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发病6 h内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天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14天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 IMB)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介入溶栓术后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0例接受介入溶栓术的ACI患者,按照随机盲选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延续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IMB的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Barthel指数]、疾病管理能力(服药依从性、功能锻炼依从性)、自我效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出院前,2组患者NIHSS、Barthel、服药与功能锻炼依从性、GSES及WHOQOL-10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6个月后,2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服药与功能锻炼依从性、GSES及WHOQOL-100评分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ACI患者介入溶栓术后的延续性护理中应用IMB可有效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活动功能状态,提高其服药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注射用国产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30例,用法:尿激酶100~150万U溶入生理盐水100ml内,30min滴完;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24h、7d时间点,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专业会议修订的疗效标准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结果:20.0%(6例)患者在溶栓后24h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迅速减少,截止溶栓后7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仅有1例无变化,1例下降。本组非症状性脑内出血2例(6.7%),症状性脑内出血1例(3.3%);溶栓后再瘫痪1例。结论: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有一定效果,如能严格掌握溶栓时间窗及适应证,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TCD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mg,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溶解稀释,静脉滴注,1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其他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和实验组相同,疗程均为14d。观察用药前后两组NIHSS评分变化情况、总有效率、TCD各项指标参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10.28±4.78)下降较对照组(13.52±4.82)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89.99%,显著高于对照组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I和RI明显改善(P0.01),实验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超早期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因颅脑外伤或脑血管意外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患者240例,按颅骨缺损修补时机不同分为超早期组(n=150)和对照组(n=90),分别在术后30~ 60 d、90~ 180 d进行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Barthel指数.结果 超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而去骨瓣减压术后4个月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超早期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安全、有效,有助于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肌酶谱升高是否能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并对其预后产生影响。方法 19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6例,实验组在CT尚未发现明显梗塞灶但心肌酶谱升高即启动溶栓治疗,对照组仅于头颅CT发现明确梗塞灶后方开始启动溶栓治疗。入组时、2年后随访比较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结果 2年后随访,实验组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比例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基本生活自理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需要帮助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2组NIHSS量表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随访实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升高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进而对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九舒血宁(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20)和对照组(n=218)。治疗组予生理盐水250mL 三九舒血宁(银杏叶)注射液12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5d;对照组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L 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5d。根据入院当日和治疗15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血液流变学及脑梗死灶的变化,并结合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c=22.49,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甘油三酯、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脑梗死灶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指标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过敏性皮疹3例。结论:三九舒血宁(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24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周,观察组加用尤瑞克林.观察治疗后2周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疗效、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非瓣膜性心房纤颤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标准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溶栓有效组8例,无效组32例,有效率为20.0%,出血转化率为22.5%(9/40)。两组相比,溶栓后NIHSS评分及大脑中动脉闭塞/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但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脑卒中患者常伴有颅内大血管严重闭塞或狭窄,溶栓血管再通率低,但与不溶栓的房颤患者相比,溶栓仍可获益。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锦灯笼的深加工与药物利用,试验把小鼠随机均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体积分数0.1%的CCl_4溶液,20mL·kg~(-1)·d~(-1),锦灯笼多糖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mg·kg~(-1)·d~(-1),以体质量计)、联苯双酯组(150mg·kg~(-1)·d~(-1))。连续给药7d后,观察各组小鼠的肝脏组织病理学特征,并对肝功能以及肝脏抗氧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小鼠比较,锦灯笼多糖组小鼠肝代谢酶ALT、AST、ALP的含量降低,SOD活性增高,对MDA的含量有所抑制,对比联苯双酯组治疗效果,高剂量的锦灯笼多糖保护作用显著。说明锦灯笼多糖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NF-和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使用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丹红注射液,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胞磷胆碱。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hs-CRP、TNF-、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而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清hs-CRP、TNF-、IL-6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改变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红注射剂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具有抗脑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疗法配合声、电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成3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Ⅰ组应用早期给予神经促进技术及声、电联合治疗,Ⅱ组应用声与电联合治疗,Ⅲ组单纯应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简式Fug—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8周后,各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Ⅰ组明显高于Ⅱ,Ⅲ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Ⅰ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Ⅱ,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Ⅱ明显优于Ⅲ组.结论早期神经促进技术配合声、电联合治疗能明显提高和促进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林本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3,21(3):248-249,253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 3 2例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按 0 .0 1mL/kg每 12h皮下注射。对照组 40例用传统中药血栓通注射液 75mg× 4支用 5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L或生理盐水 2 5 0mL稀释静脉滴注每天 1次。治疗时间均为 10d。 10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凝血功能改变。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Hc =4.760 ,P <0 .0 5 ) ;两组患者在治疗 10d及 3个月后与治疗前对比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且以治疗组改变更为显著。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凝血酶原时间相对延长 (P <0 .0 5 ) ,纤维蛋白原下降 (P <0 .0 5 ) ,而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快速、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LMWH注射液治疗,每次0.4mL,每日两次,腹壁皮下注射,连续7d。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为40000)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500 mL,静脉滴注,2h内滴完,连用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记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粘滞度降低,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和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血液循环及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粤中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2,20(5):355-355,36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MI不适合溶栓者47例。随机分为A、B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加腹壁皮下注射LMWH 0.4mL(4100 AxaIU),每组12h 1次,连续7d,B组加用肝素钠25mg(3125IU),每4h 1次,静脉滴注。连续7d,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发生频率及心功酶变化情况。结果:A组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治疗14d后心肌酶基本恢复正常,亦没出现严重出血情况。结论:对未能溶栓的AMI患者加用LMWH治疗,具有较好抗栓作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组(即丁苯酞软胶囊组,48例)和B组(即对照组,45例).B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评价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测两组的炎症指标(TNF-α、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1);出院时的用Barthel指数高于B组(P<0.01),NIHSS值低于B组(P<0.01);TNF-α、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总有效率,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与上肢机器人联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头针与上肢机器人联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篇(FMA-UE)评定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FMA-UE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头针与上肢机器人联动疗法结合常规作业治疗较单纯常规作业治疗更有利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滴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滴,均每天1次,20 d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及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氯吡格雷及前列地尔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血浆凝血酶时间(TT)指标的变化以及对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凝血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神经功能评分(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及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指标,促进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护理组(简称康复组)47例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组(简称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此外,康复组实施了以早期强化康复训练为主的康复护理。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对每例患者在入院时和1个月后分别测试ADL能力。结果:康复组与对照组入院时的ADL评分分别为(41.5±12.4)、(44.8±11.8),差异无显著性(P>0.05);1个月后康复组与对照组的ADL评分比入院时均明显增加,差值分别为(27.1±10.8)和(19.6±9.3),以康复组增加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组对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