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研究湘中丘陵区毛竹纯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土壤总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热水浸提有机碳(HWC)、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易氧化态碳(ROC)含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及其土壤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SOC,MBC,HWC,WSOC和ROC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0~60 cm土层SOC和WSOC平均含量以1月最高,MBC平均含量以7月最高,ROC平均含量10月最高,毛竹纯林7月、毛竹-杉木混交林1月土壤平均HWC含量最高;与毛竹纯林相比,毛竹-杉木混交林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所占比例均较高,但稳定性较差;温度、湿度与WSOC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MB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降低土壤密度,改善土壤通气持水性能,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质含量与SOC,MBC和HW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R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与SOC含量及全氮含量与MB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解氮、全磷、全钾含量与SOC和MBC含量,速效钾含量与SOC含量,有效磷含量与MB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细菌、放线菌数量增加有利于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真菌数量的增加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过氧化氢酶较其他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关系更密切,与SOC和RO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
以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松中幼龄林和成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5种土壤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林不同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土壤酶在不同深度的土层中变化较大;土壤p H值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土壤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Ⅲ)3种不同经营类型林分土壤易氧化态碳(ROC)含量、储量的垂直剖面分布、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土壤温度和湿度、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笋用林、笋材兼用林和材用林土壤平均ROC含量分别为2.77~5.15 g·kg-1、2.55~3.67 g·kg-1和3.21~5.36 g·kg-1,ROC储量分别为17.19~32.52 t·hm-2、17.29~24.60 t·hm-2和19.04~31.85 t·hm-2;在垂直分布上,不同类型毛竹林ROC含量、储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0-20 cm土层是ROC的主要分布区;在季节动态上,4月ROC含量、储量均明显低于其它季节;ROC与土壤温度、湿度负相关不显著;ROC与SOC、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西林科院老虎岭试验基地内4个种源江南油杉幼林生长量和土壤环境的进行研究,揭示了不同种源江南油杉幼林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差异,探讨了江南油杉幼林生长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个种源江南油杉幼林间地径和苗高差异均不显著。0~20cm土层内不同种源间土壤pH值和全氮含量差异显著,20~40cm土层内不同种源间所有土壤指标均差异不显著。同一种源的不同土层间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微生物量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江南油杉幼林地径与20~40cm土层内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江南油杉幼林苗高与20~40cm土层内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对老虎岭试验基地江南油杉幼林经营管理时,应注重20~40cm土层内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增加,以促进江南油杉幼林健康快速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集大同市部分道路土壤,测定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pH值、电导率(EC)、有机质、全氮、全磷7个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应用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同市道路绿地表层土壤(0~15cm)容重变幅在1.13~1.59g/cm3范围,平均值为1.39g/cm^3,土壤容重偏大;土壤pH值处于8.09~8.85范围,平均值为8.39,以偏碱性为主,较自然土壤明显偏高;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偏低。pH值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容重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饱和导水率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H值与电导率(EC)值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大同市道路绿地综合土壤肥力指数为0.62~1.79,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且各条道路间差异较大。提出安排专人定期养护,适当控制氮、磷肥施用量,推进作物还土等土壤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6.
《林业资源管理》2013,(6):137-143
对冀北山地黑桦(Betula dahur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lan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五角枫(Acer elegantulum)等6种天然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变异以及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H值介于5.046.47之间;有机质、速效钾、全氮、碱解氮、全磷的含量均为油松纯林最低,速效磷以蒙古栎纯林最低,养分整体上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2)表层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为0.107,其他土层的pH值变异系数均小于0.1,属于弱变异性。土壤养分指标中406.47之间;有机质、速效钾、全氮、碱解氮、全磷的含量均为油松纯林最低,速效磷以蒙古栎纯林最低,养分整体上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2)表层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为0.107,其他土层的pH值变异系数均小于0.1,属于弱变异性。土壤养分指标中4060cm的变异系数最大,其中,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最大,为强变异性,其他养分含量各层均为中等变异。3)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速效钾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碱解氮、速效磷与全磷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H值与有机质、碱解氮有显著相关关系,全磷与有机质、速效钾有显著相关关系;速效磷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之间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7.
