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赣州城镇化发展进程,从农村、小城镇和中心城镇三个空间领域与农民的主体作用四个维度为主线,着重分析了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问题较为突出的四点相互关系.即农村生产要素流转问题、加快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关系问题、加快城镇化与农民素质提高问题、中心城镇与小城镇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概括了安徽省城镇化的特征:已基本形成了“金字塔”式城镇层级结构,但其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地域差异明显.分析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口异地城镇化突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要提高城镇综合承载水平,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注重工业化与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提高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安徽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河北省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但总体水平仍较低,且省内各地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文章从河北省城镇数量的变化、空间分撑布、城市结构、城镇化和工业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城镇化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河北省的城镇发展变化及其特点,并对推进河北省城镇化进程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枝江城镇化与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佳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5):892-893,914
从城镇规模构成与分布、城镇建制与城镇化发展、城镇土地利用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枝江的城镇化与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5.
《天津农业科学》2016,(1):42-46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和三门峡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指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针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城市品牌、县域纽带、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四种发展战略,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也在这一时期提出,以应对过速城镇化产生的问题.本文在系统阐述新型城镇化面临的诸多挑战的基础上,聚焦作为城镇弱势群体之一的城镇少数民族,提出大力加强城镇少数民族参与新型城镇化过程应是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作者提出公众参与的地理信息系统(PPGIS)作为促进城镇少数民族参与城镇建设的新媒介,将在提高少数民族融合程度方面发挥积极广泛的作用,应予以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222-223
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并由此推动城镇发展的过程。上蔡作为人口大县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重点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创建文明县城先进县"等荣誉称号。主要以上蔡县为例分析县级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及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城镇的小气候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城镇热岛效应作为城镇化最显著的气候特征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城镇中,其存在的普遍性也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城镇化的内涵以及城镇化与城镇气候的关系,通过分析城镇热岛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城镇化与城镇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并从城镇规划角度提出了一些缓解热岛强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杨凌示范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探讨了建设生态型城镇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城镇基础设施体系、生态环保体系和社会事业体系的生态型城镇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以呼包鄂城镇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03年、2006年、2010年作为研究时段,运用熵值法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和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运用系统相对状态发展模型分析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并通过GIS手段对其进行时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呼包鄂城镇群市区及旗县的城镇土地集约度系数和城镇化水平基本呈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差距;2000—2010年呼包鄂地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系数多处于协调阶段(高度协调、中度协调与基本协调),但总趋势逐年恶化,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不规则变化趋势。提出几点促进呼包鄂城镇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疆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耦合机制,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评价模型,利用ArcGIS10和SPSS21进行了新疆16个城市2005年以及2012年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度和相对发展度时空分析。结果发现:(1)7年来,新疆地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参数指标随时间在不断增加,新疆地区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各城市之间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较大,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且有上升趋势,另一类城市如石河子、哈密、阿勒泰等土地集约水平有较大程度提高,第三类城市如阿图什、喀什、和田等集约水平不高,但略有提升。(2)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与城市化进程交互作用,相互促进,但两者并非同步发展;新疆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度是动态变化的,两系统间耦合关系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劣化。(3)通过耦合协调性分析发现,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不相匹配而且呈现地域性特征,且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空间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原有的自然生境支离破碎,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而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持续性的保证。为此,本文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则与方法,探讨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途径,重点介绍了在城市及周围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重玲 《农学学报》2020,36(7):151-157
通过构建经济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可供水资源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模型来综合测度研究区五市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从而与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银川市与石嘴山市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大于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且城市人口潜力指数大,具有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2)吴忠市、中卫市和固原市实际城镇化水平小于理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且人口潜力指数较小,不具备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以此为依据,从而为不同人口密度等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对于人口极密集区与密集区,一方面应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2)对于人口中等区,一方面,加强中心城市的拉力作用,另一方面,创造农村推力作用,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3)对于人口稀少与极稀区,一方面应鼓励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本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梁会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85-22487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基于一定的指标体系以及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京都市圈中的南京、扬州、镇江、芜湖、马鞍山已处于城市化的高水平平稳发展阶段,淮安地区、滁州市、巢湖地区尚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影响南京都市圈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以长江中游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其内部26个城市作为研究单位,选取了反映城市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关系两个目标层的18个指标,采用极值标准化和熵值法进行数据处理和权重赋值;然后计算城市化和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指数,并进一步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进行3个城市圈之间耦合发展协调度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圈中协同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一城独大,环鄱阳湖城市圈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效率,注重城市分工,发挥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是三大城市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的城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紧迫,城镇环境污染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城镇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保护机制缺乏密切相关。推进城镇化,要树立生态城镇发展观念,设置科学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增加乡镇环境治理投入,优化城镇布局,实现城镇化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6—2019年安徽省16个城市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测算结果,考察三者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土地城镇化主要依赖土地、人口、固定资产等要素投入驱动;人口城镇化主要通过产业承接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等措施驱动;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三者发展趋势基本同步,趋于良好协调发展,但城市差异呈扩大趋势;2019年16个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度空间集聚显著。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互影响,同时,协调发展度受国家政策与城市间不平衡发展影响,可通过差别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巩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位、建立综合性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等措施切实推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城市重规模扩张轻质量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太原市2002-2011年的城镇化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的模型,从静态发展和动态效率两方面对太原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评,并构造了综合质量指数,得出太原市10年来城镇化质量总体表现越来越好,只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摆动下降。今后太原市要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坚持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走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强调发展休闲农 业的重要性。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生态新模式,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有利于改 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拥有自然生态景观,兼具生活、生产、工艺、文化等多功能结合的发展地,与城 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