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省海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分布的大面积天然方竹林的调查,以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分析软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方竹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分株年龄的增大,分株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2)该天然方竹无性系种群已呈现出低矮化、纤细化的衰退现象;(3)根据地径、胸径与分株高度的生长规律,拟合出该无性系种群分株高度的一元线性方程。  相似文献   

2.
不同坡位对天然水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竹是我国优良的笋用竹和材用竹,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具的竹种.在一定海拔范围内,坡位是影响林木生长的关键因子,它代表着水分、养分等环境因素的生态梯度变化,直接影响着水肥的再分配.本研究对海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水竹林在不同坡位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坡位对水竹无性系种群密度、产量、胸径和高度有显著影响,即随着坡位的上升水竹无性系种群密度逐渐变小,而随着坡位的下降水竹无性系分株呈现纤细化和低矮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海子坪天然毛竹林叶面积指数及秆形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研究得出:海子坪天然毛竹林的叶面积指数为5.925 2,其无性系分株的叶面积有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并且随着龄级的增大叶面积逐渐减小的现象.研究还得出:标准竹胸径与竹秆的相对直径(Dx)、相对壁厚(Zx)和胸高壁厚Z(D1.3)等结构因子间数学模型为:Dx(Dx=10.350 7-0.707 4Hx)、Zx(Zx=1.097 3-0.071 9Hx)和z(D1.3)=0.991 5D1.30.1829;整个无性系分株最长竹节在23节左右,无性系分株的节长变化呈现出"短一长一短"的变化趋势;通过相对节长(Jx)与节位(Jw)的数学模型为Jx=-0.185 4Jw2+8.125 7Jw+5.040 8.  相似文献   

4.
斑苦竹无性系种群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四川缙云山次生性斑苦竹无性系种群的取样调查,研究了笋芽的发笋规律,竹笋-幼竹的高生长和秆径生长动态,以及地上茎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斑苦竹无性系种群的发笋盛期主要集中在6月中、下旬。无性系分株幼竹阶段平均高度呈Logistic增长,回归模型为:H=625。9781/1+exp5.8526-0.1016t(P〈0.05)地上茎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温度和湿度。高湿结合温暖有益于斑苦  相似文献   

5.
从年龄结构、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3方面分析了粽粑竹无性系种群的结构特征,采用Greig-Smith的相邻格子样方调查法和方差/均值比率法、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粽粑竹无性系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Ⅱ龄级的分株所占比例最高(42.3%),其次是Ⅰ龄级的分株(28.9%),表明粽粑竹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呈增长型;地径主要分布在0.81~1.40cm,占总分株数的88.54%;高度主要集中在169.1~229.0 cm,占总分株数的51.8%。粽粑竹无性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龄级有关,除Ⅰ龄级呈随机分布外,其余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6.
对腾格里沙漠南缘景泰点、古浪点和民勤点及对照点兰州天然分布的唐古特白刺无性系种群分株年龄结构及其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地唐古特白刺年龄结构均呈增长型;由南向北随着水分梯度递减,各地唐古特白刺无性系种群中龄分株比重增大,呈现出幼龄居群向成年居群过渡的趋势;静态生命表均显示唐古特白刺无性系种群幼龄分株随着年龄增加,生活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增强,期望寿命逐渐增大,Ⅴ龄级后分株期望寿命逐渐减小,Ⅲ和Ⅳ龄级死亡率和亏损率明显增大;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Ⅲ型;兰州点唐古特白刺种群繁育旺盛,导致空间制约强烈,使得幼龄死亡率较高;景泰点和古浪点中龄分株死亡率低;民勤点各龄级死亡率均较大,Ⅵ龄级分株数反常增加;4地唐古特白刺无性系种群分株生存分析整体较为一致,均显示出随龄级增大,生存率单调递减,相应的累积死亡率逐渐上升;由于竞争激烈,兰州点的累积死亡率和危险率较高,而民勤点则在长期的恶劣条件下形成适应环境的种群更新策略,死亡率和危险率均较小;谱分析表明,唐古特白刺分株年龄结构和动态变化受整个生命周期中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较为明显,总波序末的周期振幅A4能够反映出种群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力和抗干扰能力;动态指数表明,由南向北唐古特白刺无性系种群增长潜力逐渐降低:兰州南山(1.27%)景泰白墩子(0.37%)古浪马路滩(0.35%)民勤勤峰农场(0.24%),腾格里沙漠南缘3地,特别是民勤勤峰农场,唐古特白刺无性系种群分株的增长潜力有限,需要加强抚育保护,增进种群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柳杉毛虫卵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衢州市柯城区柳杉毛虫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虫卵个体间相互吸引,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基本成份为个体群,具有一个公共Kc=1.4173的负二项分布。聚集原因是由于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所致,或是由于环境异质性和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两因素作用结果。有卵枝率(Z)与平均虫口密度(X)关系为:X=0.001 698Z^2.020298,卵集中分布在树冠的下部,其次为中部、上部;理论抽样数为:N=1/D^2(5.12610/X+0.38137)。  相似文献   

