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秦川牛普查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的优良黄牛品种,为使秦川牛这一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我省从1997年开始,把秦川肉牛作为一个产业进行重点开发。秦川牛自1981年较大规模的普查之后,再没有进行大面积普查。为了摸清我省秦川牛资源现状,为今后秦川牛选育提高和产...  相似文献   

2.
对秦川牛发展之路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秦川牛是我国珍贵的黄牛品种.近年来,由于奶牛产业发展的冲击,秦川肉牛产业发展滞缓,存栏数量锐减,甚至随着肉牛的无序改良,秦川牛原本优秀基因有可能丢失.本文就秦川牛的保种、选育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秦川牛保种和选育措施,探索秦川牛今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强秦川牛的选育工作,积极鼓励社队和群众培育优良秦川牛,最近,我省又对已培育出的二至四岁优良秦川牛进行了奖励。这项工作是继1979年之后再一次在秦川牛产区中的十三个良种基地县进行的。这次报奖的优良秦川牛614头,其中特级  相似文献   

4.
秦川牛普查情况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秦川牛是我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以种用和肉用性能好、遗传性稳定而享誉国内外。为了摸清秦川牛的发展现状,我们制定了发展规划、做大做强秦川牛的产业,我省从2003年10月份~2004年1月在全省开展了秦川牛普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 发展特点从普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农牧部门和广大农民把秦川牛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秦川牛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特点是:1.1 秦川牛数量稳步增长截止2004年2月底,全省秦川牛存栏100.77万头,占全省黄牛存栏的45%,较2001年的92.46万头增长了9%。2003年秦川牛出栏35.40…  相似文献   

5.
三中全会以来,大力县秦川牛繁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繁殖配种技术队伍逐年壮大,为全县秦川牛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大力县是全省秦川牛基地县之一,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秦川牛数量一度减少,质量较兄弟县有所逊色,秦川牛基地县的光荣称号有点名不副  相似文献   

6.
秦川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其肉用性能非常突出,具有诱人的发展潜力.本文就秦川牛肉用性能开发的前景、制约秦川牛肉用性能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秦川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秦川牛是国之瑰宝,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目前,全县秦川牛存栏5万头,其中适繁母牛1·5万头。群众养殖秦川牛积极性空前高涨,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不断涌现,一大批群众靠养殖秦川肉牛走上富裕之路。但当前秦川母牛不孕症比较严重,据对300头成年母牛调查,患不孕症母牛34  相似文献   

