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评价淡翅小花蝽对豆大蓟马的控害潜能,在室内测定了淡翅小花蝽各虫态对豆大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能力、寻找效应、捕食选择性及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结果表明:一定的猎物密度范围内,淡翅小花蝽各虫态对豆大蓟马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 Ⅱ功能反应模型,淡翅小花蝽各虫态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增加而下降。淡翅小花蝽若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的增长而提高,5龄若虫的日捕食能力最强,为42.9头。淡翅小花蝽5龄若虫对2龄若虫捕食率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经拟合获得的干扰模型为E=0.412P-0.822,分摊竞争模型为I=1.042lgP+0.071。猎物偏好性试验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均对豆大蓟马2龄若虫的偏好性明显高于成虫。研究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对豆大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控潜能。  相似文献   

2.
大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大草蛉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潜能,本试验在室内评价了大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及搜寻能力,并观察总结了大草蛉的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大草蛉2龄、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2龄幼虫均表现出积极的取食行为和较强的捕食能力,尤其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均捕食量较大,分别为78.5头、89.9头,理论条件下日最大捕食量可达125头、167头,其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大草蛉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量、搜寻能力及控害效能均显著高于2龄幼虫,对猎物的瞬时攻击率更强,处理时间更短。本研究结果证实大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均具有较强的控害能力,这对利用草蛉类天敌持续防治草地贪夜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成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丽草蛉1、2、3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成虫的捕食功能、搜寻效应及其种内干扰效应,并测定其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偏好。结果显示,丽草蛉1~3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成虫均有捕食行为,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模型。丽草蛉1、2、3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成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247、0.393、0.769和0.509,处理时间分别为0.228、0.048、0.015和0.013 d,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386、20.833、66.667和76.923头,控害效能分别为1.083、8.188、51.267和39.154。各虫态丽草蛉对柑橘木虱成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3龄丽草蛉幼虫的搜寻效应下降趋势最大。当柑橘木虱成虫密度固定时,单头丽草蛉的日捕食量随柑橘木虱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干扰效应方程为E=0.260P-0.351。当存在柑橘木虱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两种捕食对象时,丽草蛉3...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与本地害虫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同时存在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开展了异色瓢虫成虫及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捕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禾谷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方程,其日捕食量随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控害效能分别为221.88头和343.01头,其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控害效能分别为140.88头和210.93头。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禾谷缢管蚜具有较好的控害能力,其成虫对两种害虫的防控效果优于其4龄幼虫,且异色瓢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选择性强于草地贪夜蛾。  相似文献   

5.
丽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优良天敌丽草蛉对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潜能,本研究测定了丽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及其功能反应,观察并总结了其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丽草蛉2龄、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1~2龄幼虫均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2龄幼虫日均捕食猎物卵(30.2±6.8)粒、1龄幼虫(22.2±5.6)头,3龄幼虫对猎物1龄幼虫的捕食量最高,为(66.8±13.3)头,其次是对卵和2龄幼虫,捕食量分别为(46.2±8.9)粒和(10.95±1.2)头。丽草蛉幼虫对不同虫态草地贪夜蛾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增加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符合Holling Ⅱ功能反应模型。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搜寻处理能力、捕食速率及最大捕食量均显著优于2龄幼虫,控害效能更强。本研究结果为利用丽草蛉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寄主上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幼虫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在室内条件下评估了大草蛉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并研究了大草蛉3龄幼虫对棉花、烟草和辣椒上烟粉虱卵的搜寻效应和控害潜能。结果显示,在3种寄主植物上大草蛉3龄幼虫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烟草、棉花、辣椒上的捕食量分别为7.6~28.4、5.4~23.2、6.0~18.8粒;3种寄主植物上的大草蛉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 II、III功能反应模型;在烟草上大草蛉的瞬间攻击率最大,为0.470,处理时间最短,为0.021;在3种寄主植物上大草蛉3龄幼虫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当猎物密度相同时,在烟草上的搜寻效应高于棉花和辣椒。研究表明,不同寄主植物能够影响大草蛉3龄幼虫对烟粉虱卵的瞬间攻击率及其搜寻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蠋蝽Arma custos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捕食能力,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测定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种内干扰效应对其自身捕食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的瞬间攻击率分别为0.790、0.849和0.818,处理时间分别为0.041、0.027和0.036 d,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4.390、37.037和27.778头;随着亚洲玉米螟密度的增加,蠋蝽的搜寻效应逐渐降低,雌成虫的搜寻效应明显大于5龄若虫和雄成虫;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捕食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时均受到种内干扰的影响,干扰常数分别1.372、1.410和1.309。表明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均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好的控害潜能,且成虫的控害潜能大于5龄若虫。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丽草蛉对斜纹夜蛾的捕食作用,本研究在室内测定了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及其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的卵及1龄、2龄和3龄幼虫均表现出积极捕食行为和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模型可信度较高。猎物的龄期和密度能显著影响丽草蛉的捕食能力,随斜纹夜蛾龄期增大,丽草蛉3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对猎物的攻击系数和控害效能均显著下降,但对猎物的处理时间明显延长;当斜纹夜蛾密度增加时,丽草蛉3龄幼虫的捕食效率逐渐下降。综合各项捕食作用参数,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卵的捕食能力最高,其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313.7粒,控害效能为23.5;其次是对斜纹夜蛾1龄幼虫,其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30.5头,控害效能为9.9。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丽草蛉是斜纹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重要天敌,且具较高的控害潜能,可用于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9.
大草蛉对3种蚜虫的捕食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明确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Rambur)]对田间3种常见蚜虫,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和牛蒡长管蚜[Uroleucon gobonis (Matsumura)]的捕食能力,在室内研究了大草蛉各龄幼虫、成虫对3种蚜虫的捕食量及大草蛉3龄幼虫对3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大草蛉3龄幼虫对3种蚜虫的日均捕食量最高,单头大草蛉日均捕食牛蒡长管蚜、桃粉大尾蚜和绣线菊蚜的数量分别为24.9、37.3和103.1头;大草蛉成虫期对3种蚜虫的捕食总量显著高于整个幼虫阶段,在成虫期内,单头大草蛉对牛蒡长管蚜、桃粉大尾蚜和绣线菊蚜的平均捕食量分别为208.5、632.3和766.0头;大草蛉3龄幼虫对牛蒡长管蚜、桃粉大尾蚜和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调查发现杭州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的捕食性天敌有5科7种,主要是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Okamoto)、普通草蛉Chrysoperla carnea(Stephens)和小花蝽属Orius spp..日本通草蛉幼虫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捕食作用强弱为:日本通草蛉3龄幼虫捕食若虫>日本通草蛉2龄幼虫捕食若虫>日本通草蛉3龄幼虫捕食成虫,其对应的搜寻效率α与处理时间Th值分别为1.0141、0.5687、0.3757和0.0075、0.0121、0.0267.成虫和若虫共存时,日本通草蛉3龄幼虫喜好捕食若虫.日本通草蛉幼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悬铃木方翅网蝽若虫密度相同的条件下,日本通草蛉2龄、3龄幼虫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其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关系分别为:E=0.3164 P-0.4700和E=0.3411 P-0.4762.日本通草蛉幼虫间存在分摊竞争.  相似文献   

