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小麦生长期间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往往是暖冬与春季连绵阴雨等多种自然灾害轮番侵袭,小麦越冬前后极易形成旺长苗,麦苗分蘖少,叶片长,植株高,抗逆能力很弱,导致严重冻害和小麦蚜虫危害的几率增加。近10年中大部分年份都出现暖冬加暖春气候,小麦旺长,出现了苗数超多、叶龄超长、个体超高、生育进程超前的“四超”现象,往往易产生冻害及倒伏;小麦地下害虫、蚜虫、纹枯病、全蚀病等病虫害更是逐年加重。特别是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中一种常发性和普发性病害,加之又没有特效药剂,我国小麦每年都因纹枯病危害造成5%-10%的产量损失。因此,上世纪80年代许多农民以甲拌磷、  相似文献   

2.
小麦生育中后期降雨过多的渍水逆境是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子[1,2].如1998年春季多雨形成渍害造成该麦区小麦普遍减产3~5成.由于渍水而严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和籽粒形成、灌浆与成熟,降低产量和品质[4,5].因此,预防和减轻小麦渍水逆境的危害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尤为重要.以往研究预防和减轻小麦渍害措施多集中于建立良好的农田排水系统,降低田间土壤湿度方面[3,4].而对于应用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来提高小麦自身耐湿能力方面未见系统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聂灵菊 《种业导刊》2010,(11):18-18,20
介绍了小麦精播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小麦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小麦纹枯病的发展,对小麦的危害特点、发病规律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在不同小麦生育阶段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小麦播种时一些农民盲目种植单一品种,而且不根据当地实际和品种特性选择适播期,遇严寒天气,冻害发生严重,减产近三成。为此,查明小麦冻害原因,采用有效的预防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沿黄稻茬小麦高产潜力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3-1996年,对河南省黄河沿岸稻茬小麦生产上现有的稻田撒播、免耕犁楼播、旋耕条播和翻耕条播各耕播方式小麦的生态环境、生育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耕播方式小麦高产的限制因素及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淮北地区晚播麦的生育特性研究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类型品种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处理,研究了江苏淮北地区小麦播期推迟对冬前麦苗素质、全生育期及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均出现了全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推迟,穗分化时间缩短的趋势.晚播麦产量构成表现为亩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最终产量下降,其中每穗粒数的减少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通过选用穗粒中间型品种,提高播种质量,注重返青期及剑叶露尖期的田间管理,晚播麦仍可获得380kg/667m2左右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特点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小麦宽幅精播技术特点与高产栽培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富平县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达50 kg/667 m2以上,达到了提高小麦单产、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地膜覆盖栽培对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地膜覆盖改善了麦田的生态环境,使晚播覆膜小麦的单株种子根、次生根、茎数、鲜重、全茎叶龄、植株高度及叶面积系数,均显著高于同期播种的露地小麦,这就为高产创造了先决条件。同时,地膜覆盖延长了幼穗分化时间,特别是小花分化期以后的时间,这就决定了覆膜小麦比露地小麦更易获得较多的穗粒数。地膜覆盖促进了晚播小麦的生育进程,相对提早和延长了灌浆时间,对提高粒重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0.
郯城县冬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郯城县近年来冬小麦冻害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试验、监测、调查、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年份气候条件、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与小麦冻害发生程度的相关关系.合理选用品种及适宜播期是预い防小麦冻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探讨许农5号小麦新品种在宽幅技术与精播量技术结合条件下的高产情况,我们于2011~2013年安排试验进行研究与分析,打破传统种植模式,探索出许农5号小麦新品种宽幅精播新的高产栽培模式。1试验目的通过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克服传统精播高产栽培中出现的缺苗断垄和疙瘩苗现象,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12.
1993~1996年,对河南省黄河沿岸稻茬小麦生产上现有的稻田撒播、免耕犁耧播、旋耕条播和翻耕条播4种耕播方式小麦的生态环境、生育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耕播方式小麦高产的限制因素及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例春寒对小麦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倒春寒对小麦危害的显著特征 小麦遭遇倒春寒危害后,植株叶片发白,似开水浸泡过,经太阳照射后,逐渐干枯。幼穗的分生细胞对低温反应比叶片细胞敏感,已进入雌雄蕊分化期(拔节期)的易受冻害,幼穗萎缩变形,最后干枯。而处在小花分化期(起身期)的幼穗,受冻后呈透明晶体状,未被冻死,这就是麦田中往往表现出主茎被冻死,分蘖未被冻死或一个穗部分受冻,以及晚播小麦比早播小麦冻害轻的缘故。  相似文献   

14.
探索不同生育时期浇水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淮北稻茬晚播小麦浇水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淮麦33’为材料,采取人工浇水的方法,研究在越冬、返青、拔节和灌浆初期浇水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初期、返青初期浇水对个体和群体生长的促进作用好于拔节初期和灌浆初期,随着浇水次数增加小麦的生长明显增强。在返青初期和拔节初期浇水能促进小麦穗分化,增加穗粒数,A2B2B3处理穗粒数比CK多3.76粒/穗。单产并不随着浇水次数增加而提高,越冬初期和拔节初期两次浇水单产最高,比对照增15.85%。因此,对于稻茬晚播麦宜在返青初期和拔节初期浇水为宜,既能促进小麦个体和群体生长,保证有效穗数,又能提高每穗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勇 《种业导刊》2012,(11):23-24
为充分发挥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从选用良种、配方施肥、培育壮苗,精细整地、冬前管理、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提出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小麦宽幅精播技术的特点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晋南旱垣春季低温对不同播种期小麦冻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有效抵御春季低温对小麦冻害的不利影响,提高小麦的抗冻能力,在山西临汾采用大田随机区组方法研究了春季低温对不同播种期小麦叶片、节间、穗部冻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叶片冻害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提高,变幅为3.0%~55.4%,单株分蘖叶片冻害率高于单株主茎叶片冻害率,二者相差16.6%,单株鲜重、单株绿叶与单株冻叶率相关性高于其它生物学性状;节间冻害呈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趋重,表现出第1节间轻于第2节间;冻穗率在试验播期范围内则呈现两端轻中间重的现象,以播期10月22日最轻,10月12日最重,变幅为11.58%;同时对形成处理间冻害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提出培育冬前壮苗是有效缓解和防御春季低温冻害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不同播期与拌种剂配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播期和拌种剂浓度的配合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极大,提出了该区小麦最佳播期和与之相配合的最佳拌种剂浓度。播期和拌种剂中显著增加小麦的有效穗与千粒重,初步探讨了播期和拌种剂对小麦生育期和叶面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膜覆盖对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年多点的小区试验,对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能够显著促进分蘖的生长,提高分蘖素质,增加分蘖成穗数;能够提前通过春化阶段进入光照阶段,幼穗分化开始早,持续时间长,小穗、小花数目多,质量好,增加穗粒数;能够使生育期提前,特别是抽穗开花期的提前,避免了后期高温和干热风的危害,延长了灌浆过程,提高千粒重,而穗粒重的提高,是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增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中南部地区在小麦生产上常年存在播期早,底肥中氮肥偏多,年前旺长,越冬期受冻,生育后期脱肥现象,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群体结构,影响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选择驻马店市当地主导小麦品种进行8250kg/hm^2产量水平的播期、播量以及冬前壮苗指标与群体质量优化技术试验,为本地各品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