8.
筇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Harper的构件结构理论 ,从群落和个体两个水平上研究了筇竹无性系种群的生物量结构与动态。结果表明 :(1)筇竹无性系种群分株的生物量优化模型为 :W =344 .0 96 3D - 2 2 .6 0 12。(2 )筇竹无性系种群中各分株生物量在 1  5年生的分配为 31.94 %、37.0 1%、13.30 %、16 .2 4 %、1.5 1% ;生物量在各构件单位的分配为秆 4 2 .72 % ,枝 5 .82 % ,叶 6 .5 2 % ,根 6 .70 % ,鞭 2 7.13% ,篼11.11%。(3)筇竹无性系分株生物量在笋 -幼竹生长时期符合Logistic增长 ;叶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 ,其峰值出现在 10月份 ,最低值出现在 2月份  相似文献   

9.
对粗放经营的苦竹林林分结构与竹笋产出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利用SPSS软件构建了竹笋产量与立竹年龄结构的关系模型:Y=9192.375+0.02027N+0.12607D-0.11412X1+0.24912X2+0.33746X3-0.09919X4(R=0.94),提出了在粗放经营初期的优化年龄结构,立竹度7200~8100株/hm^2时竹笋产出高,1—4年生立竹比例为3:3:3:1。  相似文献   

10.
对鸡足山地区4个多星韭种群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多星韭1号和4号种群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4-8sm(2SAT)+6m和2n=2x=14-10m(SAT)+4sm,多星韭2号和3号种群为四倍体,核型公式为:2n=4x=28-14m(2SAT)+14sm和2n=4x=28=18m(2SAT)+10sm。从植株形态、分布、生境、核型等方面分析表明,多星韭核型进化趋势是由二倍体向四倍体进化的,四倍体多星韭二倍化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峨热竹分株地上部分基径、枝下高、全高及分株各构件生物量进行调查和测量,研究了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结构和形态可塑性,构建了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表明:峨热竹各分株含水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一龄级分株构件含水率高低表现为叶〉枝〉秆;峨热竹分株总生物量表现出多年生〉2年生〉1年生的分配特征,而同一分株各构件间则表现出秆〉枝〉叶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基径分别与各龄级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全高与2年生及多年生枝叶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以基径和全高为自变量分别建立的线性模型可为相似区域峨热竹不同龄级分株秆和枝叶构件生物量的估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采用模型分析法研究了雁北地区樟子松的地径(D0)、胸径(D)、树高(H)、枝下高(h)、冠幅(cr)因子与各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樟子松各器官及总生物量最优模型为:总生物量ln Wat=-1.65+0.78 ln(D2H);树干生物量ln Wt=-1.15+0.91ln(D2H);树冠生物量ln Wcr=1.24+0.16D;树枝生物量ln Wb=-1.93+1.83 ln D;树叶生物量ln Wl=-1.36+1.28 ln D.  相似文献   