11.
普通大蓟马是豆科植物上最主要的害虫,六斑月瓢虫是广泛存在于我国南方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为明确六斑月瓢虫对普通大蓟马的捕食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本研究测定了六斑月瓢虫对普通大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对普通大蓟马的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增加而增加,其捕食功能反应可拟合Holling Ⅱ和HollingⅢ功能反应模型。而且,六斑月瓢虫成虫捕食量高于幼虫,幼虫中捕食量随着龄期增大而增加。六斑月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普通大蓟马的寻找效应均随猎物密度增加而降低。选择性试验显示,六斑月瓢虫对不同虫态的普通大蓟马捕食偏好不同,六斑月瓢虫幼虫和成虫均偏好捕食普通大蓟马若虫,其选择系数大于1,对伪蛹的选择次之,对普通大蓟马成虫的选择系数最低,小于1。同时,我们评估了豆蚜和普通大蓟马共存时,种间干扰对六斑月瓢虫捕食普通大蓟马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种间干扰显著降低了普通大蓟马的被捕食量。研究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对普通大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治潜能,但防治效率也会受到其他潜在猎物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天敌昆虫蠋蝽Arma custos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捕食潜能, 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蠋蝽3~5龄若虫及成虫在不同猎物密度和天敌密度下对黏虫3龄幼虫的日捕食量, 并用Holling Ⅱ圆盘方程、搜寻效应方程和Watt干扰模型拟合分析。结果表明, 蠋蝽3~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黏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 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22、0.933、0.892、0.961和0.872; 处理时间分别为0.242、0.100、0.084、0.063 d和0.074 d; 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132、10.000、11.905、15.873头和13.514头。蠋蝽对黏虫3龄幼虫的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干扰作用随蠋蝽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3~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干扰系数分别为0.321、0.408、0.413、0.767和0.600。表明蠋蝽对黏虫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潜能, 且控害能力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黄带犀猎蝽3~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斜纹夜蛾3、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带犀猎蝽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型和Holling III型2种模型;在拟合Holling II模型中,黄带犀猎蝽3~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78、4.17、4.35、12.50和8.33头,控害效能分别为5.53、6.54、8.78、14.75和10.42;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56、2.86、3.85、3.57和4.35头,控害效能分别为2.23、3.94、4.54、11.32和5.70,其中雌成虫的控害效能最大。在拟合Hol-ling III模型中,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75、4.10、4.32、10.76和7.41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19、2.03、1.73、5.28和3.88头/盒;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38、2.78、3.55、3.58和4.00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83、1.50、2.06、0.95和2.10头/盒。搜寻效应与害虫密度呈负相关;种内干扰效应与天敌密度呈正相关。表明黄带犀猎蝽成虫对斜纹夜蛾3、4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优于黄带犀猎蝽若虫。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的生物防治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龟纹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以及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龟纹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型功能反应类型,其各虫态龟纹瓢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313、0.610、0.234、0.585和0.675,处理时间分别为0.088、0.077、0.013、0.008和0.016 d,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捕食能力最大,为73.125,龟纹瓢虫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次之,捕食能力分别为42.188、18.000、7.922和3.557。各虫态龟纹瓢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搜寻效应随柑橘木虱5龄若虫密度升高而下降;在柑橘木虱5龄若虫密度一定的条件下,各虫态龟纹瓢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捕食率随自身密度升高而下降,其自身密度干扰方程为E=0.421P-0.52;当柑橘木虱5龄若虫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 4龄若虫2种猎物共存时,龟纹瓢虫成虫对其食物选择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龟纹瓢虫成虫对这2种猎物无捕食偏好性。表明龟纹瓢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有较强的防控潜能。  相似文献   

