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麻楝蛀斑螟是一种严重危害楝科植物的钻蛀害虫,该文利用迷向丝和赤眼蜂对麻楝蛀斑螟进行防治。结果表明:采用迷向丝防治麻楝蛀斑螟新蛀孔率为0.27%,放蜂区为11.08%,放蜂迷向区为1.36%,空白对照区为7.06%,说明迷向丝具有一定防治效果,释放赤眼蜂防治麻楝蛀斑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麻楝蛀斑螟Hypsipyla robusta Moore是一种严重危害楝科树种的钻蛀性害虫。本文综述了对麻楝蛀斑螟的寄主植物、分布、危害特征、形态特征和生物生态学特征的研究结果,并从林业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概述了麻楝蛀斑螟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为今后深入研究麻楝蛀斑螟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麻楝种子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麻楝(Chucrasia tabularis A.Juss)是楝科(Meliaceae)麻楝属(Chukrasia A.Juss)植物,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珍贵乡土树种,也是当前庭园绿化较流行树种之一。麻楝树皮灰褐色,心材和边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麻楝扦插生根进程中形态、内源激素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揭示麻楝插穗内源激素和营养物质含量对其扦插生根的影响。【方法】以麻楝6个月生半木质化枝条为材料进行扦插,在扦插后每隔10 d取一次样,记录插穗生根情况,及测定基部内源激素和营养物质含量。【结果】观测证实麻楝嫩枝插穗生根类型主要为皮部生根型,少量为愈伤组织生根型和中间生根型;其生根进程大致分为3个时期:皮孔萌动根原基诱导期(0~20 d)、不定根表达发生期(20~40 d)和不定根伸长发育期(40 d以后)。外源激素处理组麻楝插穗生根进程研究发现,内源激素IAA含量、IAA/ABA值、IAA/ZR值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ABA含量呈"上升-下降"趋势,GA和ZR含量的变化相似,均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研究中,处理组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均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表现为先下降而后缓慢上升。【结论】麻楝插穗生根过程中,外源激素IBA的施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插穗内源激素IAA、GA、ZR的含量及IAA/ABA、IAA/ZR的比值,降低ABA的含量。较高浓度的IAA和较为稳定的低浓度ZR有利于插穗不定根的发生;低浓度的ABA有利于不定根的形成与伸长;同时较低水平的IAA和GA对插穗根系伸长生长有益。较高比值的IAA/ZR和IAA/ABA有利于麻楝嫩枝插穗生根。外源激素处理加快了麻楝插穗内各营养物质的代谢进程,对插穗生根有利;各处理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幅度也较可溶性蛋白含量大,与麻楝插穗生根的联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5.
接种AM菌对麻楝不同种源苗期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接种3个AM菌株对5个种源麻楝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90068×种源CH01菌根感染率为96.3%,感染率分级为5,菌根依赖性中等;菌株90068×种源CH27在生长生物量方面作用显著;麻楝幼苗接种5至6个月后,菌株90068×种源CH01生长促进作用显著增强;矿质元素吸收方面,菌株90068×种源CH13对磷元素的吸收显著高于其他接种处理.此外,菌株90036与菌株9004在接种后幼苗测定的各项指标中表现各有优劣.其中菌根合成、生物量和苗高增长方面,菌株9004优于菌株90036;而对于矿质元素的吸收,菌株90036要优于菌株9004.综合比较而言,供试菌株90068表现较优,为对5个种源麻楝幼苗生长效应最佳的菌株.  相似文献   

