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定西旱作区马铃薯覆光-生物双降解膜种植模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为指示品种,在定西旱作区利用光-生物降解膜进行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垄微沟覆膜种植的马铃薯折合产量最高,为54 850 kg/hm2,较对照无垄平作增产32.6%;单株块茎重最重、单株块茎数最多,大薯率最高,为70.7%。综合考虑认为,在定西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中,宜选用光-生物降解膜进行大垄微沟覆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定薯3号为试材,设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和露地播种5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覆盖栽培马铃薯生育期均较露地种植生育期长,说明覆盖栽培可以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覆盖栽培马铃薯0~30 cm耕层含水量均较露地种植高,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10.53%,较露地种植分别高2.49%、2.66%、3.45%)。在马铃薯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为7.0~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盖处理马铃薯单株薯块重和大中薯率均显著高于露地种植,各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44.0 kg/hm2,比对照高6 639.0 kg/hm2,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次之(为38 395.5 kg/hm2,比对照高5 590.5 kg/hm2,增产率为17.0%)。说明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不同膜色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膜色、不同覆盖方式下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源与库的关系,揭示光合产物在源—库之间的分配规律,以进一步挖掘马铃薯产量潜力,通过覆膜措施可为马铃薯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水、热环境条件,增强光合作用,提高马铃薯根、茎、叶干物质积累(源),向地下块茎(库)输送营养物质,为马铃薯高产奠定物质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地上部干物质量排序为全膜覆盖〉半膜覆盖〉露地,地上部干物质变化呈先缓慢增长→快速增长→达到最大→缓慢下降的趋势,根干重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早春白膜全膜双垄覆膜沟播马铃薯地上干物质180.4 g/株,较对照增加100.5g/株;覆膜有助于马铃薯提早结薯,提高马铃薯大、中薯率,单株大薯数较对照增加0.2~0.6个,单株大薯重增加0.14~0.31kg,早春白膜半膜平覆马铃薯膨大期鲜薯重610.9 g/株,较对照增加223.6 g/株,鲜薯产量31 657.23 kg/hm2,增产62.73%,水分生产效率提高49.51%。  相似文献   

4.
钾肥施用量对脱毒马铃薯鄂薯3号结薯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华 《农技服务》2009,26(9):26-26,38
进行了不同钾肥用量对脱毒马铃薯产量和结薯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施钾肥能显著提高大薯比率、单株薯重和产量,以施钾肥300kg/hm2产量最高,单产达29320.78kg/hm2。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小燕  甘果 《吉林农业》2010,(9):100-100
文章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不同垄高栽培模式下马铃薯产量以及商品性表现,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垄高达到20cm时(处理4)产量最高,达24387.15kg/hm2,而马铃薯商品性表现最好的是垄高14cm时(处理3)小区大薯数和大薯率分别为70个和11.69%。总之,无论产量还是马铃薯商品性表现处理3和处理4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安定区不同地域,通过比较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及露地种植3种马铃薯栽培模式,分析研究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的优势和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以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为最好,其保水性、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和产量均优于其他2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宁夏干旱区马铃薯秋覆膜栽培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秋覆膜马铃薯种植密度的研究,阐述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育期、结薯性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成熟期提前,生育期缩短,单株结薯数减少,单株薯重降低。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0万株/hm2,产量可达13 626.0 kg/hm2,降水利用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8.
山旱地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天薯1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山旱地适宜天薯11号抗旱高产的较佳栽培模式,采用露地、覆膜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黑地膜覆盖相比露地栽培出苗期提早4~9d、成熟期提早6~12d,生育期提早4~16d;黑地膜覆盖栽培的产量都高于露地栽培,增产4 562.33~12 091.04kg/hm2,增产率25.69%~66.77%;黑膜高垄双行栽培下的产量最高,达22 968.77kg/hm2,比露地栽培增产12 091.04kg/hm2,增产率66.77%。黑膜高垄双行栽培相比其他栽培方式表现出较好的抗旱保墒性和增产效应,商品薯率、单株薯质量、产量最高,产投比最高。  相似文献   

