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敌对棉铃虫种群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第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定量分析了各种天敌类群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作用。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生物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指数(IPC)分别为 16 .545 7,1.32 81和 1.3715;全部天敌因子对第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的控制指数(IPC)为 30 .1377。  相似文献   

2.
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林间系统调查,平均历期时,组建得到湿地松粉介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结果表明,越冬代初龄若虫期至第一代初龄若虫早期时的种群趋势指数I值为5.70,完整第一代结束时间的I值为0.92,表明下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种群数量的5.70和0.92倍,在新侵入区,没有发现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1.26,表明捕食性天敌对该粉蚧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其它类因子是影响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  相似文献   

3.
黄曲条跳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黄曲条跳甲自然种群的田间系统调查和人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黄曲条跳甲秋季世代和春季蓼工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秋季世代和春季世代种群趋势指数(1)分别为14.63和3.86,表明下一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种群数量的14.63和3.68倍,在田间,没有发现寄生性天敌,春季世代“捕食及其经”的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1.31,表明该作用因子对黄曲条跳甲的控制作用不  相似文献   

4.
小菜蛾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且以作用因子组配的小菜蛾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结果表明:春季小菜蛾连续两种群趋势指数为11.9,而秋季为24.4,比春季高出一倍多,菜蛾啮 影响春季小菜蛾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对连续两代小菜蛾种嫩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8.28,其次为菜蛾绒茧蜂,EIPC为4.85;在秋季,菜蛾绒茧蜂的作用仅次于4龄幼虫的捕食及其它,EIPC为3.67,菜蛾啮小蜂的作用较低,其EIPC仅为  相似文献   

5.
制作了第二代菜粉蝶PierisrapaeL.5年的自然种群生命表,求得了各年份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21、1.27、2.92、1.97和1.81;分析了其存活率曲线及类属于“C”型(O-dum,1978)。分析了影响菜粉蝶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即蛹期被寄生性天敌寄生。应用Morris—Watt模型,建立了菜粉蝶发生量预测式。  相似文献   

6.
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各发育阶段的存亡数量及其致死因子的系统观察和研究 ,组建了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7.5 %,种群趋势指数( I) =3.35 3。三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4.2 7%,二、三代棉铃虫卵期和低龄幼虫 ( 1~ 3龄 )消亡率为 79.6 1%和 78.8%。 4~ 6龄消亡率分别为 18.71%和 14 .5 9%。对照 Price( 1975 )所概括植食性昆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两种基本类型 ,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均属 A型。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消亡因子可归纳为捕食、寄生、自然损失、生理死亡、人工打顶五个因子 ,天敌捕食和寄生是主要消亡因子。各发育阶段消亡率差异总体较小 ,天敌捕食是卵期和低龄幼虫 ( 3龄以前 )消亡的主导因子 ,而天敌寄生则是4~ 6龄幼虫消亡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7.
茶毛虫的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捕食”、“寄生”、“其它”作用因子组建茶毛早自然种群生命表,并采用控制指数(IPC)法分析各作用因子对茶手虫种群系统的控制作用。这3种作用因子以第1-4代茶毛虫的IPC分别为4.2065、3.2345、1.4324;7.8008、4.4627、3.2152;6.3210、4.7019、3.6235;3.9457、3.7858、1.3600。一敌是影响茶毛虫自然种群的重要因子,控制作用“捕食”大  相似文献   

8.
组建了以作用因子为组分的褐边绿刺蛾第一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分析了各因子对褐边绿刺蛾自然种群的作用。结果表明,褐边绿刺蛾第一代自然种群趋势指数为4.10。捕食和寄生性天敌对该虫种群控制作用最大,总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44 7;自然死亡作用次之,为2.204 4;核型多角体病毒作用最小,为1.239 8。捕食和寄生性天敌是该虫种群增长的重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9.
1998 ̄1999年在福建南平西芹对刚竹毒蛾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观察,组建了越冬代生命表以及5个世代平均生命表,刚竹毒蛾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PriceA型,平均种群趋势指数I为1.658,越冬代种群趋势指数I为1.1872,1 ̄2龄幼虫的自然死亡是影响种群的重要因子,4龄幼虫至蛹期关键因子是天敌因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组建了垫囊绿绵蜡蚧Chloropuicinaria psidii Mask.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了其在荔枝上自然种群动态发生趋势,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垫囊绿绵蜡蚧的种群趋势指数为3.40;捕食性天敌对该蚧壳虫的种群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2.414,“其他”类因子的EIPC为7.668,说明“其他”类因子是影响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几种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命表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6种杀虫剂和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作用。干扰作用的控制指不仅表达防治措施的主效应,同时也表达杀虫剂对天敌的作用而对害虫种群的副效应,从而综合评价防治措施对害虫种群动态的。试验结果表明,特异作用杀虫剂(灭幼脲和抑食肼)和微生物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有较好的干扰作用,其作用效果依次为:灭幼脲胶悬剂(0.1586)、抑食肼胶悬剂(0.2748)、灭幼脲粉剂(0.2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调查、室内模拟试验以及人工辅助试验 ,探讨了雨水、天敌、作物布局和棉花生育期以及防治措施等对淮南地区第 2代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雨对棉铃虫卵有较强的冲刷作用 ,小雨淋湿棉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以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对棉铃虫蛹均有致命的打击 ;棉田四周面积较大的玉米作物是棉铃虫的主要食物源 ,棉花迟播迟栽对第 2代棉铃虫幼虫的钻蛀极为不利 ;天敌的捕食与寄生对第 2代棉铃虫种群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 ,而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则会削弱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疆南部主要棉区高密度棉田二代棉铃虫消亡因子主要可以归纳为天敌捕食、寄生、生理死亡、自然损失及人为活动等5个因子.1龄、5~6龄幼虫以及卵是新疆南部主要棉区二代棉铃虫田间自然消亡的主要阶段.各龄期幼虫田间自然存活率分别为53.3;、14.93;、10.60;、8.16;、6.69;、4.62;和2.58;.新疆南部棉产区二代棉铃虫总消亡率为97.95;,种群趋势指数(Ι)为8.877 8.单头二代棉铃虫幼虫蛀食蕾数为0.921~14.35,平均4.92个,其数量与棉花蕾、花、铃数量减少率和产量损失呈正相关,综合棉铃虫危害和当前高密度棉花种植的生产成本,其防治指标为102粒卵/百株.  相似文献   

