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宋海星  孙晶霞 《大豆科学》1997,16(2):178-180
无论是NO3^--N,还是NH4^+-N使用单一氮源大豆幼苗长势均不如二者混合。以NO3^--N或混合氮为氮源时,幼苗生长受pH值影响较小,而以NH4^+N为氮源时,pH7.5时幼苗生长明显优于pH5.5。在本试验设计的七种氮素形态配比中,大豆茎叶全氮含量高低的顺序为NO3^--N:NH4^+-N3:1〉5:1〉1:1〉1:3〉1:5〉1:0〉0:1,与株高及鲜重的顺序相一致。随着营养液中NO3^  相似文献   

2.
硝态氮和氨态氮对大豆根瘤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宋海星  申斯乐 《大豆科学》1997,16(4):283-287
在大豆开花前期追施不同配比的NO^-3-N与NH^+4-N,分析其根瘤固氮酶活性,叶片NR活性,幼茎段脲含量、酰脲相对丰度及全氮含量。结果表明:7种酸比的NO^-3-N与NH^+4-N均不同程度地抑制要瘤固氮酶活性,降低幼茎段酰脲含量及脲相对丰度。其中,NO^-3-N:NH^+4-N=1:5时,根瘤固氮酶活性相对最高,幼茎段酰脲含量及酰脲相对丰度也最高;NO^-3-N:NH^+4-N=1:0时,根  相似文献   

3.
夏大豆亩产262.1kg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卢增辉  赵俊杰 《大豆科学》1994,13(3):185-192
研究了夏大豆中油-89D亩产262.1kg各项生理指标:叶面积系数,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分别为3.98、5.80、4.91;总光合势18.2万m^2·日,平均净光合生产率4.81g/m^2·日,氮磷总积累量分别为22.28kg和3.13kg,每生产100kg籽粒需吸收氮8.50kg,磷1.19kg,总干物质积累876.47kg,粒茎比0.51,经济系数0.30。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华麦8号为材料,在土培条件下探讨了硝酸钙对小麦NO3^--N吸收、转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施钙与否,小麦拔节期叶片中钙和NO3^--N、全氮含量都最高,随生育期推进而逐渐下降。施钙大大提高了叶片中钙的含量。在拔节期钙含量高的情况下施钙,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有所下降,NO3^--N含量较高。在小麦灌浆期钙含量高的情况下施钙,NRA有所提高,并促进了NO4^--N的吸收和转化,氨态  相似文献   

5.
香草兰营养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多年多点的调查分析,初步确定高产香草兰营养诊断适宜的采样时间10-11月;采样部位为自茎蔓顶叶向下数第7-8片叶;香草兰营养诊断指标包括养分含量适宜范围和重要养分平衡比值。养分含量适宜范围为:N2.15%-2.40%,P0.43%-0.50%〉K2.70%-3.20%,Ca3.60%-4.20%,Mg0.35-0.70%。重要养分平衡比值适宜范围为:N/P4.00-5.33,P/Ca0.018  相似文献   

6.
基因型和氮肥对冬小麦叶片形态建成和分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8~1999 年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实验农场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叶片形态建成和分蘖的影响。试验由3 个基因型(浙麦1 号,ZAU97-2,扬麦5 号)和3 种氮肥水平(0,120,240 kg/hm 2)的9 种组合处理组成。主茎各叶片长度,除第1、9 和10 外,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叶片宽度随叶位高度而增加,各叶片面积的变化与叶长基本一致,第1 至5 叶依次增加,第6 叶明显减小,第7 叶又逐渐递增;单株分蘖数和分蘖消长动态因基因型而异。氮对叶片形态有明显影响,但除旗叶外,N120 和N240 两种氮水平之间叶长无显著差异。氮对分蘖的发生影响较小,但能显著促进其后的生长。基因型和氮肥对叶片形态和分蘖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7.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重与叶面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叶位叶片叶面积与叶干重、叶鲜重及单株干重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叶干重、叶鲜重与叶面积的正相关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单株干重与叶面积的相关系数显著性在不同生育期表现不同;②叶干重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和叶面积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相似,且具有测定简便、受密度影响较小的特点,可以换算成叶面积或叶面积系数,建议作为小麦栽培及生理研究中的常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遮光、渍水及其互作对小麦幼苗形态及生长性状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扬麦1号(20世纪70年代)、扬麦158(20世纪90年代)和扬辐麦4号(21世纪正在应用)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遮光、渍水后小麦幼苗主茎叶龄、单株茎蘖数、单株次生根数、苗高、叶面积、干物重、比叶重和根冠比的变化。结果表明,遮光处理显著延缓幼苗叶龄,抑制分蘖的发生,而渍水处理影响不显著;遮光和渍水处理均显著降低单株次生根数、叶面积、比叶重及地上部和根干重,遮光影响程度重于渍水,遮光和渍水同时处理仅对比叶重、地上部和根干重、根冠比表现出一定的累加效应。处理结束后经20d恢复,仅不遮光+渍水处理下叶龄、苗高和比叶重基本恢复到正常生长水平;不遮光+渍水处理下单株次生根数及各处理下根干重表现出恢复趋势。不同品种间幼苗形态和生长性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扬辐麦4号和扬麦158单株次生根数和比叶重均显著高于扬麦1号。不同处理下扬辐麦4号幼苗形态和生长性状相比正常生长幼苗的变化幅度总体上小于其他品种,表现出较好的苗期抗渍及抗弱光能力。  相似文献   