榆林沙区不同固沙林地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榆林沙区不同类型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选取5种典型固沙林地,以裸沙地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固沙林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固沙林地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均较裸沙地有显著提高。其中,有机质提高幅度最大,是裸沙地的3.6~4.6倍,速效氮次之,全磷最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柠条林踏郎林紫穗槐林沙蒿林樟子松林裸沙地,踏郎、柠条、沙蒿林土壤全磷较大;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相同,樟子松林、柠条林较大,沙蒿、紫穗槐林地较小;土壤中有机质、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在25cm以上土层变化幅度较大,几乎成直线下降趋势,在25cm以下变化趋于平缓;土壤有机质与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林龄无瓣海桑林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通过测定10,15,22 a共3个林龄无瓣海桑林0~30 cm土层土壤的pH值、含盐量(TDS)、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全磷(TP)、有效磷(AP)、全钾(TK)和速效钾(AK)含量,计算化学计量比,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造林后,土壤pH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土壤养分明显增加,土壤SOC,TN含量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TP含量略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2)不同林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均存在显著差异,随林龄的增加,土壤pH值先增加后降低,SOC,TN,AN,TP和AK含量先降低后增加,TK和AP变化不明显;3)无瓣海桑林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氮(N)的限制,尤其是林龄幼中期影响较大。无瓣海桑人工林对红树林湿地土壤养分的恢复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思茅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对思茅松人工林SOC储量的影响,为精确评估思茅松人工林碳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不同土壤层次的SOC含量、全氮、土壤密度、C:N和SOC储量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土层的SOC储量和全氮、土壤密度、C:N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含量、全氮和C:N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不同的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SOC储量大小,阳坡的SOC储量要显著高于阴坡,坡度为20 30°的SOC储量要显著低于10 20°和0 10°,坡位对SOC储量大小无显著影响。在0 10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立地条件的思茅松人工中龄林的SOC储量呈减小趋势,不同坡向、坡位和坡度0 20 cm土层SOC储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土层。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0 20 cm土层的SOC储量(P0.05);坡位对各层SOC储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0 20 cm土层中SOC储量和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和坡向、坡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除2040 cm土层外,其它土层的SOC储量与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SOC储量和坡位与C:N在任一土层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立地条件差异影响SOC储量的大小与分布,尤其是坡向和坡度的不同会造成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栽培龙丰苹果园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清耕为对照,研究在覆盖、生草、免耕不同土壤管理制度下的土壤化学变化,结果表明,生草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20~4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覆盖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极显著提高了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的提高了全磷含量;20~4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了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的提高了全钾含量;果实产量。免耕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显著的提高了全氮、全钾含量,极显著的提高了速效钾含量;20~40cm土层中显著的提高了有机质、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云南、福建、浙江、重庆、四川、广东等地竹种进行了调查,选择当地主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子开展组培快繁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16个竹种在主产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组培外植体以播种苗枝条为最佳,其次依次为种子、无性繁殖苗枝条、成年竹枝条;3)16个竹种的组培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麻竹 > 绿竹 > 龙竹 > 香糯竹 > 巨龙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版纳甜龙竹 > 筇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4)16个竹种组培苗的造林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龙竹 > 麻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巨龙竹 > 绿竹 > 版纳甜龙竹 > 香糯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筇竹。组培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重要经济竹种的繁殖推广。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比分析了引自福建华安县的泰竹(Thyrsostachys siamensis)、黄金间碧竹(Bambusa vulgaris ‘Vittata’)、撑麻青1号[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Bambusa textilis)]、青丝黄竹(Bambusa eutuldoides)和花吊丝竹(Dendrocalamus minor var.amoenus)5个竹种在福建南靖县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5个竹种均表现出良好的生长适应性;5个竹种间在竹高、胸径、出笋量及丛幅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立竹度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黄金间碧竹的胸径最大,撑麻青1号的出笋量和丛幅最大,花吊丝竹立竹度最多。黄金间碧竹和撑麻青1号的叶、枝和秆生物量和含水率均较高,表明他们具有较强的光合产物积累能力,有利于新竹生长和形态建成。  相似文献   

13.