13.
2013年5月,抽样调查了盈江县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缅竹,测量其全高( H )、枝下高( h )、胸径(D)、基径(d)、秆重(G)、分段秆重(g)、节间直径(dj)、节位数(N)和节壁厚(T)等因子,对缅竹进行秆形结构分析,并将缅竹与毛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缅竹的基径对胸径的拟合方程为: ln ( d)=ln 1.406+0.885 ln (D)(R2=0.880);秆重对胸径的拟合方程为: ln (G)=ln 86.544+2.797 ln (D)(R2=0.907);壁厚对高度的拟合方程为: T=3.487-0.433 ln ( Hx)( R2=0.832);节间直径对高度的拟合方程为: dj =8.803-0.004 Hx ( R2=0.745)。这些因子间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其它秆形结构因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胸径相同时,缅竹全高、秆重均大于毛竹;从基部到33节时,缅竹节间长明显大于毛竹。表明在竹材的加工利用方面,缅竹与毛竹相比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4.
帽儿山林区主要树种树高与胸径之间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探索树高与胸径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为样地,选取林区中杨树(Polar)、白桦(Birch)、紫椴(Tilia)、枫桦(Betula costat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林等5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SPSS17.0对胸径(D)和树高(H)的数据进行处理,应用7个常见树高-胸径模型来模拟相关关系,通过决定系数R2评价出了每个树种树高-胸径最优模型形式,所有树种最优模型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9以上,模型拟合的精度高.结论表明:①杨树的树高-胸径最优模型形式为幂函数曲线模型,方程式为:H=4.383D0.418;②白桦树、紫椴树、枫桦树的树高-胸径最优模型形式为三次曲线模型,方程式分别为:白桦树:H=4.785 +0.721D-0.008D2-0.00005D3;紫椴树:H =3.985+0.787D-0.013D2-0.00009D3;枫桦树:H=6.345+0.769D-0.010D2-0.000047D3;③水曲柳的树高-胸径最优模型形式为幂函数曲线模型,方程式为:H=e1.992+0.043D.  相似文献   

15.
长白落叶松生物量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型分析法研究了长白山地区长白落叶松的地径(D0)、胸径(D)、树高(H)、枝下高(h)、冠幅(cr)等因子与各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器官及总生物量模型以非线性回归为主,最优模型为:树干生物量Wt=3.05e-005D2H+0.008,树冠生物量Wcr=7.35e-005(D2H)0.805,树枝生物量Wb=-1.3e-010(D02H)2+4.13e-005D02H+0.042,树叶生物量Wl=5.09e-005(D2H)0.679;总生物量Wab=9.23e-005(D02H)0.839。  相似文献   

16.
滨海盐碱地刺槐生长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滨海盐碱地23年实生刺槐生长研究,进行树干解析,对刺槐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规律进行回归模拟。最优模拟方程为:H=-0.372+3.318*lnt;DH=e(-5.518+0.977/t);BV=e(-13.771-0.938/t)。与传统的S型生长曲线不同。并且通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有序聚类,将H、DH、BV都分成三类。分析结果与模拟回归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光照强度对雷竹无性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野外实验,对雷竹无性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雷竹无性系分株数、分株高度、分株基径、无性系根茎总长度、分株根茎长度显著降低,而间隔子长度不断增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根茎节间长度和分枝角度没有显著变化;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无性系单位长度根茎生物量下降。并对雷竹无性系根茎生长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立木材积表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江平原丘陵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根径(D0.0)、去皮胸径(D去)、树高(H)同胸径(D)关系的研究,结合解析木结果,建立一元和二元立木材积模型、根径立木材积模型和树皮材积模型。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胸径是根径的0.730 7倍,去皮胸径是带皮胸径的0.942 7倍,树高模型为H=121.0-13 754.9/(D+116.6);一元和二元立木材积(V)模型分别为V=0.000084738D2.7516和V=0.000 03D1.88737H1.19248,根径立木材积(V)模型为V=0.0002D0.022652;一元和二元树皮材积(V皮)模型分别为V皮=0.000051724D2.1911和V皮=0.000 059D2.311560H-0.1635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