14.
不同防治措施对烟粉虱种群和黄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在黄瓜大田研究了不同防治措施对烟粉虱种群数量和黄瓜产量的影响。自然控制区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为11.4599。由于烟粉虱对有机磷杀虫剂具有强烈的抗药性和杀虫剂对天敌的杀伤作用,化学防治区烟粉虱出现大量发生和猖獗危害现象,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达到13.6220。生态控制区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为0.3365,实现了烟粉虱种群数量的控制。自然控制区、化学防治区和生态调控区黄瓜产量分别为0.1ll7、0.1017和1.08l6kg/株。  相似文献   

15.
烟粉虱天敌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春季黄瓜田内组建烟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评价了天敌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烟粉虱高龄若虫的捕食性天敌是影响烟粉虱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在春季黄瓜生长前期和中后期.如果排除全部天敌的作用,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为现在的8.5094和6.6090倍。  相似文献   

16.
几种药剂对褐稻虱种群数量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昆虫生命表及种群趋势控制指数方法,探讨几种药剂对揭稻虱种群数量的控制作。同时研究这几种药剂对稻田天敌密度的作用,并通过杀虫剂的毒力测定,验证主要的两种天敌对几种杀虫剂的反应。 试验结果表明:喹硫磷由于严重杀伤稻田天敌,因而增大了下代的种群趋势,控制指数(14.36)甚低于对照区(28.43)。叶蝉散区的控制指数(29.40)仅略高于对照区,在天敌作用比较明显的环境下(对照区的种群趋势指数为1.8793),防治效果不明显。优乐得(App-laud)区的控制指数最高(65.96),种群趋势指数最低(0.7523),这种药剂属于主要对同翅目昆虫起作用的生长调节剂,不但抑制褐稻虱的种群数量,同时也相对地助长其天敌的作用,因而防治效果较好。 在昆虫生命表的基础上,通过种群趋势控制指数的分析,有助于杀虫剂和天敌协调作用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沙芥田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世才  周茂林  贾培军  刘世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40-4341,4344
利用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和种群系统控制理论,对沙芥田菜蛾自然种群和实验种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菜蛾自然种群的种群趋势指数I为28.98,世代总存活率0.15%。实验种群的种群趋势指数I为77.45,世代总存活率为0.41%;自然田中“捕食及其它”的控制指数最大,为6.99;其次是寄生性天敌的控制指数,为3.44。  相似文献   

18.
刚竹毒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1998~ 1 999年在福建南平西芹对刚竹毒蛾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观察 ,组建了越冬代生命表以及 5个世代平均生命表 .刚竹毒蛾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 Price A型 ,平均种群趋势指数 I为1 .658,越冬代种群趋势指数 I为 1 .872 ,1~ 2龄幼虫的自然死亡是影响种群的重要因子 ,4龄幼虫至蛹期关键因子是天敌因子  相似文献   

19.
天敌对棉蛉虫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调查研究了大田天敌对棉铃虫的捕食与寄生作用,结果表明不进行化学的田块棉虫卵自然消亡率较高;天敌对棉虫卵的捕食率棉田二代48小时,三代36小时、四代48小时分别为13.89%、10.46%、23.45%;玉米田二代48小时为16.77%,三代36小时为17.62%,高于棉田。棉田天敌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率树卵的捕食率,二、三代分别平均为48.73%、37.06%。自然条件下寄生性天敌对棉虫的控制作  相似文献   

20.
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Berryman法组建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进行关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死亡是该虫种群的关键死亡因子,一龄若虫为关键死亡阶段;其他因子控制作用指数大小依次是未知死亡、捕食、昆虫寄生和病原寄生,说明天敌控制作用中,捕食是最重要的控制因子,然而,当地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较少,不足以对松突圆蚧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