15.
益蝽Picromerus lewisi(Scott)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本文研究了其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捕食作用,为亚洲玉米螟的生物防治及益蝽的生防作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室内(27±1)℃、光周期16L:8D条件下,采用圆盘法测定了益蝽2、3、4和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与搜寻效应,利用HollingⅡ方程对捕食测定数据进行模拟,建立了益蝽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表明:益蝽2、3、4和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均具有捕食作用,其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II型,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益蝽5龄若虫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强,为252.900,瞬时攻击率为1.012,实际日最大捕食量为26.40头/d;益蝽雌成虫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强,为202.900,瞬时攻击率为0.812,实际日最大捕食量为14.60头/d。益蝽雄成虫与益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之间各指数无显著性差异。综合以上结果,益蝽5龄若虫和成虫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6.
玛草蛉Mallada sp.是新入侵危险性害虫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的捕食性天敌。本文在室内开展了玛草蛉幼虫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和搜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玛草蛉2龄和3龄幼虫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捕食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拟合方程分别为Na=0.8836N/1+0.8836×0.0407N和Na=1.3721N/1+1.3721×10.0134N,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4.5700和74.6269。玛草蛉2、3龄幼虫的搜寻效应均随螺旋粉虱若虫的密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大草蛉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在室内条件下观察大草蛉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行为,并设置不同密度的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供大草蛉成虫取食,测定其对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大草蛉成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模型,对草地贪夜蛾1、2和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23、0.618、0.313,处理时间分别为0.070、0.097、0.305 d,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4.37、10.31、3.28头;大草蛉成虫的搜寻效应随着草地贪夜蛾幼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干扰作用随着大草蛉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加强,且在草地贪夜蛾幼虫不同龄期,大草蛉自身密度对其捕食能力的干扰作用不同,幼虫为1龄时,大草蛉自身密度对其捕食能力的干扰作用最大,幼虫为2、3龄时的干扰作用次之。表明大草蛉成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作用,可作为有效防控草地贪夜蛾的备选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18.
核桃全斑蚜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核桃树上的新害虫,为明确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不同密度核桃全斑蚜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日最大理论捕食量由大到小依次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和1龄幼虫; 4龄幼虫对核桃全斑蚜的瞬间攻击率最强,处理时间最短。异色瓢虫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4龄幼虫寻找效应最强。即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异色瓢虫是我国苜蓿重要的天敌昆虫,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是严重为害苜蓿的刺吸类害虫。为探究异色瓢虫对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的生防潜力,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成虫分别对豌豆蚜2~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猎物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不同龄期的异色瓢虫对两种害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豌豆蚜2~3龄若蚜的捕食能力最强,雌成虫次之,异色瓢虫1~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减少而逐渐降低。另外,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为4龄幼虫,3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较弱。不同龄期的异色瓢虫分别对豌豆蚜2~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猎物豌豆蚜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以3种不同数量比例(豌豆蚜:蓟马=40:80头、60:60头、80:40头)共存时,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猎物的选择性指数(D)均大于1,表明4龄幼虫对豌豆蚜表现较强的正捕食偏好性;但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猎物的选择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雌成虫对两种猎物无明显的捕食偏好。综上表明异色瓢虫对苜蓿豌豆蚜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具有较好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异色瓢虫4龄幼虫与雌成虫对两种猎物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且优于1~3龄幼虫。当两种猎物共存时,异色瓢虫4龄幼虫偏好取食豌豆蚜2~3龄若蚜。  相似文献   

20.
为绿色防控黏虫Mythimna separata,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 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不同密度黏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效应。结果表明,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黏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和Holling Ⅲ两种模型;在拟合Holling Ⅱ模型中,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黏虫3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9.709、30.075、16.215和24.319头,控害效能分别为13.544、36.180、28.377和30.739,其中5龄若虫对黏虫3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大;在拟合Holling Ⅲ模型中,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8.855、20.960、14.700和18.180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4.084、8.497、5.370和7.322头/盒;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搜寻效应与黏虫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平均每头黄带犀猎蝽的捕食量与其自身密度呈负相关;黄带犀猎蝽5龄若虫相较于4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黏虫3龄幼虫有较高的捕食能力,更具有田间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