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为了充分用地,渴望育出与水稻大豆等夏季作物季节矛盾小的早熟小麦品种.通过重新评价日本品种所具有的早熟遗传特性,把全国的小麦品种与品系的全生育期划分成播种至拔节、拔节至抽穗、抽穗至开花、开花至成熟四个时期,把生育时期短的各品种或品系集合起来,从育种上研究其能否达到早熟.  相似文献   

2.
对日本小麦品种,品系进行重新评价,发现它们具有早熟性。评价是把小麦生育期划分为播种—拨节、拨节—抽穗、抽穗—开花、开花—成熟四个阶段,把每个生育期短的品种、品系搜集进行育种、探讨早熟的可能性。对农林省推广品种及其系谱共296个品种、品系进行二年的田间调查,拔节、抽穗、开花、成熟期的结果为:同一抽穗期和同一成熟期的品种之间,拔节期和开花期有早有晚;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四个生育期品种间有差异。拔节期或抽穗期和其后各生育期之间有高度的负相关关系。但是,选择无负相关关系、各生育期短的育种材料,假定即使配成的这些组合,重组成生育期短的遗传特性,也只能育成比农林61号早熟一周的品种,作者进一步考察了更早熟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确定培育与大麦品种具有相似早熟性普通小麦的难点。将熟性早晚程度各异的30个大麦和30个小麦品种秋播于日本仓敷市室外,小麦的幼穗分化期(二棱期,T_1)比大麦的明显推迟。尽管小麦和大麦的拔节期(T_2)无差异,但小麦各品种的抽穗(T_3)、开花(T_4)和成熟(M)期均比大麦较晚。小麦的T_1与T_2、大麦的T_2与T_3呈最密切相关,但小麦和大麦的T_3均与M相关性最密切。本实验研究了大麦和小麦各7个品种灌浆期的差异。不论开花时间如何,由于小麦通常比大麦多需要3—5天的灌浆期,故其灌浆期间上午九时的积温比大麦品种高200℃以上。又对2个典型大麦与小麦品种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开花后收获指数增长率,大麦一直较高,而小麦直到开花后2—3周仍很低。此外,大麦随开花后天数的增加茎、秆重呈线性降低,而小麦开花后20—30天内无变化。由此推论,小麦和大麦灌浆期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茎叶向籽粒运输光合产物有差异所造成的。这也许是培育象大麦那样早熟小麦品种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来小麦早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的早熟品种中,存在着不同的发育类型,不同发育类型的早熟品种,早熟性的主要生育阶段不同。早熟性是个复杂的遗传特性,除受控制春化与光照阶段发育快慢、时间长短的基因制约外,还受拔节到抽穗开花、抽穗开花到成熟这两大生育阶段的早熟基因的控制。早熟性不一定是春性,春性不一定都早熟,拔节早抽穗开花不一定早,抽穗开花早成熟不一定早。早熟性状的表现,是遗传型与环境互作的结果,不同环境中早熟不一定一致。半冬性早熟模式,是克服贵州小麦早熟不高产的最有效模式。探明了当前实现这一模式的最佳组合类型,育成了这一模式的新品种(系)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来小麦早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冬小麦的早熟品种中,存在着不同的发育类型,不同发育类型的早熟品种,早熟性的主要生育阶段不同。早熟性是复杂的遗传特性,除受控制春化与光照阶段发育快慢、时间长短的基因制约外,还受拔节到抽穗开花、抽穗开花到成熟这两大生育阶段的早熟的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材料和方法结果与讨论1.遗传力、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以上内容已载于1990年第6期)2.冬、春性小麦杂交的早熟性遗传分析小麦品种的成熟期取决于抽穗期、开花  相似文献   

