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社会燃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闵捷  高魏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6):431-434,452
协调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对农地非农化进行合理的调控.论文运用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农地非农化过程的发生,认为农地非农化是在“燃烧物质”——人口增长、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助燃剂”——农地比较经济效益低、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不合理、土地产权、权能模糊和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点火温度”——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一次革命和快速城市化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农地比较经济效益低、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不合理、土地产权、权能模糊和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是当前调控农地非农化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地非农化的经济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农地非农化理论模型,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农民、地方政府以及土地需求者来分析农地非农化的经济机制,结果发现,农民将农地非农化的意愿由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技术决定,诱致地方政府将农地非农化的因素包括土地出让金和土地补偿费等,驱动土地需求者农地非农化的因素有房屋销售价格和企业生产技术。因此,为防止农地过度非农化,应调整现有土地补偿方式及农地非农化后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明晰土地产权,提高农产品价格。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理论分析体系,并应用湖北省2000-2011年相关数据对农地非农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比较利益、土地收益分配、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政府管制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与农地非农化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土地非农化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且未来农地非农化的速度将会加快.现有文献研究了农地非农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案,但存在向农民利益"一边倒"倾向.进一步的研究应注重农地非农化效果的量化分析,关注农村村干部在此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诱发了农地非农化的快速增长,土地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越来越凸显其稀缺性。由于湖北省各城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土地资源要素过度投入,导致区域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低下。环境因素对区域农地非农化的配置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通过合理调控区域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分析湖北省2013—2017年各个城市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是科学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下,农地非农化不可避免。地方政府作为农地非农化的主导者,存在既充当"裁判者",又扮演"运动员"角色冲突下的大量失范行为,在加速城市化中导致了过度农地非农化,也成为了影响深化土地改革的关键因素。从过度农地非农化入手,强调绩效评价研究在农地非农化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以地方土地督察机构为例,利用平衡计分卡的理念框架,设计合理的农地非农化监管绩效指标体系,为科学规划土地、完善土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娟  南灵 《西南农业学报》2013,26(1):259-263
本文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分为2部分: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农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新增建设用地负外部性造成的生态价值的降低。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当量因子表、替代成本法和防治成本法测算2000-2007年间农地非农化损失的总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陕西省共有51 640.06 hm2农用地实现了农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达34.22×108元,平均每年损失4.28×108元。耕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占农地非农化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的一半以上,而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土地则有95.21%转变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对土地的分区控制和用途管制,土地发展权尤其是农地发展权的缺位导致农地保护成效差、农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农地发展权逐渐被社会各利益主体所认识和重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农地发展权的涵义、农地发展权的归属以及常用的农地发展权价值评估方法与补偿等问题进行了总结评述,以期为农地发展权理论的拓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程文仕  王栋  黄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724-372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集体建设占用农用地日趋增加,但由于目前农用地转用增值机理不清、增值收益归属不明等原因,集体建设占用农用地得不到补偿.该研究在提出集体建设占用农用地补偿概念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方法,分析集体建设占用农用地实施补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完善农地非农化补偿机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集体建设占用农用地实施补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是解决当前农地流转问题、保护农民权益、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地非农化(即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向国有产权的单向度转移)涉及的利益主体最为复杂。由于农民集体行动的困境,使得农地非农化中的增值收益绝大部分被地方政府与开发商所攫取。本研究从"诺思悖论"出发,分析农地非农化中的政府行为,并提出尽快实施由中央政府行使农地发展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