9.
此项研究是在一个生长室进行的.当给每公斤土中施入20mg锌时.在10℃、16℃和22℃的土壤温度下,两个硬粒小麦(TristicumturgidumL.vardurum)品系之茎叶中的镉浓度均降低了,而当施NH4NO3和NH4H2PO4时,茎叶中的镉浓度提高了。与对照相比,将锌与NH4NO3或NH4H2PO4混施,亦可降低植株茎叶中的镉浓度.  相似文献   

10.
此项研究是一个生长室进行的。当给每公斤土中施入20mg锌时,在10℃、16℃和22℃的土壤温度下,两个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var durum)品系之茎叶中的镉浓度均降低了,而当施NH4NO3和NH4H2PO4时,茎叶中的镉浓度提高了。与对照相比,将锌与NH4NO3或NH4H2PO4混施,亦可降低植株茎叶中的镉浓度。  相似文献   

11.
试验于2007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进行,以烤烟K326为试验材料,围绕稻烟复种土壤的特定条件。开展不同形态氮肥对烤烟生长及品质影响和氮肥在土壤中转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稻田土壤中硝态氮在整个烤烟大田生长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施用100%.铵态氮肥的烤烟前中期的生长势较强,而硝态氮与铵态氮各50%的烤烟在收获时茎围、株高、叶面积最大,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单一施用硝态氮或铵态氮的烤烟,烟叶中烟碱含量较高,而硝态氮与铵态氮各为50%的烤烟烟叶中烟碱含量较低。采用硝态氮与铵态氮各占50%配比的烤烟对氮肥的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538、常规粳稻品种小叶迟熟为材料,设置5个钵苗机插密度(D1,33 cm×12 cm;D2,33 cm×13 cm;D3,33 cm×14 cm;D4,33 cm×15 cm;D5,33 cm×16 cm),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30.0 cm×13.2 cm),比较研究了不同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在双季晚稻区的适宜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均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密度条件下D1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2年平均增产8.13%~9.50%;(2)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后群体的茎蘖数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与CK相比,D1处理的茎蘖数栽后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高;(3)移栽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移栽期至拔节期CK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势大于D1处理,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D1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均高于CK;(4)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量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而单茎干物质量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5)钵苗机插水稻在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及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D1处理极显著高于CK。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季晚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最适宜行株距为33 cm×12 cm。  相似文献   

13.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202-209
Summary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heterosis fo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me characters at active tillering, flowering and dough ripe stages of 12 Fj hybrids from crosses between japonica and indica rice. Heterosis for plant height, number of tillers, green leaf area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per plant was positive at all stages. The intensity of heterosis was higher at the active tillering stage for number of tillers, leaf area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per plant.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iller number and leaf area per plant at active tillering and flowering stages.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area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between tiller number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per plant were observed at all stage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leaf area per plant at an early stage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per plant at a later stage, suggesting that early development of leaf area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highe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1 hybrids. Although heterosis for percent dead leaf blade was positive at the flowering stage due to early leaf senescence in some Fx hybrids, a larger leaf area was also found in Fx hybrids at this stage and leaves of Fx hybrids remained green longer compared to parent cultivars up to the dough ripe stage.  相似文献   

