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虫期生命表方法,对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Var-ley-Gradwell K-图示分析和Moris-Watt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1代为低幼虫潜藏期,2代为卵期,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致死因子,1代为低幼虫潜藏期的天敌捕食及自然死亡因子,2代为卵期的中华草龄捕食因子。  相似文献   

2.
通过虫期生命表方法,对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Var-ley-Gradwell K-图示分析和Morris-Watt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1代为低龄幼虫潜藏期,2代为卵期。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致死因子,1代为低龄幼虫潜藏期的天敌捕食及自然死亡因子,2代为卵期的中华草龄捕食因子。  相似文献   

3.
1996~ 2 0 0 1年在福建省南平、沙县对喜树幽斑螟自然种群进行系统调查 ,组建和分析了 5个世代的自然种群平均生命表 ,结果表明 :喜树幽斑螟各世代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均属 Price A型 ,第 1~ 5代平均种群趋势指数 I值分别为 6.40、 4.66、 4.5 3、 4.88、 3.1 8. 5个世代中 ,影响喜树幽斑螟种群生命过程的关键因子均为成虫死亡和生殖力下降 .第 1~ 3代中 ,自然消亡的控制作用均大于寄生和捕食 .第 4代中 ,寄生的控制作用更大 ,第 5代则捕食的控制作用大 .年周期中 ,天敌对种群系统的控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加强 .成虫期是各个世代的关键虫态 ,除成虫期外 ,第 1代的关键虫态为 3~ 4龄幼虫 ,第 2~ 4代的关键虫态为 1~ 2龄幼虫 ,第 5代的关键虫态为蛹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生命表技术,通过对桔潜叶蛾(Phyllonistis CitrellaStainton)9个世代生命表资料的分析,探讨了桔潜叶蛾自然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主导世代间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是作用于幼虫期的寄生蜂,(白星姬小蜂Elachenis Sp.)和捕食天敌(包括亚洲草蛉Chrysopa bonine-nis 中华草岭C.sinica、小花蝽Orius minutus)。在重庆地区,由于在该种群前六个世代期间,各死亡因子,特别是天敌因子作用甚微,种群趋势指数均大于1,从而导致种群数量迅速增长。此后,随着天敌因子作用的加强,种群趋势指数迅速降至1以下,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研究结果显示,除捕食天敌外,主要死亡因子如叶片营养条件、病原微生物,寄生蜂的作用均具不同程度的密度依赖性,且是补偿不足的。  相似文献   

5.
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各发育阶段的存亡数量及其致死因子的系统观察和研究 ,组建了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7.5 %,种群趋势指数( I) =3.35 3。三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4.2 7%,二、三代棉铃虫卵期和低龄幼虫 ( 1~ 3龄 )消亡率为 79.6 1%和 78.8%。 4~ 6龄消亡率分别为 18.71%和 14 .5 9%。对照 Price( 1975 )所概括植食性昆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两种基本类型 ,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均属 A型。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消亡因子可归纳为捕食、寄生、自然损失、生理死亡、人工打顶五个因子 ,天敌捕食和寄生是主要消亡因子。各发育阶段消亡率差异总体较小 ,天敌捕食是卵期和低龄幼虫 ( 3龄以前 )消亡的主导因子 ,而天敌寄生则是4~ 6龄幼虫消亡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
通过连续3 a对泡桐叶甲(Basiprionota bisignata )的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找到了引起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阶段和关键因子,组建了以作用因子为组分的泡桐叶甲第1代生命表。在此基础上运用K值法分析了各种因子对泡桐叶甲自然种群的作用。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尤其是降水是影响其种群的关键因子;引起泡桐叶甲死亡的第1代的关键阶段为1-3龄幼虫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研究长沙地区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建立1980~1984年的第二、三、四代各代的平均生命表,通过组分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检定对各代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最大的因子和关键因子,最后建立各代种群动态预测的转移矩阵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对第二代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最大的因子为4龄期的寄生,第三代为1~2龄期的高温,第四代为1~2龄期的捕食及失踪。第二代关键因子是5龄期的寄生,第三代是1~2龄期的高温,第四代是4龄期的捕食及失踪。  相似文献   

8.
桔小实蝇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桔小实蝇自然种群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桔小实蝇在不同寄主上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青枣、杨桃、枇杷、柑桔、番石榴和芒果上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91.5、103.5、120.8、127.3、172.2和183.8。表明在这些果园中,桔小实蝇的种群密度是上一代的91.5~183.8倍。在果园中,“捕食及其它”因子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发展的重要因子,其幼虫期在青枣、杨桃、番石榴、芒果、枇杷、柑桔上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2.907、2.618、2.591、2.415、2.193和1.866。  相似文献   