广西柳州不同地区麻竹笋外观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分析了广西柳州市4个麻竹主产区(柳北区、柳南区、鱼峰区、柳城县)的笋外观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笋个体的长度、基径及质量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柳城县的笋个体长度最大,平均为58.98 cm,柳南区的笋个体基径和质量均表现最好,平均分别为13.90 cm和3 140.52 g;笋个体质量与其长度和基径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基径的相关性最为密切(R=0.930)。总体而言,柳南区的麻竹笋外观品质优于其他3个地区。  相似文献   

14.
以绿竹Dendrocalamopis oldhami、勃氏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的竹蔸苗为研究材料,在南宁市营造试验林,研究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造林后半年,绿竹的造林成活率为96.87%,新竹长势好,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为50.63%;2个竹种新竹的数量、地径和高度均与母竹秆基径呈正相关关系,造林后半年至1年的新竹数量、地径、高度均与造林后半年的相应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强竹蔸造林抚育管理,促进造林前期的生长量,有利于提早成林。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省典型的散生型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混生型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和丛生型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为研究对象,对其植株氮含量及其在不同器官间(叶、枝、秆)的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竹子不同器官的氮含量均表现为叶 > 枝 > 秆,各器官氮含量均随着竹龄的增大而下降;3年生叶片氮含量绿竹显著大于高节竹、苦竹(P<0.05);秆中氮含量表现为绿竹 > 苦竹 > 高节竹,其中2年生和3年生秆氮含量在竹种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绿竹和苦竹的1年生秆氮含量也显著大于高节竹(P<0.05)。不同竹种间枝条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竹种间氮素积累量表现为绿竹 > 苦竹 > 高节竹,其积累量分别为370.28、254.72和113.03 kg/hm2,而氮素利用效率高低则表现为高节竹 > 苦竹 > 绿竹,3种竹子每生产1 t干物质所需氮素为分别为6.37、6.53和7.96 kg。  相似文献   

16.
针对麻竹笋用林因长期管护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竹林退化、产笋能力下降、竹农经济效益受损的现状,通过采取扒土晒目、培土施肥、除蔸打萌、浅翻垦复、地膜覆盖等综合培育措施以及适当的密度控制对退化竹林进行修复。结果表明:通过加强培育管理和适当的密度控制,可以显著提高退化麻竹林的出笋率、单笋质量和笋产量;提高笋产量的适宜密度控制措施为:1年生竹株每丛留4株,2年生竹株每丛留2株,其余年龄的竹子全部采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竹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使笋竹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重庆市荣昌区是中国麻竹笋之乡、中国特色竹乡和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麻竹产业发展在推进荣昌现代林业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麻竹产业化关键技术与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展了麻竹良种选育及综合利用配套技术研究项目。项目实施10多年来,在麻竹良种选育、标准化栽培、笋材叶精深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推动了重庆及周边地区麻竹产业及林下经济的规范化发展,为我国笋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花融麻’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Huarongma’为牡竹属融水麻竹D. latiflorus var. rongshuiensis的变异植株培育而获得的竹类新品种。2020年发现于广西南宁市竹藤种质资源库,连续3年的新生竹秆变异特征一致、稳定。‘花融麻’与融水麻竹的关键区别在其秆基部节间绿色,间有粗细不一的淡黄色纵条纹,观赏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以遭受霜冻的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为试验材料,研究在2016—2018年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麻竹立竹生长和竹笋生长特性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对3种霜冻恢复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竹高、胸径、丛幅、笋地径、笋高、笋质量及出笋数量均具有影响。皆伐后常规经营模式下的立竹生长指标和笋生长特性指标均逐年增大,其中2017年和2018年竹丛丛幅、笋总质量和笋数量大于其他2种模式;持续常规经营模式下的麻竹立竹竹高、胸径和平均笋基径最大;无人工经营模式下的立竹各生长指标和笋生长指标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麻竹遭受霜冻后,采取持续常规经营措施能够保证麻竹生长和笋产量的增加,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福建省南靖县开展了麻竹笋用林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田间试验,采取氮总量控制,设置有机氮替代不同比例无机氮的试验处理,分析了各处理之间出笋数量和竹笋产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总氮施入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比例的有机氮施入量对增加出笋数量和竹笋产量的影响排序表现为67%>0%>100%>50%>CK>33%;当有机氮施入量占67%时出笋的数量和产量分别比单施化肥增加6.1%和10.3%,对促进麻竹笋生长和产量提升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