6.
毛麻楝毛麻楝为楝科半落叶乔木,树高25米。老茎树皮纵裂,叶子卯形至长网状披针形。花期4—5月,圆锥花序顶生,有香味,花瓣黄色或略带紫色。  相似文献   

7.
麻楝是热带和亚热带优良珍贵用材树种,也是城市园林绿化及农村"四旁"绿化的好树种。其中描述了麻楝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及利用价值,并探讨了种子采集、贮藏、容器苗培育及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麻楝地理种源苗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从国内外收集的13个麻楝地理种源的苗期生长研究和苗期主要养分元素氮(N)、磷(P)、钾(K)和硼(B)的含量分析,揭示了13个麻楝地理种源在澄迈林场的苗期生长特点:来自马来西亚的20124号种源高生长最快,泰国的20121号种源次之,第三是老挝的20086号种源,且这三个种源的地径生长速度也较快。从苗期生长情况看,这三个种源可以作为今后麻楝引种的主要对象。麻楝苗期树高生长速度与其叶片中P、K、B的含量关系显著,且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2月龄袋装麻楝实生苗为材料,用0、100、500和1 000 mg.L-1稀土喷液施麻楝幼苗,后置于3℃人工气候箱低温处理1~7 d,考察其膜稳定性、渗透调节物质和叶绿素含量等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稀土对麻楝幼苗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和100 mg.L-1稀土低温各天数后的相对电导率显著大于0 d,500和1 000 mg.L-1处理的显著小于0 d。各稀土浓度处理的幼苗脯氨酸含量都显著大于0 d,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多小于0 d,叶绿素含量多大于0 d。0和1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丙二醛含量大于0 d或与0 d无显著差异。500和1 0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各低温天数的丙二醛含量与0 d相近或小于0 d。0 mg.L-1稀土处理后,幼苗各天数的SOD活性显著小于0 d,100 mg.L-1处理的波动,500和1 000 mg.L-1处理的各天数的SOD活性与0 d的差异不显著。可见,在低温胁迫下,500和1 000 mg.L-1的稀土处理能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稳定麻楝幼苗细胞膜稳定性,从而增强麻楝幼苗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0.
选用乙酰甲胺磷、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联苯菊酯乳油等8种对鳞翅目幼虫高效的农药,采用树干注射法对未受害的红椿(Toona ciliata)林进行麻楝蛀斑螟(Hypsipyla robusta)预防试验。结果显示:在野外对红椿林注射不同药剂预防麻楝蛀斑螟,预防效果不同,其中,乙酰甲胺磷2倍液效果较好,防效达94.37%。  相似文献   

11.
涟篦夜蛾Episparis tortuosalis Moore在海南岛尖峰岭是麻楝的一种常见食叶害虫,1973年在广西夏石林业试验站苗圃中的麻楝苗木,曾遭此虫的严重为害。据印度森林昆虫学记载,此虫在印度为害麻棟和黄兰。在1973至1974年期间,我们对此虫进行了初步观察和药剂毒杀试验,现整理如下。一、形态 (一)成虫雌虫体长21毫米左右,翅展49—56毫米;雄虫体长18毫米左右,翅展45—50毫米。体褐色,胸部和腹部具粗毛,雄虫比雌虫体色略深,色泽也较清晰。触角雌虫丝状,雄虫2/3为羽状,端部丝状。前翅前缘直,外缘自翅尖1/3处微内削。后翅外缘中部外凸,然后内削。雄虫前翅外缘线、亚外缘线、后横线白色,中线、基线也白色,但较模糊,有一白色新月形  相似文献   

12.
麻楝属树种种源苗期试验及其在我国发展潜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从国内外引进麻楝属树种10个种源的种子,并在福建南部国有岩溪林场进行了苗期试验,观测了10天时种子发芽、6个月时苗高和地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从参加分析的8个种源苗生长指标比较看,来自缅甸的Ledagyi Leway种源20100最好,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Atherton种源20186、越南Hoa Binh种源20033、中国海南省尖峰岭种源20031和越南Son La种源20034次之,而种源20117,20118和20099较差。另外,马来西亚Ulu Tranan种源20124移苗后的保存率尽管较低,但其苗木的生长量较高,需要进一步引种测试。同时,依据国内外麻楝人工林生长和材性等资料,分析和讨论了麻楝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3.
楝梢螟Eurhodope sp.*,属鳞翅目斑螟科。俗名钻心虫。幼虫蛀食嫩梢,而主梢被害后,萌生侧梢,造成过早分叉,树干弯曲,枝下高较低。所以,除严重影响树木的高生长外,还大大降低木材的工艺利用价值,有的树因萌生嫩梢被反复为害而引起整株死亡。已成为发展麻楝、红楝子等珍贵树种的严重障碍。为此,几年来我们在海南岛尖峰岭,对该虫的生活习性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一、分布和寄主树种楝梢螟在海南岛分布于琼山(十字路)、屯昌(枫木)、崖县(三亚)、昌江(坝王岭)、陵水(吊罗山)、乐东(尖峰岭)等地。在尖峰岭地区从海拔25米到800多米均有此虫为害。广东大陆分布于清远、广州(龙眼洞)。广西分布于南宁、龙州(大青山)。寄主树种已知有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A.Juss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红楝子Toona sureni(Bl)Merr.小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hogani(L.)Jacg 岭南酸枣Allospondias(Pierre)stapf小果香椿Toona microcarpa(DC.)harms等。  相似文献   