9.
不同混交林青杨天牛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对山西省同朔地区金沙滩林场4种不同林分内青杨天牛自然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青杨天牛种群死亡率的最大变化都发生在一期幼虫期,说明该虫期是关键时期或关键虫期;另外,成虫期的发生数量决定下一代的产卵数量。杨树纯林,杨树—油松混交林,影响青杨天牛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是菌寄生;而杨树—油松—沙棘混交林和杨树—油松—沙棘—柠条混交林,影响青杨天牛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是啄木鸟啄食。  相似文献   

10.
光肩星天牛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清光肩星天牛种群的动态规律,作者于1987—1988年,在运城、侯马等地,用检查判断遗留痕迹的方法对该虫的自然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得到不同发生年代的杨(榆)树林内的平均虫口密度;2、该虫各虫态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型,且虫口密度越低,聚集度越高;3、编制了该虫在不同发生区内的生命表及平均生命在;4、经生命表分析得出,一期幼虫(危害韧皮部)为关键虫期,该期内天敌的捕食为关键因子;5、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回归预测式。  相似文献   

11.
烟青虫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1997年在云南省红河烟区弥勒县的烤烟大田设置尼龙纱网养虫室,自然条件下连续饲养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Guene),系统观察各虫态历期、幼虫龄期、取食量及体色变化,幼虫化蛹龄期及成虫羽化、产卵等.结果表明,烟青虫1年发生4~5代,各代均有5龄和6龄幼虫化蛹,5龄幼虫化蛹占60%以上;1龄幼虫历期比2龄历期长,3龄以后龄期增长,末龄(5龄或6龄)幼虫龄期最长;5龄化蛹的幼虫平均历期比6龄化蛹的短;无论5龄或6龄化蛹,3龄以后食量剧增,5~6龄的取食量为1~4龄取食量的1倍以上;幼虫体色多变,1龄幼虫均为红褐色,2~6龄体色变化无规律可循,第2代以后体色有随世代增加而加深的趋向;成虫产卵量与补充营养关系密切,补充营养充足时,每雌可产卵600~900粒,一般情况产400~500粒,未交配雌虫也会产卵,但卵不能孵化.根据观察结果提出了防治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刚竹毒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1998~ 1 999年在福建南平西芹对刚竹毒蛾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观察 ,组建了越冬代生命表以及 5个世代平均生命表 .刚竹毒蛾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 Price A型 ,平均种群趋势指数 I为1 .658,越冬代种群趋势指数 I为 1 .872 ,1~ 2龄幼虫的自然死亡是影响种群的重要因子 ,4龄幼虫至蛹期关键因子是天敌因子  相似文献   

13.
应用均匀设计方法,测定了菜青虫连续为害春甘蓝结球始期和菜球充实期造成的产量损失,并应用生命表方法评价了春甘蓝上有青虫天敌的作用,建立了包括甘蓝生育期和菜青虫种群密度在内的产量损失模型和包含各类天敌作用的防治指标模型。结果表明,产量损失主要是由甘蓝结球始期的虫害造成,捕食性天敌对菜青虫控制作用最大,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4.7107。根据防治指标模型,可求出甘蓝结球始期和菜球充实期以1-2龄幼虫、3-4龄幼虫、5龄幼虫为依据的防治指标,分别为每株14.13头、7.69头、3.44头(结球始期),29.34头、12.26头和6.93头(菜球充实期)。  相似文献   

14.
甜菜夜蛾不同龄期幼虫药剂敏感性及酶活性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虫体浸渍法测定辛硫磷、抑太保、高效灭百可、美满对不同龄期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3,4龄幼虫随龄期增加耐药性增强,2龄幼虫对药剂最为敏感,到3龄后耐药性迅速增强。随虫龄的增加,单头幼虫乙酰胆碱酯酶、磷酸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道梨圆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ock)在福建省的发生危害.福建名果黄花梨主产区建宁县此虫发生相当严重,1a4-5代,世代重叠.以2龄若虫和少数雌成虫在梨树枝干上越冬,越冬的2龄若虫于3月间开始活动,越冬雌成虫4月上、中旬开始产子.5月中、下旬为第1代1龄若虫发生高峰期,是梨圆蚧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寄生性天敌已知有13种,以梨圆蚧恩蚜小蜂Encarsiaperniciosi(Tower)和长缨恩蚜小蜂E.citrina(Craw)为优势种群,分别占寄生峰群体的47.5%和32.3%.寄生蜂对梨圆蚧的2龄若虫有寄生嗜好,其寄生率占各虫态被寄生总体的60.9%,一年中9月份寄生率最高,可达20%,一般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金跳小蜂对不同生育期扶桑绵粉蚧的影响,为今后寄生蜂的饲养和推广及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以4个龄期的15头扶桑绵粉蚧、30头3龄幼虫和成虫为试虫进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每虫笼放入1对亚金跳小蜂,每天记录寄主和寄生蜂的存活情况.[结果]亚金跳小蜂的最大寄生率和扶桑绵粉蚧的最大僵虫量均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出现,而最低值均在其2龄若虫期出现.在选择和非选择试验中,亚金跳小蜂雌虫的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在以扶桑绵粉蚧2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2.69±0.19和13.24±0.40 d.在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5.51±0.28和15.12±0.14 d.寄生蜂的发育周期因寄主龄期而有明显差异,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长,而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短.[结论]作为寄生蜂的亚金跳小蜂在寄主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大,在2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小.  相似文献   

