提升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容重。华北地区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提升效果显著优于东北和西北地区,而对西北地区容重降低效果低于华北和东北地区;中高量秸秆还田(5000~10000 kg/hm2和10000~15000 kg/hm2)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低秸秆还田量(≤5000 kg/hm2)对土壤容重并无显著影响,而超高秸秆还田量(>15000 kg/hm2)则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容重;免耕相比旋耕、深耕、浅耕可以显著(P<0.05)提升土壤有机碳、碱...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和有机硅功能底肥对河套灌区盐碱土壤碱化度、养分有效性及作物增产效果,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通过采取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处理:(1)有机硅土壤调理剂45 kg/hm2,有机硅功能肥7.5 kg/hm2;(2)有机硅土壤调理剂75 kg/hm2,有机硅功能底肥5 kg/hm2;(3)磷酸二铵 16.3 kg/hm2,氯化钾16.5 kg/hm2,尿素11.5 kg/hm2。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后,可增加向日葵百粒重,进而增加向日葵产量,且随着有机硅土壤调理剂施用量的增加,向日葵产量呈上升趋势,施用量为75 kg/hm2时,增产幅度为9.0%,增产效果显著。在基施有机硅土壤调理剂45 kg/hm2和追施有机硅功能肥7.5 kg/hm2的前提下经济效益最佳,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后,可增加土壤有效养分,降低土壤pH、含盐量、碱化度和容重,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和修复障碍层次。  相似文献   

16.
旨在为大田施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碳氮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在北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选用生物炭和明矾作为土壤调理剂材料,设计T1(对照)、T2(生物炭)、T3(明矾)、T4(生物炭+明矾)4个处理的两茬定位试验。结果表明,T2(生物炭)与T4(生物炭+明矾)处理改善土壤碳氮状况、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养分吸收的效果较好。经过两茬作物种植后,T4(生物炭+明矾)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提高,为15.82 g/kg,表层土壤C/N增加为10.88。土壤硝态氮经两茬作物种植后,T4(生物炭+明矾)处理改善效果最好,0~30、30~60、60~902最高,其次为T4(生物炭+明矾)处理,而小麦以T4(生物炭+明矾)处理产量最高,为10.28 t/hm2。T4(生物炭+明矾)处理夏玉米和冬小麦的吸氮量均最高,分别为168.32 kg/hm2和35.49 kg/hm2。总体来看T4(生物炭+明矾)处理对改善农田土壤碳氮状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施肥水平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效应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谭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177-182
为探讨不同施肥水平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作用效应,以玉米杂交种‘桂单0810’为材料,裂区设计,设置4个施肥水平和6个种植密度,进行一年两季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与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都有显著的作用效应;随着施肥水平提高,氮素利用率、氮素农学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均有所降低,同一施肥水平随密度增加,氮素利用率、氮素农学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均有所提高,通过调节种植密度可以较好发挥氮素的作用效率;以(A2)施纯N 225.0 kg/hm2、P2O5 75.0 kg/hm2、K2O 187.5 kg/hm2与种植密度在(B3)52500株/hm2至(B4)60000株/hm2玉米产量可达7913.2~8207.8 kg/hm2是一种较优的密、肥配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