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行评茧方法以干壳量为主要依据,不能反映蚕茧内在质量,不能体现“按质论价”,有碍我国蚕茧质量的迅速提高,急需进行改革。“组合售茧、缫丝计价”是一种比较科学、比较合理的评茧方法,日本早在40年代开始由国家强制实行此项技术,促使蚕茧出丝率大幅度提高,我国从1982年起  相似文献   

2.
家蚕茧分级和检验方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仪器评茧和提高蚕茧质量,从技术层面研究了统一的家蚕茧分级标准,初步确定了蚕茧分级办法、质量标示、质量综合得分计算方法、检验方法及茧价计算方法等。依照统一的蚕茧分级标准及方法,可促进蚕茧收购与销售“按质评级、分等计价”,有利于“优茧优价”政策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蚕茧质量长期处于低水平上,鲜茧出丝率只有11%左右,上茧率仅75%。而日本鲜茧出丝率已高达18.5%以上,上茧率达到95%以上。究其原因,与蚕茧收购时所采用的评茧方法、定级、定价标准不够科学,不能真正执行按质论价原则,以致影响提高蚕茧内在质量技术措施的贯彻执行是不无关系的。鲜茧的评茧方法、定级、定价标准涉及  相似文献   

4.
董发祥 《蚕桑通报》1989,20(4):59-61
提高蚕茧质量,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认真贯彻“优质优价”政策,合理评茧,是促进茧质提高的先决条件。当前应当从改进评茧方法着手,同时采取提高茧质的相应技术。主要是: 一、饲养优良蚕品种蚕品种是决定茧质优劣的内在因素。推广优良蚕品种对提高蚕茧质量、产量和茧丝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蚕茧生产有很大的发展,产量上去了,但质量不理想,突出的是解舒率下降,造成蚕茧经营上的亏损.从经济效益,从贸工农的方针考虑蚕业生产以及从提高本省、本地区蚕茧、丝绸的竞争力着眼,提高茧质已成为蚕业战线的同志们应该共同关心和研究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影响提高茧质的症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评茧方法不科学以干壳量为主要指标的评茧标准和方法不科学,突出追求和  相似文献   

6.
蚕茧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生丝质量。通过分析优质蚕茧生产与蚕品种、家蚕饲养技术、上蔟环境条件、蔟具和现行评茧标准的关系,认为当前蚕业生产主要是在选用蚕品种、家蚕饲养技术、上蔟环境条件、蔟具和收茧上存在不足;提出要实现优质蚕茧生产必须选用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家蚕品种、改进养蚕技术,普及方格蔟具,适时售茧,采用"优质高价、劣质低价"评茧标准收购鲜茧等配套技术与管理政策来提高蚕茧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 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一九八四年元月五日到十日,在宝鸡市召开了“桑蚕干茧检验与结算座谈会”。会议决定从一九八四年起,全省统一实行干茧买卖。干茧买卖改变了蚕茧收购工作长时间的大锅饭状态,开创了蚕茧收购工作实行经济责任制的新局面。过去实行的茧本大包干,以基层社收购为准,由丝厂统一结算的办法,不利于提高蚕茧质量和加强经营管理。干茧买卖,明确了基层社、地、县外贸公司和丝厂的经济责任。宝鸡县和延安地区去年试行干茧买卖,取得了较好的经验,提高了蚕茧质量,降低了成本,克服了各个环节的一些弄虚作假的弊病。评茧用评茧仪,蚕农  相似文献   

8.
《蚕桑通报》2009,40(3):21-21
为了真正体现优质优价政策,确保收茧中质量评判的公正合理,海宁市蚕茧收烘公司今年春茧收购首次引进了5台电脑评茧仪,对2个蚕桑专业合作社社员交售的蚕茧在常规收购方式的基础上。增加电脑评茧仪检测项目。该仪器能在一分钟测出茧壳鲜重、含水率、干壳量等。  相似文献   

9.
仪评收茧是提高蚕茧质量的重要措施,科学地制定先进、适用的鲜茧质量标准是全面实施仪评的前提.本文在分析仪评收茧与鲜茧质量标准关系的同时,提出了鲜茧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和建议.1 仪评收茧是提高蚕茧质量的重要措施1.1 目评收茧导致蚕茧质量下降众所周知,蚕品种经过几次更新换代,茧丝长由700米左右提高到1200米左右,茧层率由不到20%上升到24%左右;然而工厂得到的原料茧其品质在80年代末、90年代大部分是在下降,不少工厂的吨丝原料茧耗用量退到50年代水平,这是近年丝厂亏损、全行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当前蚕茧收烘市场的无政府状态,价格之间的竞争、评茧质量标准,烘茧工艺的不规范都为我市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目前我市蚕茧上车率低于80%,解舒率徘徊在50%~60%之间,丝厂严重亏损。   1 蚕茧收烘存在的问题   1.1 收烘茧站数量泛滥   我市年发种7万余张,而各种类型的收烘茧站五花八门,私人茧站增多。年发种300张左右的村均有茧站。以南郑为例,南郑县年发种5000张左右,而各种类型的茧站10个,以集体为名的只有2个,其余全是个体户经营。如此多的茧站虽使养蚕户不会发生“售茧难”,但严重违背了蚕茧市场规律,导致互相争夺原料。   1.2 收烘技术不规范   目前收茧过程中没有一个固定的评茧标准,仅告肉眼、手抓进行。只要蚕茧形成,养蚕户就采茧售茧。有的茧站为了争夺原料,走村串户预定蚕茧,所收的蚕茧均是含水率高的毛脚茧。烘茧技术更差,烘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配置,根本没有一种通用的、固定的组合。大部分茧站不是根据蚕茧含水率情况、化蛹情况,来决定烘茧的温度、湿度。而是按常规临界点烘率来配置温度,导致蚕茧质量一再下滑。   1.3 收烘人员业务素质差  相似文献   