17.
寄主龄期对菜蛾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被寄生时的龄期对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发育历期、结茧率及羽化雌蜂寄生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寄生于3龄小菜蛾幼虫的菜蛾绒茧蜂其卵—幼虫期的发育较寄生于2龄或4龄个体的要快,结茧率及羽化后雌蜂寄生能力要高,但寄生不同龄期寄主个体间的成蜂羽化率没有差异,表明小菜蛾3龄幼虫较2、4龄幼虫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要高.不同龄期被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均有部分个体在寄生蜂幼虫成熟啮出前死亡,这种死亡在2龄、3龄时被寄生的个体中主要发生在幼虫期,而4龄幼虫被寄生的个体死亡发生期则逐渐向蛹期转移,4龄第三天被寄生的小菜蛾蛹期死亡率达62.5%,表明小菜蛾4龄幼虫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随年龄增加迅速下降.文中还讨论了寄主龄期适合性与该蜂产卵选择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第1,2代玉米螟各虫态发生期、发生量和为害率的连续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玉米螟各代的虫量基数只是影响当代发生程度的因素之一,并不能决定发生程度。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当代发生数量呈正相关,与田间落卵量关系更为密切,与发生时期关系不大。发生数理与发生历期呈正相关,第1,2代玉米螟的发生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表现为间断性和相对独立性。第2代玉米螟的田间产卵量是第1代玉米螟的3.75~7.1倍,造成玉米被害率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19.
王锟  张丽兰  黎斌  杜广祖  陈斌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0):2894-2903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幼虫在山地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乡山地玉米种植区为调查研究点,设置系统调查田3块,每块田采用W型五点调查取样法,调查并记录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玉米植株上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数量;采用聚集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等方法分析山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基于空间分布结果,进一步拟合提出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幼虫密度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结果】不同生育期玉米植株上草地贪夜蛾各龄期幼虫的组成不同。除1龄幼虫在雄穗上无分布外,各龄期幼虫在玉米不同部位上均有分布,幼虫数量由大到小的分布顺序为心叶>雌穗>茎/叶>雄穗。玉米齐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数量比例较高,分别为100.00%、71.45%、63.39%和78.07%,抽雄期、散粉期、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数量比例较高,分别为70.01%、83.55%、81.35%、95.94%和95.56%;玉米心叶和雌穗上虫量占比较高,分别为37.73%和34.49%,其中雌穗虫量最高达237.78头/100穗;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在山地玉米田呈聚集分布,高龄幼虫呈均匀分布;综合来看,山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度具密度依赖性。基于空间分布的草地贪夜蛾低龄、高龄和全部幼虫样本的最佳理论抽样数计算模型分别为$N = (\frac{{3.84}}{{{D^2}}})(\frac{{3.2575}}{{{m^2}}} + 0.2874)、N = (\frac{{3.84}}{{{D^2}}})(\frac{{1.008}}{m} - 0.0644)$和$N = (\frac{{3.84}}{{{D^2}}})(\frac{{1.4718}}{m} + 0.3370)$,基于防治指标的低龄、高龄和全部幼虫样本的序贯抽样区间计算公式分别为${T_{{\rm{Iwao(n)}}}} = 0.33n \pm 1.96\sqrt {1.1063n} 、{T_{{\rm{Iwao(n)}}}} = 0.33n \pm 1.96\sqrt {0.3257n} $和${T_{{\rm{Iwao(n)}}}} = 0.33n \pm 1.96\sqrt {0.5224n} $。【结论】云南山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呈聚集分布,高龄幼虫呈均匀分布,整个生育期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总体呈聚集分布;可通过拟合的模型计算低龄和高龄幼虫取样的最佳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