9.
9个马铃薯品种(系)在山丹县二阴山区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引进的9个马铃薯品种(系)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克星18号生育期较长,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大薯率最高,综合性状优良,折合产量达43200kg/hm2,较对照品种大西洋增产54.83%;LK99、新大坪生育期适中、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大薯率较高,折合产量分别为35250、33900kg/hm2,较对照品种大西洋分别增产26.34%、21.50%。3个品种(系)适宜在山丹县二阴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开展大垄无微沟覆膜种植等5个种植模式和无垄平作种植(CK)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采用大垄无微沟覆膜栽培增产率为67.1%;采用大垄微沟覆膜栽培增产率为28.5%,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大薯率相对较高。双垄沟覆膜、垄上短秸秆覆盖和大垄微沟露地栽培均减产,主要原因是单株结薯粒数、单株薯块重、大薯率等参数都比较低,影响了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庄浪县旱地梯田马铃薯全膜双垄侧播播期试验初报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全膜双垄侧播条件下,进行了马铃薯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随播期的推迟,单株结薯数呈降低趋势,单株薯重和大中薯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小薯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马铃薯折合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4月8日播种时马铃薯折合产量最高,为42511.36 kg/hm2,较对照(4月15日播种)增产1.41%。解析以马铃薯产量(y)与播期(x)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出,马铃薯在4月10日左右播种时产量最高,为42636.19 kg/hm2,即庄浪县旱地梯田全膜双垄侧播条件下马铃薯适宜播期为4月10日。  相似文献   

12.
垄距和垄高对甘薯龙薯14号产量和机械收获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薯龙薯14号机械化收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方法,探讨不同垄距、垄高对甘薯薯块收获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垄距、垄高都对甘薯产量、收获性状有显著的影响。提高垄高可增加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重比例,降低明薯率、伤薯率,单株薯重和产量先提高后降低;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产量、明薯率、伤薯率随垄距的减小而提高。[结论]垄距80 cm、垄高30 cm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2.91 t/hm~2,其结薯数和大中薯比例也较高,明薯率为96.40%,较适合小型收获机收获。  相似文献   

13.
适时揭膜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开花期揭膜能显著提高薯单株生物量、单株结薯数,此时马铃薯产量位居第一,达到27 289.5 kg/hm2,单株薯重和商品薯率均为最大,地上地下生物量比最小。  相似文献   

14.
以“克新2号”为试材,研究不同膜色和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穴播早熟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穴播较露地垄作穴播马铃薯生育期增加3~13d,黑膜较白膜覆盖生育期提前5~9d;就单株结薯数而言,黑膜较白膜覆盖结薯个数增多,但商品薯结薯率白膜覆盖比黑膜高;同一膜色不同种植密度间,单株地上部分鲜重、商品薯结薯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白膜全膜双垄穴播+5.2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商品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结果】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本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马铃薯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在桂北的适宜肥料种类和种植密度,设置肥料种类和种植密度2个试验,均为随机区组排列。收获时调查小区产量、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商品薯率。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和恩泰克长效肥能极显著增加费乌瑞它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薯重逐渐减小。种植密度为82 455株/hm2的处理产量最高。费乌瑞它施用控释肥和恩泰克长效肥,种植密度在82 455~89 325株/hm2时,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 ,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甘薯新品种龙紫4号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施肥量,为加快新品种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对甘薯产量和薯块性状的影响。[结果]甘薯产量和大中薯数比例随种植密度提高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时甘薯产量最高(37.52 t/hm2)。薯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和单株结薯数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降低。甘薯产量、单株薯重、大中薯数比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施肥量为525 kg/hm2时,甘薯产量最高(38.78 t/hm2)。[结论]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能增加甘薯产量。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施肥量为525 kg/hm2时龙紫4号能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通过青薯10号不同密度试管苗直接移栽,对块茎大小、单株结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块茎数、无效薯增加,大薯率降低。最佳密度为6000株/667m2,3-50g结薯率83.50%,10-30g结薯率46.86%,产量1583kg/667m~2。单位面积结薯数与单位面积移栽株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结薯数与单位面积移栽株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