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黑河流域草原蝗虫分布特征及其与生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草原蝗虫生态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是揭示蝗虫地理发生规律的理论基础。以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草地蝗虫组成、生态种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植被组成具有明显异质性;连续4年野外采集蝗虫38种,隶属于3科11属,32个多布种蝗虫在相关性系数为0.05处聚为8个生态种组,蝗虫具有极为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同时草原区的生境决定着蝗虫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区域蝗虫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3000m的祁连山地。温度因子是蝗虫种属组成的促进因子,其它因子为抑制因子;温度与降水量是蝗虫密度的促进因子;极端最低温与蝗虫种属组成存在极显著关系(r=0.706、0.761,p<0.01),与蝗虫密度存在显著关系(r=0.665,p<0.05)。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点调查和生物量定量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草地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丰富,主要蝗虫有11种,草原蝗虫的时间分布揭示了蝗虫时间生态位的分化,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Zubowsky)],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分别构成镶黄旗草原蝗虫早期、中期、晚期优势种;根据蝗虫种群地位,将11种蝗虫划分为优势种、附属种、稀少种,把11种蝗虫按空间地位划分为禾草地类、荒草类、特殊类和全域类4类,优势种蝗虫的种群与空间地位,反映了蝗虫与植被、蝗虫与蝗虫之间关系。优势种蝗虫中短星翅蝗的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说明短星翅蝗对时空"资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共存的蝗虫种类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化,亚洲小车蝗与宽须蚁蝗的生态位重叠最大,说明两者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最高。我们用生态位来体现蝗虫种群地位及对资源的利用,同时也用资源的系统聚类来预测蝗虫的潜在发生与危害。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蝗虫群落结构和蝗虫生态位,将为评价草原蝗虫潜在发生与危害、蝗虫宜生区划分和制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 20多个国家发生了严重蝗灾,我国蝗虫也连年暴发,涉及 12个省(市、区)的 160个县。据调查分析,蝗虫屡治不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所处的特殊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所致,目前我国尚有飞蝗孳生地 13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河河道、淮河行(蓄)洪区、沿海滩涂及湖库周围等难以改造的地区,尤其是近年来气候干旱,河滩裸露,湖库脱水,蝗虫孳生地增加,繁殖速度加快,加之哈萨克斯坦等国外蝗虫的迁入,造成蝗虫暴发频繁, 1998~ 2001年连续 4 a暴发,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1 2001年夏蝗发生情况 由于上年蝗卵越冬基数大,成…  相似文献   

4.
综合分析我国区域性环境因子中的气候、土质、植被、地形、水文等对蝗虫在我国的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蝗虫对其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性是蝗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则可根据蝗虫生长发育及分布的规律性依据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灾的形成进行预防。进一步分析得知:蝗虫的治理应重在预防,生态防治是重中之重,蝗灾形成后的治理已对农牧业造成了危害,并且在目前蝗虫的治理方法中,化学防治只能进行蝗灾治理的应急措施,物理防治、不危害生态的生物防治、生态改造是首选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蝗虫的"不形成、不扩散、不成灾",达到生态治理蝗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蝗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蝗灾是世界性生物灾害,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20年初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再次暴发,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蝗虫防治的新技术和新策略不断发展。本文概述了我国蝗虫主要成灾种类、分布及其危害,总结了近年来蝗虫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相关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农药应急防控和生态调控为辅的蝗虫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并从不同方面对未来草原蝗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进行展望,以期为蝗灾科学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蝗虫的聚集行为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蝗虫具有聚集为害的特征。群居型蝗虫形态、生理、生化、行为等与散居型明显不同。蝗虫的密度、资源的空间分布方式、化学信息素和特定行为均能够引起蝗虫聚集行为反应。蝗群聚集后,通过遵守简单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个高度有序的复杂系统,在这个有序的复杂系统里群体蝗虫能够取得散居个体不能获取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蝗虫的分布消长和活动与植被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5—195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黄旗海研究的结果说明蝗虫的分布、消长和活动与植被有密切的关系。优势种小翅雏蝗和尖翅蝗主要分布在青碱蒿子草滩中。青碱多、复盖度大的植物带中,小翅雏蝗密度最高;而尖翅蝗则居住在土壤含盐量较高、植物生长不良、植被较稀的地带。在不同年份,草滩中植被因土壤中水分和含盐量的多寡而引起改变时,蝗虫优势种也随着变化。在草滩、地埂和附近各种作物地中广泛检查的结果,仅大麻和毛柳丛中汉有发现或很少见到蝗虫。作者认为这是由于这些植物早期生长迅速、郁闭度极大、阳光不易透入,不能满足蝗虫居住条件的要求所致。对农牧地区改造蝗虫发生地以消灭蝗害的问题作了讨论,作者认为在草滩与作物之间,有计划地栽植生长快、复盖度大的植物,造成一个不利于蝗虫生活的植物带,阻止其迁移为害是可以试行的。  相似文献   

8.
蝗虫灾害是人类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对农牧业、环境和经济构成严重威胁。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关蝗虫学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60年前,通过改治结合,我国控制了大规模的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蝗灾发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60年过去了,中国蝗虫学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文主要综述了最近60年中国蝗虫学研究的发现与创新,展示蝗虫分类学、生态学、生殖与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研究以及蝗虫控制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是世界昆虫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30年,我国科学家深入揭示蝗虫两型转变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飞蝗的综合生物学研究积累使飞蝗成为继果蝇之后又一个昆虫模式系统。更重要的是,我国科学家开发的真菌生物农药和群聚信息素可以作为重要的防治手段用于蝗灾的治理。  相似文献   

