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有着丰富的杨树基因资源,通过对杨树优良亲本进行杂交育种,获得了具有亲本优良性状的无性系,并在生产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根据育种目的不同,进行不同组合的杨树杂交育种,大力推进杨树遗传基因优化,获得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不仅满足环境变化方面和用材林建设方面的需求,也是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这些新品种优势明显,具有速生、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选育耐寒,速生杨树新品种,经1975~1987年的试验研究,选育出黑林1号、2号、3号杨3个优良无性系,其抗寒性、抗病性均不低于小黑杨,7年生材积生长量分别超过小黑杨的40%、32%和50%;其遗传力(h~2)分别为0.9535、0.9165和0.8521;遗传增益(AG)为48.1%、35.3%和36.7%。  相似文献   

3.
寒地杨树纤维用材林新品种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选育出适应黑龙江省气候条件的平原杨树优质速生纤维林新品种(系),有目的选配杂交组合,获得14个杂交种。初步选择种子饱满、种量大、杂种苗生长状况好的5个杂交组合,可望在试验林中继续选择抗性、速生、纤维含量高的优良单株,通过无性繁殖培育出适合东北地区种植的平原杨树纤维用材林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青杨派的种间杂交,在半干旱地区的杨树新品种选育中,在4龄树时初选出金科5号优良无性系。金科5号在耐干旱、耐盐碱、速生等方面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5.
为选育出适合辽宁中南部地区推广栽植的速生抗逆杨树新品种,对引进到辽宁的欧美杨111无性系进行引种试验研究。该研究以中辽1号杨为对照,通过无性系苗期测定、多点区域生长对比试验、抗病性评价、材性及制浆造纸性能测试等,最终选育出速生、抗病性强杨树新品种欧美杨111。在辽宁绥中县,8年生欧美杨111平均胸径28.29 cm,平均树高19.5 m,平均单株材积0.577 m~3,分别超过对照种中辽1号杨18.12%、11.43%和36.08%,表现出明显的速生优势。同时该品种还具有抗病性强、干形好、易繁殖、材质优良等特点,可作为辽宁中南部地区推广应用的高产抗病杨树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杨树杂交试验与早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引种成功的杨树优良品种(鲁山杨、圣山杨、欧美46杨)以及我省小叶杨开展杂交试验,并完成早期选择,苗期测试结果表明:各组合子代之间在苗高、地径、抗病性、侧枝数和节间距等性状方面有显著差异。通过综合选择,初步选择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25个无性系,为进一步营建试验林选择出速生、优质、我省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杨树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70年代引进的意杨I-63、I—69、I-72三个无性系,在江汉平原地区表现出速生丰产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选育出了中嘉2号等一系列品系。但近年来,许多地方杨树出现了高径生长速度减缓,干形变差,出材率低,对病虫害抗性减弱等生长退化现象。笔者通过引种地区调查研究,对杨树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1杨树生长退化的原因1.1品系推广各自为政,缺少系统规划我省曾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杨树优良品系的选育工作,并在嘉鱼县进行过系统的杨树品系对比试验,从中选出了中嘉2号等9个优良品系作为我省推广的主要品系。…  相似文献   

8.
杨树是我省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繁殖容易、适应性强的特点,多年来被广泛用于速生用材林、农田防护林造林及“四旁”绿化。建国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省遵照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指示,先后引进和选育了许多新的杨树良种。据初步调查,目前引种的杨树,包括种、交种和类型已达343种之多。早期引种的,有些已明显的表现出适应广、速生优质、抗性强  相似文献   

9.
由于阜新市近年来出现的极端天气原因,阜新市的林木出现了大面积死亡,杨树尤为严重。针对杨树大面积死亡的现状,推广新的优良的杨树新品种势在必行,化石戈杨是阜新地区新选育出的杨树新品种,其抗寒、耐旱、速生的特性很适合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1国家要求当前培育杨树新品种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提高环境绿化及改善生态效益,以提高杨树抗逆性为核心的新品种选育;二是以速生和优良材质联合选育为核心,为工业用材提供原材料新品种选育。其结果将推动我国木材生产的产业化。欧美杨107号是国家攻关诞生的杨树...  相似文献   