7.
播期对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及成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与成穗规律,了解穗数形成的制约因子,在四川两个典型小麦生态区(川西平原区和川中丘陵区),以主推品种川麦104(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川农30为材料,通过定点调查茎蘖动态,以及定株调查分蘖发生、消亡时间和叶位,研究过早播(10月16日)、早播(10月23日)、适播(10月30日)、晚播(11月6日)下小麦的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分蘖发生一般持续50d左右,分蘖发生数量少且低位分蘖缺位多。平原区(温江点)小麦第1叶位分蘖发生率为61%~80%,丘陵区(仁寿点)为13%~60%;第2叶位分蘖发生率在两生态点分别为63%~98%和45%~83%;第3、第4叶位以及二级分蘖很少发生。川麦104单株分蘖数(1.4~2.4个)显著低于川农30(1.6~2.9个)。四川小麦分蘖消亡持续时间长,从拔节一直持续到开花,分蘖消亡率高达50%以上,花后也还有8.0%~19.4%的分蘖消亡,其中川麦104分蘖消亡各期(拔节-孕穗、孕穗-抽穗、抽穗-开花)比较均衡,川农30分蘖消亡集中在孕穗-抽穗阶段(占总消亡率的43.9%)。四川小麦分蘖成穗率低,平原区和丘陵区分别为27.7%~48.8%和9.0%~19.4%,其中平原区第1、2叶位分蘖成穗率分别为65.0%和50.2%,丘陵区分别34.8%和24.4%。10月23日左右是利于丘陵区小麦分蘖成穗、高产的适宜播期,平原区还可提前到10月16日左右。  相似文献   

8.
诸多研究表明:(1)温度和光周期是制约小麦抽穗和成熟的重要环境因子,它们通过Vrn基因和Ppd基因起作用,影响着穗分化的进程;(2)春化是冬性小麦品种抽穗结实的必经阶段,低温和短日照都可使春化完成,小麦不同发育阶段营养和生殖器官内激素的种类和水平有差异,茎尖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达到高峰标志着春化完成;(3)小麦早熟性遗传为部分显性,染色体上有控制抽穗期的主基因;(4)小麦早熟性决定于各个生育阶段的长短,但主要是在二棱前期和后期.早熟高产育种应在最小营养生长期短及分蘖性强以保证穗数的基础上,力抓抽穗早或灌浆速度快这两条途径,以达到产量三因素乘积最大.  相似文献   