9.
绿僵菌对蝗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绿僵菌是农林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虫生真菌之一,寄主范围极其广泛,已记载的寄主昆虫超过200种。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作为蝗虫的重要生防真菌,它对多种蝗虫防效显著,其中对优势种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防效达88.1%。关于该真菌对非目标无脊椎动物的影响,尤其是对蜜蜂、家蚕及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试验研究了黄绿绿僵菌对草原蝗虫天敌及其种群动态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蝗虫微孢子虫疾病在青海草原蝗虫种群中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蝗虫微孢子虫病在青海草原蝗虫种群中的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小区应用微孢子虫后30d,蝗虫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6.45%,感病率为28%;蝗虫虫粪不能携带微孢子虫,牧草携带率从10d的100%下降到40d的33.3%。病害早发生的蝗虫种类对晚发生种类有较强的传播作用,其传播率达26.67%。  相似文献   

11.
蝗虫微孢子虫Antonospora locustae是蝗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的重要病原微生物。本文主要讨论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的研究进展,明确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独特的压缩特征,了解蝗虫微孢子虫获取能量的途径。此外,本文对蝗虫微孢子虫在我国蝗虫的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的治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因其具有强大的繁殖、取食和迁移能力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非洲沙漠蝗灾的发生历史及近年来的发生现状;叙述了沙漠蝗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及最新进展;同时分析了沙漠蝗的防治技术发展。总结认为蝗灾的物联网智能化监测和可持续绿色防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消除蝗灾威胁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饵防治土蝗”的新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治蝗方针,对于控制蝗虫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On publishing the new journal entirely written in English, its expected roles are discussed as a part of WSSJ Society activities. Since weed management is conducted as a part of the practices of agriculture,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and also non‐arable land sustainment, its reformation or innovation is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socio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those primary industri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in w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emphasized, but investigations on local weed distribution under the local climatic, soil and water conditions are also stressed as fundamental for development and settlement of innovated technologies. On of the major purposes of w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o research the biodiversity of weeds by various approaches of relevant fields of sciences such as ecology, biology,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and chemical ecology. Biosystemics and gene technology have been preferably introduced for understanding of species biology of weeds. The concept of the biodiversity of weeds implies both their sustainable and species‐specific changeable properties. With weeds resistant to xenobiotics or adaptability of weeds to environmental impacts, active utilization of weeds is indicated as a possible important subject.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ies in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is discussed especially in terms of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with pre‐review system.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牧鸡治蝗的技术规范和治蝗效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关于牧鸡轮牧周期对牧鸡治蝗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调查牧鸡治蝗期间鸡群的采食量和补饲用量、地面可食蝗虫质量,采取控制牧鸡半径的手段,利用倒推法对理论轮牧周期和治蝗面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半径为150 m的轮牧面积内,随着虫口密度的降低,单位鸡群的轮牧周期呈现升高趋势,虫口密度在30头/m2时的轮牧周期高达7.8 d,以90 d为一个防治周期计算,其防治周期的轮牧次数为11次,单位鸡群(每1000只定义为1个单位鸡群)的理论控制面积为77.77 hm2,折合每只牧鸡一个防治周期的理论控制面积为0.08 hm2,并且随着虫口密度的降低,理论控制面积呈现升高趋势。本研究为内蒙古草原牧鸡治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蝗虫食性广,取食量大,对植物的破坏作用极大。植物不仅是蝗虫食物的直接来源,还为其提供栖息场所,对蝗虫个体行为和种群动态均有重要影响。植物挥发物和次生代谢物质对蝗虫的取食、求偶、繁殖、产卵行为和个体生长发育等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植被覆盖度能够直接影响蝗群的聚集度和迁移距离,同时蝗虫对产卵地的植被覆盖度也有严格要求,特别对蝗虫群集产卵行为影响明显。本文综述了植物对蝗虫行为及种群动态的影响,讨论了植被与蝗灾发生的关系,以期为蝗虫综合治理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数千年蝗灾发生为害的历史,建国初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科研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提出并实施了“改治并举”的策略,改造东亚飞蝗发生基地近2/3,同时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初步形成了以改造蝗虫发生基地为特色的蝗灾治理技术体系,经过长期实践,蝗灾得到有效遏制,保障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利用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和绿僵菌Metarhizium spp.等微生物的治蝗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生态控制(改造蝗虫发生基地)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蝗灾治理技术体系,并走在国际前列。该技术体系的长期大规模应用,不但在有效防治蝗灾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避免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也在支援国际蝗灾治理中做出了贡献。最后对未来蝗灾治理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D.E. PEDGLEY 《EPPO Bulletin》1983,13(2):241-243
The now very considerable understanding of weather effects on breeding and movement by the desert locust has been used to prepare a forecasting manual. It is a two-volume, 400-page publication that describes, explains and illustrates the principles of modern forecasting, and includes not only much material on the biology and ecology of this species but also many new biogeographical studies of past locust developments that involved a variety of synoptic systems in some 60 countries of northern and eastern Africa and south-western Asia. It can be useful to all who are concerned with the effects of weather on insect m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