8.
谈秦川牛转型选育及杂交利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川牛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地方优良黄牛品种,秦川牛应该由役用方向向肉用方向转型。本文以眉县秦川牛良种选育示范基地为例,探讨了秦川牛转型的主要选育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陕西省秦川牛场秦川牛群近交及其对初生重、断奶重及哺乳期成活率的影响,并采用标准群体遗传学模型分析了秦川牛的致死当量。研究发现,30多年来秦川牛群平均近交系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近交对成活率、初生重及断奶重均有一定危害;秦川牛群体的隐性有害基因含量较少,平均每个个体约携带2.05个致死当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适合于秦川牛的生活环境、提高秦川牛饲养管理水平,试验对不同季节秦川牛的体表温度、呼吸频率、采食行为、反刍行为、排泄行为及运动行为等生理参数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夏季秦川牛的体表温度升高,呼吸频率加快,采食行为中咀嚼速度加快,排泄行为中排尿次数增多;秋季秦川牛体表温度降低,呼吸频率变慢,采食行为中采食速度加快,反刍行为中每个食团咀嚼次数增多、咀嚼时间加长;冬季秦川牛体表温度降低,呼吸频率变慢,采食行为中采食速度变慢,但咀嚼时间加长、咀嚼次数增多。说明环境温度是影响秦川牛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秦川牛优质高效高产规模化示范园养殖技术,将秦川牛综合先进技术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在示范园内组装使用,研究总结出一整套先进的饲养管理模式和办法,以提高秦川牛的经济效益,并在面上迅速推广,从而解决当前秦川牛养殖效益低下、品种退化、数量难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秦川牛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川牛是中国五大良种黄牛品种之一,具有优良的肉用品质,做好秦川牛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我国未来养牛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对秦川牛的选育、改良及存在问题,秦川牛未来的育种方向,技术路线和措施作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陕西秦川牛开发利用途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随着陕西省秦川牛产业化工程的启动,秦种牛作为一项拳头产品正在开发利用.对秦川牛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投资热点,现就陕西秦川牛开发利用途径浅谈以下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地方良种黄牛 ,我县从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引进秦川种公牛改良当地黄牛 ,2 0世纪 70年代末推广牛的冷配技术 ,引进秦川种公牛冷冻精液颗粒、细管 ,坚持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全县累计引进秦川牛 670 0多头 ,改良配种 9.0 1万头 ,产改良牛 6.5 8万头。秦川牛的引进 ,丰富了我县黄牛遗传基因库 ,优化了牛群整体结构 ,改良效果明显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秦川牛是国之瑰宝,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扶风县委、县政府一直把秦川牛作为兴县富民的首选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进行。目前,全县秦川牛存栏4.8万头,其中适繁母牛1.2万头。群众养殖秦川牛积极性空前高涨,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秦川牛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发育及肉用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秦川牛在陕西关中、陕北、陕南、西北、西南、东北6个地区的繁殖和发病情况无大的差异,说明秦川牛在这些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秦川牛的生长性能(体尺指标)在原产地陕西关中地区明显优于其它非原产地地区。陕西关中地区30月龄秦川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肌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分别达到481.67kg、250.83kg、227.31kg、54.15%、48.61%和8.51:1,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大理石花纹等级仍以陕西关中地区秦川牛肉为最优,评分等级为3级,其它地区为5~6级;秦川牛公牛屠宰性能指标优于母牛,陕西关中地区秦川牛眼肌面积达到74.33 cm2,极显著的高于其它地区;秦川牛牛肉的干物质含量在30.03%~32.69%之间,陕西关中地区显著高于其它地区;粗蛋白含量在21.66%~24.25%之间,陕西关中和辽宁显著高于其它地区;粗脂肪含量在5.68%~6.42%之间,陕西关中、贵州和甘肃秦川牛肌肉间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各地之间的粗灰分和钾、钠、钙、锌、铁、锰等矿物元素含量基本一致(P>0.05);不同地区秦川牛胴体脂肪酸含量不尽相同。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陕西关中和甘肃的秦川牛肉极显著地高于陕北、贵州和辽宁地区(P<0.01);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变化正好相反;不同地方的秦川牛的各种氨基酸含量基本一致,同种氨基酸在不同地区秦川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六年的四、五月间,我室派员赴陕西省秦川牛场、乾县和周至县秦川牛场以及位于泾阳的陕西省家畜改良站、咸阳市(东南坊)家畜繁育站等处,按照新的秦川牛国家标准,对在群的成年种公牛及部分育成公牛作了鉴定。这些场、站均位于秦川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牛业科学》2010,(5):73-73
以秦川牛肉用选育为目标,采用分子育种等技术,研究了影响秦川牛肉用性状的候选基因,对21个候选基因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发现了123个SNP位点,其中72个为首次发现;分布在15个基因上的20个分子标记位点与秦川牛生长及胴体性状显著相关,其中13个标记在秦川牛上首次发现;同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确定了6个影响秦川肉牛肉用性状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19.
秦川牛是国之瑰宝,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庄浪县委、县政府一直把秦川牛的引进与推广做为兴县富民的首选产养牛市场看好,群众养殖秦川牛积极性空前高涨,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不断涌现,一大批群众靠养殖秦川肉牛走向富裕之路。但当前秦川母牛不孕症比较严重,据对218头成年母牛调查,患不孕症母牛31头,占14.2%。每年全县因秦川母牛不孕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20.
秦川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中外驰名,在全国五大良种黄牛品种中也是首屈一指的。1978年农业部把秦川牛选育列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07号课题之一。为了摸清秦川牛的种质特性,为今后开展系统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农业部的关怀和资助下,在省农业局的具体领导下,于1978年10月成立了秦川牛课题研究组,由西北农学院、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省扶风农牧良种场、乾县秦川牛场、周至县楼观台种牛场等单位组成,在邱怀教授的主持下,1979年至1985年七年内须完成有关秦川牛种质测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