11.
随着蚕桑生产家庭式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现行一套的蚕茧收购办法在收茧旺期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县从1981年春期开始,各茧站普遍采取"四增"措施(增加人员、增加秤、增加评茧仪、增加评茧台)的基础上,1981年中秋期开始,对评茧方法作了一些必要的改革,试行干壳量评茧方法的改革.82年春期起,各茧站普遍推广应用.从试行一年多情况来看,能基本适应当前的收购情况,解决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国家茧价政策,回顾收茧历史与现状,分析目评口喊导致蚕茧质量不断下降,带来蚕丝行业严重亏损的负面影响,提出全面实施仪评收茧需要理顺管理体制,协调经济利益关系,规范收茧办法,推行准确、快速简易测定茧质的仪器设备的条件和办法。  相似文献   

13.
陈荣新 《蚕桑通报》1990,21(2):31-35
蚕茧的荧光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丝胶部分’不同荧光色的蚕茧丝胶的溶解性等物理性质不同,从而确立了蚕茧的荧光色表现与蚕茧解舒间的紧密关系,为蚕茧荧光色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目前荧光色的应用有荧光评茧;育成限性品系;并可应用荧光色的表现,分别用不同煮茧条件煮茧,提高解舒率,降低缫折等。荧光色的应用,前景喜人。  相似文献   

14.
茧质和茧价     
“优质优价,劣质劣价“是发展商品经济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我国蚕茧收购评茧计价办法的演变,由初期的手摸、口测、嘴咬发展到现在以干壳量计价,从方法上讲是有了很大的进步,干壳量重的茧价高,干壳量轻的茧价低,但其实际运用效果仍然不很理想,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蚕茧是缫丝原料,要使蚕茧能多缫丝(高产)、缫好丝(优质)、好缫丝(花工少),除了要求茧壳要重和一茧丝长要长外,还要求蚕茧解舒性能要好和上车茧率要高。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桑蚕茧评茧方法是剖削鲜上茧茧壳,用评茧仪烘得鲜茧茧层的无水恒量(习惯称干壳量),这是一个极不经济的办法,把大量上好的缫丝原料茧变为削口茧,使国家在缫丝原料和经济上都受到很大的损失.且目前养蚕、售茧千家万户,每笔售茧数量大大下降,削去的鲜上茧数量则成倍增加,实是一种浪费.笔者认为:不削茧壳直接要  相似文献   

16.
<正>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省的蚕茧收购定价工作有了很大提高,从鲜茧买卖到干茧买卖,有力的促进了茧丝绸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受价格体系制约,以及许多历史原因而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长期以来蚕茧收购价格存在着比较紊乱和不合理的现象,影响了生产。为探索评茧标准及方法的改革,充分体现优质优价的茧价政策,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缫丝计价的分析,来提出改变蚕茧评级方法,说明缫丝计价合理性的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姚吕元 《蚕桑通报》1994,25(1):59-60
仪评收茧,作为现阶段蚕茧收购的一项政策性规定,是目前一种较能体现“优质优价,劣质低价,按质论价”要求的评茧方法,已实行多年.仪评收茧,它是以干壳量为主要结价依据,并以色泽匀净度、上茧率、含水率、好蛹率等项进行补正.在仪评收茧的要求下,是卖燥茧、卖化蛹茧合算,还是卖潮茧、卖毛脚茧合算,目前在部份蚕农中还有不一的认识,反映在蚕茧收购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潮茧、毛  相似文献   

18.
<正>宜宾市从2014年夏蚕开始在高县和兴文县试点仪评收茧,今年在高县、珙县和兴文县所有茧站全面推行仪评收茧,推广面100%,三县参与仪评收茧蚕农分别占10%、100%、100%,取得了蚕农、企业、政府三方满意的显著效果。全市春蚕和夏蚕两季产茧9040t,仪评收茧量4200t,占总产量的46%,其中珙县占收购量的75%、高县占收购量的30%、兴文县占收购量的98%。仪评收茧措施对提升蚕茧质量明显,蚕茧质  相似文献   

19.
试论优质蚕茧生产的配套技术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优质蚕茧生产与蚕品种、上蔟环境条件、蔟具和现行评茧标准的关系,提出了实现优质蚕茧生产的配套技术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蚕茧收购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要保全茧质,必须以价格政策为中心,评茧方法为手段。蚕茧收购不同于其它农副产品,由于它单位体积小,颗粒数量多,具有外观和内在两方面的质量要求。要测出其质量均匀、内外一致,符合生丝品位要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必须要有妥善的方法,熟练的技术、完善的设备,才能达到茧为丝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