9.
小麦K35早熟特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小麦早熟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并为小麦育种提供具有早熟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早熟品种K35和晚熟品种Wesley杂交组合的P1、P2、F1、F2的早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熟性状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 多基因的模型,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均为负值;但根据F1代的表型分析,该性状有可能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因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可能是增效,且d大于h为正向部分显性.F2代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0.82%,多基因遗传率为0.38%,环境因素影响为18.8%.说明主基因对于该性状起主导作用,环境因素影响也较大. 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早熟品种K35和晚熟品种Wesley杂交组合的P1、P2、F1、F2的早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熟性状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 多基因的模型,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均为负值;但根据F1代的表型分析,该性状有可能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因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可能是增效,且d大于h为正向部分显性.F2代主基因的道传率为80.82%,多基因遗传率 0.38%,环境因素影响为18.8%.说明主基因对于该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受控生态生保系统(CELSS)中利用光周期调控提高植物能量利用效率的可能性,以红蓝LED(90%红+10%蓝)为光源,在开花前及开花后各设置12、16、20和24h四个光周期水平,形成16个处理,研究光周期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前光周期延长使小麦开花时间显著提前,特别是导致出苗到拔节和拔节到抽穗的天数显著减少。开花后光周期延长会缩短开花到成熟的时间,且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周期对小麦生育期长度的影响相互独立。在开花前,短光周期有利于小麦营养器官的构建,增加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和营养器官干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能效比。在开花后,长光周期提高了灌浆期叶片光合速率,促进籽粒中干物质积累,提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能效比。开花前短光周期的增产作用主要是因穗数和穗粒数增加,而开花后长光周期的增产作用主要是因粒重增加。在开花前后,延长光周期均导致籽粒淀粉含量增加和蛋白质含量减少。在开花前12h光照、开花后24h光照的处理下小麦产量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最高,说明开花前短光周期结合开花后长光周期最有利于小麦高产和能量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播期对三江平原主栽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播期试验对三江平原5个主栽水稻品种的主要生育时期、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品种生育期均明显缩短,且主要体现在出苗-拔节阶段生育天数的减少,拔节-抽穗、抽穗-成熟阶段变化不显著;播期推迟,出苗到抽穗天数减少,这与日均温度升高、日均光照时数减少有关;晚熟品种早播有利于获得高产;中早熟品种可以适当推迟播期,以求达到更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育时期盐胁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442M-1,茶淀红、冬68,鲁麦6号,中国春、MY9094等6个耐盐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拔节,抽穗,开花3个生育期进行盐胁迫的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上述3个生育阶段中,盐胁迫对小麦产量均构成影响,认为对小麦成侏期的耐盐性鉴定评价以拔节期进行胁迫处理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溉时期的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高效利用水分资源以及给冬小麦灌水制度的合理制定提供依据,采用水量平衡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时期单次灌水和两次灌水的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雌雄蕊分化期前单次灌水,开花前土壤水分能基本满足小麦生长的要求,开花期后土壤处于持续干旱状态;雌雄蕊分化期之后的单次灌水处理,在拔节期至灌水时期之间有一时段的土壤干旱,通过不同时期的灌溉,开花时各处理的土壤基本处于适宜小麦生长的含水量范围。小麦抽穗后进行第二次灌水的处理,籽粒形成期之前为满足型供水,籽粒形成后处于轻、中度干旱。从无水处理的耗水特点可以看出,小麦返青至拔节主要消耗0~40cm土层的水分,拔节至开花消耗0~100cm土层的水分,至成熟耗水可达到200cm。单次灌水处理,以孕穗前后灌水产量较高,二次灌水处理,以拔节配开花处理产量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4.
四川主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标记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 (SSR)对四川省近 5 0年以来年推广面积达 6 6 70 0 hm2 (10 0万亩 )以上的 4 0个主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在小麦全基因组 4 2条染色体臂上的 4 6个 SSR位点上 30个 SSR位点 (6 5 .2 2 % )具有多态性。这 4 6个位点共检测到 110个等位变异 ,每个 SSR位点能检测到 1~ 8个 ,平均为 2 .4个。聚类分析表明 ,SSR标记能将 4 0个品种相互区分开。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 (GS)变幅为 0 .4 5 1~ 0 .76 7,平均 GS值为0 .6 0 1。据此认为 ,SSR标记揭示出四川主栽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年代间 GS值变化趋势分析表明 ,2 0世纪 70年代后 ,四川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第1期1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顾坚刘琨李绍祥田玉仙杨和仙杨木军6中国西南地区小麦品种(系)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陈先红徐利远彭正松杜文平余桂蓉钟昌松曲继鹏胡凤林11小麦EST-SSRs分子标记的特性及其遗传作图(英文)张立异Leroy Philip Bernard Michel  相似文献   

16.
了解籽粒灌浆特性、早熟性及N素积累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助于改良小麦(TriticumoestivnmL.)籽粒体积和蛋白质含量。在4×4双列杂交的一系列F1杂种及其亲本(包括中国品种和美国品种)中,发现早开花、长灌浆持续期、低灌浆速率和高蛋白质分含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用度-日法表示灌浆持续期后,消除了开花期和灌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且表明灌浆持续期较长(用天数表示)的早熟亲本实际上比晚抽穗亲本在灌浆  相似文献   