14.
麻楝     
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A.Juss)别称白皮椿、假铁椤,属楝科的落叶大乔木。广东、海南岛、广西和我省均有分布,越南、印度、马来亚等地亦产之。在低海拔热带山地常绿林和山谷热带两林中较常见。其生长颇快,在广东陵水县吊罗山林区海拔270米的山腰密林中自然生长的,三十年生的树高15.4米,胸径23.2厘米。广东林科所栽培  相似文献   

15.
红椿 红椿,又名红楝子。该树种材质优良,树姿挺秀,主干通直,素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红椿是楝科落叶或半落叶大乔木,树高达35米,胸径达1米以上。树皮灰褐色至褐色,呈大块鳞片状纵裂;叶互生,偶数羽状复叶,长椭圆状卵形或披针形。花两性,白色,有香气,圆锥花序顶生。蒴果厚革质至木质,长椭圆形,每果有种子多粒。种子扁平,淡红色,两端有膜质翅,先端缺或急尖,通常上翅比下翅长,  相似文献   

16.
该文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计算公式及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了麻楝蛀斑螟的风险评估。从中国和广东省的分析区域内的分布情况R1、传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R2、潜在危害性R3、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R4、危险性管理难度R5 5个方面进行定性、定量风险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麻楝蛀斑螟在中国的风险综合评价值R为0.54,属于低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在广东省的风险综合评价值R为0.57,属于低度危险有害危险生物。  相似文献   

17.
在海南文昌开展15个树种近自然造林试验,通过2年生混交树种生长量调查对比分析,评价各个树种混交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树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大叶相思、麻楝、红花木棉3个树种早期生长效果明显,而青皮、蝴蝶树、坡垒这3个树种早期生长缓慢。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为4类,第1类为速生类,代表树种为大叶相思;第2类为较速生类,代表树种有麻楝、红花木棉、海南菜豆;第3类为中生类,代表树种有花梨、假苹婆、美丽梧桐、灯架、子京、海南红豆等;第4类为慢生类,代表树种有青皮、海南苹婆、油楠、蝴蝶树、坡垒等。  相似文献   

18.
"三元505"印楝(Azadirachta indica‘Sanyuan 505’)是从引种印楝的实生林分中,采用选择育种的方法经表型选择、无性系测定、区域性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等育种程序培育的农药型印楝优良无性系品种。优质丰产,嫁接亲和性好,适应性强。适于营建印楝优质农药原料林,生产印楝农药或印楝药肥原体。  相似文献   

19.
"三元515"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Sanyuan 515’)是从引种印楝的实生林分中,采用选择育种的方法经表型选择、无性系测定、区域性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等育种程序培育的农药型印楝优良无性系品种。优质丰产,嫁接亲和性好,适应性强。适于营建印楝优质农药原料林,生产印楝农药或印楝药肥原体。  相似文献   

20.
1 黄楝小蜂生活习性  黄楝小蜂在太行山区 1年发生 1代 ,少数 2年 1代 ,以老熟幼虫在危害后的种壳内越冬 ,翌年 4月中旬开始化蛹 ,蛹期 15天。 5月上旬出现成虫 ,5月下旬至 6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 ,成虫寿命 3天。当早熟黄楝种子像高梁粒大小 ,中熟黄楝种子像小米粒大小 ,晚熟黄楝花序萌动时 ,黄楝小蜂成虫于早晨8~ 10点咬破种壳而出。一般从向阳处咬破种壳。脱果后爬行数分钟 ,展翅飞翔到黄楝树上交尾、产卵。雌成虫靠其坚硬的针状产卵器 ,刺破刚坐果的黄楝种皮 ,将卵产于果内 ,一般每果产卵 1粒。卵有柄 ,固定在黄楝种子内壁上。约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