11.
派间杂种雄株 110号杨是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杨树纸浆材林良种选育及培育技术研究”和“欧美杨胶合板材及纸浆材新品种选育”课题组耗时十余载选育出的具有优良特性的杨树新品种 ,已通过国家鉴定。它在耐旱、耐寒、速生以及抗病虫害等方面都堪称优良品系 ,已被国家林业局列为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重点推广的树种之一。山西长治市林业技术推广站于 2 0 0 0年初承担了欧美杨 110号杨树丰产林培育项目 ,在 12个县、市、区经过 3a的引种、栽培及推广 ,现已成功完成项目任务 ,并已向全市及周边市、县、区辐射推广。1 欧美杨 110号的优良特性(1)生长…  相似文献   

12.
杨树品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杨树为杨柳科杨属落叶高大乔木,根系发达,枝叶繁茂,适应性强,抗旱、抗寒、耐盐碱,是我地区营造速生用林村、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固沙林、护岸林以及城乡绿化的主要树种。 杨树新品种很多,它们都具有速生优质易繁殖等优良特性,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扦插及植苗造林成活率一般都在90%以上。根据中  相似文献   

13.
《山东林业科技》2008,38(2):98-98
由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下达,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杨树用材林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项目(鲁科农字[2001]500号),于2007年12月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引进国内外黑杨种质资源403个,在我省建立3处永久种质资源保存库。在对种质资源进行遗传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杂交和天然杂种F1子代选择,选育出鲁林1号(Populus×euramericana‘Lulin1’)、鲁林2号(Populus deltoides‘Lulin2’)和鲁林3号(Populusdeltoides‘Lulin3’)3个生长速度快、干形通直圆满、出材率高、材质好、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优良杨树新品种。现场验收结果表明:新品种6年生生长量超过目前我省主栽杨树品种1107和中菏1号15%~20%,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培育纸浆材和胶合板等工业用材,可在我省杨树栽培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山地面积十分辽阔,约占国土面积的 70%。山地是造林绿化的主体,为此各地正在积极开展适合山地造林的速生、优质、抗病虫的新树种的选育工作.广大林业工作者对“杨树上山”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但真正适合各地山区造林的速生杨树优良品种为数不多,即使有我国优良的山地杨树品种,如山杨、汉白杨、响叶杨等,由于其不易扦插繁殖,大面积人工造林相当困难。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利用我国已有丰富的杨树遗传资源.通过人工杂交、无性系繁育等手段,筛选出适合各地栽植的优良品种。同时也应积极引入国外的优良山地杨树品系,开展无性系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我国山地造林杨树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7个杨树无性系苗期选育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杨树多品系造林,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生长、抗性强、速生丰产的优良无性系,为辽宁杨的品种更替作好基础工作,我们对“78-7”等7个杨树无性系进行了苗期选育试验。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凌海市大凌河林场大来号分场。东经120°42′,北纬40°48′,海...  相似文献   

16.
派问杂种雄株110号杨是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杨树纸浆材柞良种选育及培育技术研究”和“欧美杨胶合板材及纸浆材新品种选育”课题组,耗时十余载选育出的具有优良特性的杨树新品种,已通过国家鉴定。它在耐旱、耐寒、速生以及抗病虫害等方面都堪称优良品系,已被国家林业局列为中国西北及华北地区重点推广的树种之一。山西长  相似文献   

17.
美洲黑杨无性系T26和T66是山东省林科院于1987年由土耳其引进、1995年选育出的两个速生优良无性系,于1997年又在山东省各杨树栽培区,同引进的全国各地选育的50多个优良无性系一起,进行了育苗试验和区域化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T26和T66在山东省具有生长速度快、材质好、抗逆性强和生态适应范围广等优良特性,是营建胶合板林和纸浆林的优良品系,2002年已通过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在世界各国的杨树育种中,欧美杨育种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因为欧美杨具有速生、优质、易繁殖、适应性广等优良性质,因而适应了现阶段对杨树速生丰产的客观需要。到目前为止,我国栽培的欧美杨品种如沙兰杨、I—214杨、P15A杨、172/58杨、加杨、健杨等,全部是从欧洲引进的。1979年以来,中林所用人工杂交方法培养出  相似文献   

19.
<正>杨树作为主要速生用材林之一,被广泛的栽种,本文主要针对几个杨树无性系的选育品种在盐碱地上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20.
杨树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现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经济途径.由于近代选育出了一批杨树优良新品种,给集约高效栽培创造了必备条件.现将杨树大径材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