17.
高产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高产条件下小麦生产提供合理的节水灌溉方案,以山农15和烟农21为材料,设置3个水分(0~140 cm土层平均相对含水量)处理[W0:拔节(60%)+开花(55%);W1:拔节(75%)+开花(65%);W2:拔节(75%)+开花(75%)],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对水分供应的响应。结果表明,两品种在W1处理下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W2处理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W1和W2条件下,山农15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烟农21。山农15各水分处理的总耗水量显著高于烟农21。在W0和W1条件下,山农15播前土壤贮水利用量和比例显著高于烟农21,而生育期降水利用比例低,灌溉水利用量无显著差异;在W2条件下,山农15播前土壤贮水利用量高于烟农21,生育期降水利用比例无显著差异,灌溉水利用量和比例高。在W0和W1条件下,山农15对20~60、60~100、140~200 cm土层的播前土壤贮水利用量均高于烟农21,说明山农15利用中下层播前土壤贮水的能力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山农15为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两个品种均以W2为兼顾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水分处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安徽省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在青海平安县夏繁自然加代的播期范围,于2013年在安徽省夏繁工作站(青海省平安县白家村,海拔为2 300m)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半冬偏冬小麦品种在3月20日前、半冬性小麦品种在3月30日前、半冬偏春性小麦品种在4月19日前、春性小麦品种在5月6日前、强春性小麦品种在5月20日前播种均能正常拔节抽穗,且能收获到成熟种子。在相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中,穗粒数对播期的响应一致,单株穗数、千粒重及株高对播期的响应不一致。根据供试品种的抽穗率及抽穗期推断出各品种冬性的强弱顺序为烟农19皖麦52(皖麦38、淮麦22、邯郸6172)济麦22泛麦5号偃展4110阿勃(CK)(扬麦158、宁麦13)。  相似文献   

19.
超高产冬小麦硫素营养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超高产(9 000 kg/ha左右)冬小麦的硫素营养特点,于2004~2006年冬小麦生长期间,在超高产田取样研究了超高产冬小麦硫素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器官中的硫含量为0.27%~0.76%(干重).不同器官比较,除拔节期以茎秆含硫量最高外,其他时期几乎均以叶片含硫量最高.同器官不同时期比较,各器官均以新发生时含硫量较高.叶片的含硫量从越冬期到孕穗期一直增加,孕穗期以后逐渐下降,其他器官从发生以后含硫量即逐渐下降,各器官均以成熟期含硫量最低.生育前中期不同器官硫的积累量均以叶片最高,生育后期以籽粒最高.冬小麦对硫的吸收强度为单峰趋势,拔节到孕穗期最高.小麦植株硫的吸收积累量随生育进程而增加,起身期以前吸收较少,拔节到开花期稳定增加,开花后吸收减弱.不同品种的硫素积累量陆续在开花到灌浆中期达到最大值.硫的累积吸收量在越冬前、起身、拔节、孕穗、开花或开花后10 d及成熟期依次达到全生育期的10%、20%、40%、80%、100%左右和85%,即硫的阶段吸收量以生育中期(起身至开花)最高,前期(出苗至起身)次之,后期(开花至成熟)最低.小麦一生对硫的总积累量为62.49~79.09 kg/ha,冬前至拔节期主要分布在叶片和叶鞘中,尤以叶片中分配比例最高,孕穗至灌浆期在叶片和茎秆中分配较多,成熟期籽粒中分配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20.
在豫东平原生态条件下,针对公顷产量超过7 500kg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特点,研究了高产小麦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植株营养生理等问题,结果表明:高产小麦叶面积指数宜平稳增降,最大叶面积指数以7.0为宜.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比叶重,对提高光合效率十分重要;群体生长率(CGR)呈双峰曲线变化,随叶面积指数(LAI)和净同化率(NAR)的增加而增加,提高小麦后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夺取高产的关键.高产小麦返青到拔节期、灌浆初到蜡熟期吸收氮素较多,而开花期是吸收磷的高峰期.从返青到拔节和从抽穗到开花是植株吸收钾的高峰期.开花后,植株体内钾素开始减少.高产小麦田土壤养分供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