14.
陇东塬区玉米不同发育期生长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陇东塬区玉米单株生长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在7叶以前单株干物重和单株叶面积与营养器官的生长主要呈正相关,与产量构成因素以负相关为主;7叶以后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对产量构成因素的贡献不同,叶、叶鞘、茎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表现为慢-快-慢,对产量构成因素的贡献表现为高-低-高。穗的干物重和单株叶面积对产量构成因素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进行了重茬大豆施肥技术组合筛选,NPK不同组合可明显促进重茬大豆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增加大豆株高、提高大豆地上和地下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NPK配合可促进大豆根瘤数量和重量的增加,N3P4K5 叶面肥在大豆分枝期(V5)、开花期(R2)和鼓粒期(R6)三个时期都明显增加大豆优质根瘤比率;NPK配合可增加大豆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光合势,其中N3P4K5和N3P4K5 叶面肥对大豆生长发育促进作用最为明显,N3P4K5 叶面肥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2.7%,增加了大豆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各处理对大豆百粒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热研7-33-97芽接橡胶幼苗为试材,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相同施氮量情况下,肥料氮素在橡胶树幼苗叶片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氮肥品种为15N标记的CO(NH2)2、15N标记(NH4)2SO4、15N标记Ca(NO3)2和15N双标记NH4NO3。结果表明,橡胶树幼苗叶片对四种15N标记氮肥吸收分配势(Ndff值)总体上均随施肥时间的延长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各氮肥处理间叶片Ndff值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生长期橡胶树幼苗叶片对肥料氮的征调能力总体上表现为:NH4NO3-15NCa(NO3)2-15N(NH4)2SO4-15NCO(NH2)2-15N。通过分析不同生长时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Ndff值,发现两者之间总体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培方法在5种不同铵硝配比下,研究不同氮形态及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生长、结瘤固氮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不同铵硝配比对大豆植株生长、产量、生物固氮及氮效率等影响显著,随硝氮比例增加,植株生物量、籽粒产量、结瘤固氮及氮效率等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铵硝比25:75处理效果最佳,总体表现为铵硝比25:75≥0:100>50:50>75:25>100:0。较高铵硝比(≥50:50)严重抑制了大豆根系的伸长生长、根瘤的形成及其固氮酶的活性,从而降低了生物固氮的贡献率,最终导致大豆产量及氮素效率的降低。接种根瘤菌显著增加大豆产量和籽粒含氮量,并与铵硝比之间存在协同效应。铵硝比为25:75时接种根瘤菌,氮效率最高,最有利于大豆生长及籽粒产量的形成。研究结果对优化大豆水培营养液配方以及指导农田生产中氮素合理施用均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淮北地区氮高效高产型粳稻品种群体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淮北地区氮高效高产型粳稻品种的群体生长特征。【方法】在各自最适施氮水平下,选用淮北地区氮高效高产型、氮中效高产型和氮高效中产型3类代表性常规粳稻品种,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茎蘖动态、叶面积及物质生产与积累特征。【结果】拔节前氮高效高产型群体茎蘖数最少,拔节后平缓下降,最终成穗率最高;氮高效高产型水稻品种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最大,氮低效低产型最小,氮高效高产型水稻品种最大叶面积指数分别比氮中效高产型、氮高效中产型高2.53%、5.58%;有效叶面积率表现为氮高效高产型氮高效中产型氮中效高产型,高效叶面积率表现为氮中效高产型氮高效高产型氮高效中产型;抽穗至成熟阶段,氮中效高产型和氮高效高产型群体光合势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氮高效中产型,分别高10.58%和9.86%;氮高效高产型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略低于氮中效高产型,抽穗至成熟阶段,随着籽粒产量的提高,干物质积累呈递增趋势,干物质积累比例以氮高效高产型最高;收获指数表现为氮高效型品种大于氮中效品种;氮高效高产型品种群体生长率在抽穗前低于氮中效高产型品种,而在抽穗至成熟阶段则显著高于氮中效高产型与氮高效中产型,分别高8.79%、17.46%。【结论】氮高效高产型水稻品种拔节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均低于氮高效中产型和氮中效高产型;抽穗到成熟期光合势、收获指数、群体生长率、成穗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为给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的水氮运筹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临优2069为材料,研究了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灌时间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冬前灌水时间的推迟,小麦总茎数、单株分蘖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11月25日冬灌的最高。在施氮量相同条件下,氮肥一次性底施(N10∶0)的拔节期总茎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和氮素吸收量、表观利用率高于氮肥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N7∶3)处理,冬前总茎数、单株分蘖数则相反。冬前灌水时间提前和氮肥一次性底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前期单株干重;冬前灌水时间推迟和后期追氮则有利于灌浆期穗部和总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采取一次性底施,并于11月25日冬灌,可实现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